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全集之一)序文.doc 電子書《戒律學綱要》Wiki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全集之一)序文.doc 電子書《戒律學綱要》Wiki






廣化律師 註述

【序文】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現前。」由此可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而眾生未得成佛者,以有妄想也。是故要想成佛,先除妄想。要除妄想,須學持戒,受持清淨戒,妄想則不生;以無妄想故,次學參禪,則易得定;定功得力,再學經教,易發無漏慧,證得一切種智,即便圓成無上菩提。

《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此之謂也。修此三無漏學,如登三重樓閣,應當依次而上,先登第一重樓,次登第二重樓,再登第三重樓,不得越級。今之學佛者,群趨於研究佛學求智慧,或崇尚禪定求悟道,皆從不精研戒律。

如此修學佛法,猶望三重樓閣,不登第一重,而妄想登上第二第三重樓,安可得哉!佛制比丘,初出家時,先學五年戒律,須戒律精通,能辦比丘法事,方許離師去學教參禪。當知修學佛法,以精研戒律為第一課。

「沙彌律儀者,『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於出世戒學中,至為重要。拙衲業障深重,出家也晚,而世俗習氣障道,時懷慚愧之心。出家之初,蒙家師律老人授與沙彌十戒,並賜予沙彌律儀要略一書,敕令受持!

衲依教奉行,即從出家之日起,每晚誦持沙彌律儀要略數頁或數節為日課,以資策勵,而消業障。誦戒時若遇日間有犯者,即勤求懺悔,如是行之者,為時二年,從未間斷。受具戒後,改誦比丘和菩薩戒為日課,遂停止誦沙彌律儀。

此書先後恭聆家師講受一遍,道源長老二遍,演培長老、道安長老各一遍,共計五遍。又復參閱大藏經中有關沙彌律儀諸典籍,以求了解。因多讀多聽講之故,深知此書對修學佛法之重要:為初學入道之基,故沙彌不可不讀;是師長教誡徒眾之準繩,故大比丘不可不閱;又是出家人日常生活之規範,為一切出家人皆應受持之寶典。於是我歷次主持各佛學院教務,必於第一學期,授沙彌律儀一課。」

至於講解此經之義理,則依據佛說沙彌十戒經、沙彌威儀經,及古德注疏,時賢講記,兼及其他可適用於沙彌律儀之學說,將古今沙彌戒學匯於一爐,抱述而不作之旨,用現代通俗語文,針對學僧根機,擇要說之。

如此拾他人牙慧,拼湊而成之講戒,自名其說為彙解,題其講義曰集註。良以講戒不同講經,經通五種人說,法師可得依理推演;戒唯如來自制,律師不能擅越事功。古德釋律,大都彙集各種戒學於一聚,俾令讀者了知佛陀制戒之本意,及開遮持犯之要義而已。況余薄地凡夫,豈敢駕凌古德,別出心裁,自招苦報。

顧余出家二十餘年矣,先後研讀與講授此書之資料,積集成帙,自愧障深慧淺,惟恐選擇教材不精,未知歷次所講是否有當,不敢自決,爰於客歲將歷次講稿整理成章,交獅子吼月刊分期刊出,求教於諸大德。幸蒙諸師友時加謬獎,囑製單行本流通。

雖自愧才譾學淺,註解疏庸,躬行缺略,無任慚惶!惟以時丁末世,學戒者稀,竊效拋磚引玉,故交佛教出版社印行。願諸見者聞者,鑒我苦心,愍我不逮,各發菩提心,受持清淨戒,「毘尼若住世,佛法永不滅。」共挽末劫法運,仰報三寶宏恩。無任企盼之至。

中華民國六十七年 春月慚愧沙門 釋廣化 於 中和鄉 大悲精舍



【弁言】 弁音ㄅㄧㄢˋ,前言、序文也。 )

本書一切準備就緒,將要印行之時,我去檢閱附印和預約名單,發現有很多的在家人訂閱此書,使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如佛所說的:持戒昇天堂,持戒生西方,持戒成佛道。在家人如此發心學戒,誠為可喜可賀。懼的是在家讀者讀過此書之後,以此書所說為標準,去衡量一切出家人,因為你不能和出家人時常在一聚,只是遇緣接近數日或數小時而已,你為你的業力所障,出家人的善處,你沒看見,儘看到一些缺點,於是在你看來,這個比丘不持戒,那個尼師不如法,因此你漸漸的退失道心,毀謗僧尼。退道失善根,謗僧墮地獄,是則可憂可懼。為了欲令本書讀者但得其益而不受殃,特於序文之後,正文之前,再加此段弁言,敬告出家和在家的讀者大眾。

奉勸讀到本書的出家諸師,速即發心學戒持戒,應知現在居士們,研究戒律的日漸增加,出家人若不學戒持戒,何以消受供養,為人師表?又會令在家人瞧不起,令他犯慢僧之罪,於心何忍!況且佛說末劫若有五個持戒比丘,能令佛法住世。我們為了自尊自重,利己利人,及令佛法住世,報答佛恩,應當學戒持戒。

其次,希望在家的讀者大士,你的戒學縱然非常精通,戒行非常清淨,仍須尊重出家人。雖說沙彌十戒和八關齋戒,只多一戒,而中國的沙彌,極少持不執金錢戒者,則在家居士的八關齋戒,和出家沙彌所受持的戒條,平等平等,不多不少。出家沙彌若不受持過午不食戒者,反較在家的八戒居士少一戒,但是千萬不可輕慢此沙彌。須知道你的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的暫短戒,而沙彌戒是長年長月的長期戒。他沙彌出家以來,必定曾經持過午的,雖然有時為了病緣不持午(佛制沙彌這條戒,有病緣可開方便,如本書第九條所說。)而長期受持餘戒功德,遠勝於一日一夜的持八戒齋。

何況出家功德不可思議,如出家功德經云:「毘羅羨那沙彌,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三惡道,以此善根,於六欲天中,七番往返受天福樂,最後於人道中,生富貴家,壯年已過,善根熟時,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永超三界。」如經所說,出家一日一夜,就有如是功德,況長年出家者之功德何可思議?是故持清淨八關齋戒之居士,切不可輕慢未持過午之沙彌。諸經皆云:「沙彌雖小不可輕,王子雖小不可輕,龍子雖小不可輕,何以故?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興雲雨,故不可以其小而輕之也。」沙彌尚不可輕,大比丘僧更不可輕。

法苑珠林敬僧篇云:「夫僧寶者,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爵無以動其心,親屬莫能累其念,弘法以報四恩,修德以資三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為寶也。是知僧寶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必獲重罪。」

昔者唐太宗對玄奘大師曰:「聖僧理當尊敬,凡夫僧何用恭敬?奘師答曰:聖僧為人天福田,凡夫僧亦是福田,若必待聖僧方種福田,則永無種福田之機緣。有如神龍可以興雲致雨,泥龍不能致雨。但求雨必於泥龍前禱之。故聖僧庸僧,應一律恭敬。」況且果真高僧,必不自炫,大智若愚,深藏不露。俗子凡夫,怎知他的高深,若不對僧一律恭敬,必定當面錯過也。

我作此言,非為出家人作辨護,而是欲請出家人發心學戒持戒,出家人受戒犯戒是罪過,令在家人輕慢,害他得慢僧罪,又是一重罪過。罪上加罪,苦報無盡。故當速即發心學戒持戒,自利利他,同登覺岸。

至於在家讀者,當你讀過本書之後,引作受持八戒之參考,則功德轉勝。但切不可以此少明戒法,駕凌僧尼,惡意盤詰,令他難堪,圖逞一時之口業,必遭累劫之罪殃。果真於戒有疑,請問無妨。若能因讀過此書,了知持戒之功德,發心出家受戒更佳。能於出家諸師,持戒破戒,隱惡揚善,一律恭敬,則現前福慧雙增,將來果證菩提也。


最後,謹願與本書讀者僧俗大眾,同發菩提心,各持清淨戒,盡此一報身,往生極樂國。

釋廣化 謹白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pdf





釋廣化
【釋標題】

沙彌律儀要略:

這本書的標題「沙彌律儀要略」六字,分作兩段來解釋,「沙彌律儀」四字是別題,「要略」二字是通題,名為通別一對。茲分釋如次:

沙彌律儀者,即本書的內容,為「沙彌」所受持的十條戒「律」和二十四章威「儀」。此四字為本書特別專用的標題,所以叫做別題。此別題中,沙彌是能學之人,律儀是所學之法,能所合稱,故曰沙彌律儀。

能學之人沙彌有三品:()從七歲到十三歲,叫做驅烏沙彌。這種沙彌年齡很小,不堪服別的職務,只能為僧團看守米谷、菓物、食品等,驅逐竊食之烏鳥,略盡片勞,而種善根,故號驅烏沙彌。六歲以下年紀太小,不能修道不許度。

()從十四歲到十九歲,叫應法沙彌。這種沙彌正與沙彌行法相應,一能事師服勞,二能誦經坐禪,故名應法沙彌。

()從二十歲到七十歲,叫做名字沙彌。這種沙彌,本應受比丘戒,但因出家年晚,或有其他特殊因緣,未能頓受具足戒,已屆比丘之年,仍滯沙彌名位,所以叫做名字沙彌。七十以上現衰老相者,不得度令出家。

須知沙彌雖分三品,同是受持沙彌十戒法,故統稱法同沙彌,若是剃髮染衣,未受沙彌戒的,就叫形同沙彌。即是說,這種人未受沙彌戒,不能算作沙彌之數,只是形相同沙彌一樣罷了。至於所學之法,律儀則有十條戒律,二十四章威儀,詳如各該律儀本文。

要略者,凡是將一部文字冗長,事義繁雜的書,揚棄無關宏旨,節錄切合需「要」的事義,用簡「略」的文字,編輯成書,就叫做要略。要略二字,可通用於其他的書題(如國史要略),故名通題。

這本書是雲棲大師於沙彌十戒經,沙彌威儀經、沙彌成範,行護律儀,及古清規等書中,將「沙彌」應受持的戒「律」和威「儀」,刪繁取「要」,「略」為解釋,編輯成書。實為進受具戒的初階,圓成佛道的根本,初學沙彌,應當熟讀切記,依教奉行。特為表解如次:




       ┌驅烏沙彌──年齡七歲至十三歲。┐
      沙│               │
     ┌ ┼應法沙彌──從十四歲至十九歲。├人
     │彌│               │
   ┌別┤ └名字沙彌──從二十歲至七十歲。┘
   │ │
  經│ │律┌十條戒律──不殺生至不捉持金銀┐
   │ └ ┤               ├法
  題│  儀└廿四威儀──敬大沙門至衣缽名相┘
   │  
   │ ┌要──切要──刪繁取要┐
   └通┤           │
     └略──簡略──約略解釋┘







【作者簡介】

菩薩戒弟子 雲棲寺 沙門袾宏 輯:

本書作者袾宏大師,字佛慧,號蓮池。俗姓沈。杭州仁和縣人。生於明嘉靖十三年(公元一五三四)。十七歲補邑庠,學問淵博,取功名如拾芥,因志在出世,故無心科第。年三十一,父母先後棄世。

嘉靖乙丑年除夕,見玉盞破,感世事無常,遂出家為僧。嘗遍歷各地,參訪善知識,悟道後歸武林,居雲棲山,精修淨業,「外無崇門,中無偉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餘取蔽風雨而已。」自此法道大振,衲子歸心,住處漸成叢林,即今之雲棲寺。

大師生平精嚴戒律,垂老自洗衣服,自操雜務,不勞侍者,終身穿著粗布衣服,不用絲綢絨尼,一頂麻布帳子,用了五十年,其餘可知也。大師雲遊各地,見僧伽多不明戒律,乃發心弘揚戒法,行菩薩道上求下化。生平著作甚夥,眾所週知者,有沙彌律儀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等。

尤以此沙彌律儀要略一書,清初見月老人,中興律宗,傳戒三十餘年,「凡受戒者,必令深思熟讀,使其威儀庠序,知所施行,乃與登壇受具。」爾後各地傳戒,皆步月老人芳規,至今弘傳不替,是以此書盛行於世也。

由以大師參究念佛得力,故修歸淨土,所著阿彌陀經疏鈔,淨土行人奉為圭臬。其往生前半月,遍向僧俗大眾告辭道:「這裏我不住了,半個月後,將到別的地方去。」至萬曆四十三年(公年一六一五)七月四日午時,果然依照他所說的日期,往生西方。世壽八十一歲。大師道高望重,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八祖。

   ┌姓名:俗姓沈。出家法名袾宏,字佛慧,號蓮池。
  作│   後人尊稱雲棲大師。
   │
   ├籍貫:「俗」杭州仁和縣。「僧」杭州雲棲山(原名
  者│   五雲山離杭州二十里)雲棲寺。
   │
   ├時代: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萬曆四十三年
  簡│   (一六一五)。
   │
   ├著作:著作甚夥,以沙彌律儀要略、具戒便蒙,梵網
  介│   經疏發隱,以及阿彌陀經疏鈔最盛行。
   │
   └功德:大師教宗賢首,行遵律儀,修歸淨土,道高
       望重,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八祖。



《測驗題》
1.沙彌分那幾品?
2.試說沙彌律儀要略於修行的重要性?
3.略說蓮池大師的身世和出家因緣?
4.將蓮池大師弘揚戒法和淨土的名著,分別寫出來。



【釋題義】

梵語沙彌,此云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

「梵語」是印度古時的語言,「此云」者即此地語言。西域記說:印度的梵文,是梵天所造的,故名梵文。依梵文所發的語音,便叫「梵語」。梵語沙彌,譯成我們此地話叫息慈。息慈的意思,是息惡行慈。若問息什麼惡?行什麼慈?答道:「息世染(惡),而(行)慈濟眾生(事)也。」息世染者,世間五欲,能染污梵行,故名世染,一切眾生,不明世間五欲,是因緣生起,自性本空,所以貪染執著;由貪染故,身口意三造作惡業,惡業既成,循業受報,輪迴六道,受苦無窮。

出家修道,原為了生脫死,此沙彌戒,制禁六根,「息」造諸「惡」;令「息」六情,不貪「世染」,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此正了生脫死最捷之徑。慈濟眾生者,是說行救濟事業時,不可存私欲心,而要以「慈」悲心,行利「濟」一切「眾生」事業。

綜合起來說:做沙彌的行者,受持沙彌律儀,清淨無犯,便能息世染惡,慈濟眾生。息世染為斷生死因,屬自利(即智德、斷德);慈濟眾生為福德因,屬利他(即恩德)。自利利他,三德兼修,成佛可期,是故沙彌,別名求寂。

亦云勤策者,勤是精「勤」,策即「策」勵。初學沙彌,世俗習氣未除,容易懈怠放逸,故須以沙彌律儀,精勤策勵。令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亦云求寂者,寂是圓寂——「德無不具名圓,惑無不盡名寂。」圓寂的梵語叫做涅槃。比丘戒叫近圓,沙彌戒叫求寂,這就是說,初學沙彌,當發大心,進受比丘戒,求證涅槃妙果。

沙彌之名,雖有三義,理實一貫:1.息慈——息是誡止,息世染惡,即對治悉檀。慈是勸作,行慈濟事,即世界悉檀。教經也。2.勤策——勤是作持,眾善奉行;策是止持,諸惡莫作。即為人悉檀。行經也。3.求寂(圓寂)——圓是作果,德無不具;寂是止果,惑無不盡,即第一義悉檀。理經也。是故沙彌一名,德具三經,功備四悉,循名覈義,當知如何立身行道矣。

律儀者,十戒律、諸威儀也。

戒律者,防非止惡曰「戒」,決斷輕重開遮持犯名「律」。沙彌受持的戒律有十條,故云「十戒律」。十條戒律,如下文戒律門所說。

諸威儀的「諸」字,解作眾多的意思。威者「威」嚴,儀是「儀」表。左傳說:「有威可畏謂之威,有儀可則謂之儀。」佛門中的威儀,即是戒行清淨,僧相威嚴,儀表端莊,舉止合度。堪作人天師範,普令神鬼欽伏。沙彌應學的威儀很多,故名「諸威儀」,依戒經說有七十二則,蓮池大師輯其切要者,在本書中列為二十四章。

又,戒律是體,止持也;威儀是用,作持也。有戒律無威儀,則律為虛設,亦無以見戒律之體;有威儀無戒律,則持犯無稽,亦無以成威儀之用。有律有儀,內外一如,沙彌之名,體用雙彰。



       ┌息──息惡──息世染惡──止教  
     ┌┤                                ├教
   沙│└慈──行慈──行慈濟事──作教  
    
  彌│┌勤──精勤──眾善奉行──作持  
     ├┤                                ├行
   三│└策──策勵──諸惡莫作──止持  
     
   義│┌求──尋求  ┌德無不具名圓──作果┐
     └┤                                ├ 理
       └寂──圓寂─┴惑無不盡為寂──止果┘




                        ┌止──諸惡莫作   ┌ 有律有儀
                                         
  律──十條戒律──體─┴有律無儀律為虛設 │ 內外一如
                                           
  儀──廿四威儀──用─┬有儀無律持犯無稽 │ 沙彌之名
                                         
                        └作──眾善奉行   └ 體用雙彰


《測驗題》
1.梵語沙彌,譯成中文有那三義?
2.貪染世間五欲,有什麼過惡?
3.受持沙彌戒,可望成佛嗎?
4.略釋戒律的意義。
5.威儀的解釋,佛門與儒家有何不同?
6.試說戒律與威儀之關係。


【上篇戒律門】

此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講沙彌十條戒律,故名戒律門。門者通達為義,雖是沙彌十戒,實即通達涅槃之門。何以故?年齡分大小,佛性無老少,若於此十戒,能聞而思,思而修,即是入此門,上求佛道;若以所修所得,利益他人,即是出此門,弘法利生。若受戒而不學不持,即為入道無門也。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成中文的意義為大覺者——澈底覺悟宇宙人生真理者,古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十方世界都有佛,而這個佛字,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佛在二千五百餘年前,當我國周靈王六年四月八日,降生於印度迦毘羅衛國,淨飯王宮,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成道之後,到各地去說法度人,並親自制訂大小乘戒,作四眾弟子的生活規約。到了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入般涅槃。

佛制者,經通五種人所說,戒律唯佛制訂,故名「佛制」。良以大小乘戒,三千大千世界內,凡聖同遵,故必須佛制。出家者,表示異於在家居士也。在家塵勞,修道困難;出家解脫,修道不難,是故大小乘教,希求無上道果,皆須出家。然出家有兩種:一、辭親割愛,捨俗入道,剃髮染衣,名「出世俗家」。二、修心聖道,斷除煩惱,證無生忍,名「出三界家」。這第二種出家,是真出家。

佛制初出家的五年之內,專心精研戒律的開遮持犯,及受持淨戒不犯威儀,叫做「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不稱年而稱夏者,佛制比丘,每年夏季從四月十六日到七月十五日,此夏三月,結界安居,非為父母師長三寶事,不得出界,名為「三月結夏,九旬安居。」結一次夏,算一個戒臘,若不結夏,雖受戒不能算戒臘。

大律說:縱得三明六通,五夏未滿,猶須依止師住;五夏雖滿,不明開遮持犯,還須盡壽依他。出家既滿五夏,又精明戒律,方許離師外出聽教參禪。教是教理,有大乘與小乘之分。無論大小乘經教,初機行人,皆須恭聽長老大德講演。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聽經學教,簡稱「聽教」。參禪有分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末世眾生,障深慧淺,應先參五停心觀為基本,然後參出世間上上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須知聽教參禪,都建立在五夏專精戒律的基礎上,若不持戒學參禪,一坐蒲團,欲念紛飛,必然走邪入魔。梵行不精去聽教,縱然學得講經說法,言行不一,多遭誹謗,敗壞法門。善見律毘婆沙云:「若人依毘尼為行,則得入定,得定便具三達智(天眼、宿命、漏盡),此是以戒為本,因三昧故,便具六通。」有心勤求定慧者,請三讀此言。

古德說:離戒修定慧,名魔外因;離定慧修戒,名人天因;三學俱備,是成佛因。當知能三學俱備為最善。否則,寧可離定慧修戒,獲人天果,繼續修道。若離戒修定慧,落入魔外道中,決定永劫沉淪。

是故沙彌剃落,先受十戒,次則登壇受具。今名為沙彌,而本所受戒,愚者茫乎不知,狂者忽而不學,便擬躐等,罔意高遠,亦可慨矣。

是故二字,是承轉詞。指上面聽教參禪,須先精律,以「是」之「故」,為「沙彌剃」度「落」髮之時,便給他「先受」沙彌「十戒」,待觀察戒行無虧,「次」一步,才准許「登」比丘「壇」,「受具」足戒。

蓮池大師看到當時的出家人,「名」份上號「為沙彌」,而實際對「本」分「所受」之沙彌「戒」,都不知不學。這不知不學的,大別有兩種人:一種是「愚者」,他們沒有智慧道眼,所以對沙彌戒律,「茫乎不知」;另一種人是「狂(妄)者」,放蕩誇大,越次亂序,故對本所受戒,認作是小乘,「忽(視)而不(屑)學」。這兩種人,對本所受持的沙彌戒,不學不知,「便擬」越級「躐等」,迷「罔意」圖「高」級的比丘戒,和深「遠」的菩薩戒。古人說:「欲登高必自卑,欲涉遠必自邇。」今捨卑求高,捨邇求遠,這種愚妄行為,豈不是很「可慨」嘆嗎!

佛藏經云:「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試看慧可與惠能二位祖師,一是飽學之士,一是慧解超群,他們尚且要事師服勞,行沙彌事,我輩何人,豈可不知不學嗎?

再者,佛制凡度人出家,剃髮易形之時,即與受沙彌十戒,經過若干時日,考核梵行無虧,然後給他受比丘戒及菩薩戒。但我國僧尼,剃度徒弟,大都把頭髮一剃,便算了事,沙彌十戒須等到有戒壇傳戒時,將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等,一期同受,美其名曰「三壇大戒」。既失次第無從考核戒行,又與佛制不合。致使佛門之內,龍蛇混雜。

希望今後精通戒律之僧尼,將此錯誤,率先糾正過來。沙彌出家之日,便給他授沙彌十戒,授戒手續不麻煩,剃度恩師即沙彌戒和尚,另請一位教授阿闍黎,便可授沙彌戒了。至於授戒儀規,大藏經裏有,續明法師遺集中亦有。

因取十戒,略解數語,使蒙學知所向方。好心出家者,切意遵行,慎勿違犯。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遠為菩薩戒之根本。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庶幾成就聖道,不負出家之志矣。

蓮池大師由於看到當時的沙彌,對本身所受持之戒律,不知不學,覺得可慨可憐,「因取」沙彌「十戒」,逐條約「略」註「解數語」,使初出家的啟「蒙學」人,得「知」修學「所向方」位。然後加行精進易得成就。西歐諺語道:「好的開始,便是成功的一半。」正是此意。

怎樣叫「好心出家者」?凡是不圖賴佛逃生,而真發心為上求佛道,弘法利生來出家的人,都是「好心出家者」。佛教分出家在家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等,若論修行弘法,出家在家,一律平等。可是,要想證羅漢果及成佛道,卻非出家不可。所以出家若不發大心,勤修聖道,求證菩提,既失世俗的五欲之樂,又未得出世的清淨法樂,兩頭皆失,最划不來了。

本是好心為求佛道來出家者,首先便應受持淨戒,「切」實注「意」,恪「遵」奉「行」,小心謹「慎」,切「勿違犯」。戒是成佛的根本,不但重戒不可犯,輕戒亦不可犯。戒如渡海的浮囊,不但不可讓它破個大窟窿,就是破個小洞洞亦不可以。

沙彌十戒持得清淨,然後進求比丘戒和菩薩戒。沙彌戒和比丘戒同屬小乘戒,所以說「近」;受過沙彌戒即可受比丘戒,如登高自卑,故名為「階梯」。沙彌戒與菩薩戒之間,隔了一重比丘戒,說名為「遠」;若破沙彌戒,便不得進受菩薩戒,故說沙彌戒是菩薩戒的「根本」。毘尼毘婆沙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若更受十戒、具戒、并禪無漏戒,一切不得戒。若破十戒中重戒者,若欲勝進受具戒,菩薩戒者,無有是處。」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此語出自楞嚴經。戒定慧是佛法三大綱領,它的生起,有一定的程序:初學持戒,攝諸妄心;戒行清淨,便易得定;定性現前,發無漏慧,斷諸煩惱,見自本性。這便「庶幾」(差不多)可以「成就」三乘「聖道」,「不負」當初為求佛道來「出家之志」願啦。

若樂廣覽者,自當閱律藏全書。

這本書於沙彌律儀,切要而簡略。為的是給初始出家啟蒙學道之沙彌,開示進修方向而已。是故蓮池大師,希望讀者讀過本書之後,「若樂」愛進求「廣覽」沙彌律儀細節者,「自當」從大藏經中,遍閱沙彌戒經,及沙彌威儀、沙彌成範等。將來受具足戒之後,復當研讀「律藏全書」。現在臺灣各寺院,大都有大藏經,希望發大心出家之沙彌,多多研讀,將來振興佛法,普度眾生。

後十戒,出沙彌十戒經。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

後十戒者,始從一不殺生戒至十不捉持金銀寶物是也。出沙彌十戒經者,說明這十條戒律,非作者杜撰,乃是出自沙彌十戒經,佛先說給舍利弗聽,敕令舍利弗去給羅睺羅說戒的。敕者法王的命令叫敕令。舍利弗中國話叫鶖鷺子,他是佛的第一大弟子,智慧第一。羅睺羅中國話叫覆障,他出生時適逢阿修羅以手障日,故得此名。他是佛在俗的兒子。

未曾有經說:羅睺羅九歲出家為沙彌,佛敕舍利弗為和尚,大目犍連作阿闍黎,給羅睺羅授沙彌十戒。所以羅睺羅是第一位受沙彌戒者。西域記說:印度的沙彌,奉羅睺羅為祖師。就是這個道理。

問:佛為什麼不作和尚(俗稱剃度恩師),度羅睺羅出家?答:如來是佛寶,十戒是法寶,和尚是僧寶,欲令三寶毋相混濫,故敕舍利弗為作和尚,度羅睺羅出家。



附表解如次

   ┌1.初出家五年之中,專心研究戒律的開遮持犯,及受持
  五│淨戒不犯威儀,堪能誦戒羯磨,辦比丘事,方許離師。
   │(若是沙彌,便終身依止。)
  夏│
   │
  學├2.五夏未滿,縱得三明六通,猶須依止師住。
   │
  戒│
   └3.五夏雖滿,不明開遮持犯,還須盡壽依他。


   ┌持戒──欲免三途必須持戒──戒──人天因
  三│
    ├聽教──因解起行必須聽教──慧──成佛因
  學│
   └參禪──悟明心地務必參禪──定──魔外因

   ┌攝心為戒──初學持戒攝諸妄想──戒是定之本
  三│
  無├因戒生定──戒行清淨便易得定──定是慧之體
  漏│
  學└由定發慧──定性現前發無漏慧──慧是定之用

     ┌佛寶──釋迦牟尼佛
 羅雲│
 出家├法寶──沙彌十戒
 三寶│
     └僧寶──舍利弗為和尚

測驗題
1.我教中第一位受沙彌戒的是誰?
2.沙彌十戒出自什麼經?
3.你默寫得出沙彌十戒嗎?
4.試說沙彌戒和比丘戒及菩薩戒的關係。
5.試申論佛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聽教參禪之義理。
6.世間有那兩種人,對於戒律不知不學?
7.怎樣叫「好心出家」者?
8.試說戒定慧三學之關係。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pdf


以戒為師_wiki.jpg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弘律沙門wiki    amita-buddha-wiki.jpg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