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國王教民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7-2~7-7)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國王教民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7-2~7-7)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國王教民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7-2~7-7)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丑二 國王教民眾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十三7-2)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惠施。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愍,自於國土常修知足,惡人纔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十三7-3)不樂摴蒲圍碁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憍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十三7-4)如法屬他(十三7-5)取他國時,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

轉輪聖王,為國民作君作師,(十三7-6)多係初、二地菩薩應化。於國土知足者,即不侵略他國。摴蒲者,賭戲,(十三7-7)為老子所作。此中不樂欲心,即不放縱婬欲。惡口、即罵人之語。兩舌、即挑撥是非感情之語。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三業:即身、口、意、三業。不舉四兵,即不窮兵黷武。種種法相,即世出世間之一切法相。


(十三7-2) 加以鞭打責罵羞辱等刑罰,但是終究不會斷絕其性命。
(十三7-3) 不喜愛 摴蒲、圍棋、六博等以金錢作注來計勝負的賭博遊戲,  
(摴蒱(蒲): ㄕㄨ ㄆㄨˊ 一種古代賭博的遊戲。投擲有顏色的五顆木子,以顏色決勝負,類似今日的擲骰子。)(六博: 一種古代博戲。共有十二棋子,六白六黑,投六箸行六棋。) 
(十三7-4) 依照以往傳統慣例或現有可行的方法,歸屬依附於其他強大的國家,
(十三7-5) 如果自己國力強盛想要得到其他國家的臣服,不會以戰爭動武發起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印度古代戰場上的)四種軍隊, 
(十三7-6) 大多是初地菩薩、二地菩薩為了相應契合眾生根機而變化成同類形像以利益之。
(十三7-7) 相傳是道家始祖「李耳」(別名「老子」ㄌㄠˇ ㄗˇ)所創作。 



壬四 結顯在家菩薩難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畜一弟子,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在家菩薩畜弟子,比出家菩薩畜弟子為難。國王能以此中所說法教民眾者,即為聖王。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不淫戒,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穢惡行,名不淨行。No.016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翻譯解釋》wiki

不淫戒,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穢惡行,名不淨行。No.016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翻譯解釋》wiki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解釋) No.016
釋大寬法師 白話解釋
  
《 不淫戒,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穢惡行,名不淨行。No.016 

第三 不淫戒

三曰:不淫。

淫者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穢惡行,名不淨行,又名非梵行。佛制出家僧尼,不得與一切男女作不淨行,名不淫戒。

解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斷淫欲。

眾生根性,各各不同,故佛制戒,亦分多種。五戒是適應於人天福報者,十戒是適應於求了生死者。「在家」居士,有夫妻家室,只圖人天福報,不求超出三界,是故「五戒」,「惟制邪淫」而已,持不邪淫戒,得夫妻感情專一,家庭和樂的人世福報。至於出家沙彌,本圖了脫生死,求證涅槃故,辭親割愛,捨俗入道。而淫欲正是生死之根本,證涅槃之大障礙

解釋:  本圖了脫生死,求證涅槃故 → 本來就是為了 了脫生死輪迴之苦,以求證悟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辭親割愛,捨俗入道 → 所以才離開最親的父母眷屬,放下最愛的妻子兒女,抛棄世俗的一切享受,以求進入到究竟解脫的成佛之道


所以「出家」的沙彌「十戒」,不但制禁邪淫,而原有的妻子,出家之後,亦不得行淫,及不得與鬼神畜生行淫,不得想念淫事。若起淫心,當自悔責。總而言之,出家必須「全斷」一切「淫欲」。如戒經所說:「不得娶婦,畜養繼嗣,防遠女色,禁閉六情。」如此才可希望證淨法身,圓滿菩提,不負出家的初衷。

解釋:  不得娶婦,畜養繼嗣 → 不可以結婚娶妻,或者是養育可以傳宗接代的子女

禁閉六情 → 禁止、關閉「喜、怒、哀、樂、好、惡」這六種世俗的情感


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國家,如中、韓、泰、印、越、緬、錫、柬……等地的僧人,都仍然遵守佛制,無妻無子,惟獨有人誤會日本僧人,娶妻生子。須知道日本淨土真宗的本願寺裏,畜妻生子的傳教師,是居士身份,非「結婚比丘」也。

考日本淨土真宗傳教師的畜妻因緣,起源於攝政關白時代,親鸞上人年青英俊,善於說法,很得朝野欽敬。當時攝政王公關白之女,私戀親鸞,意欲逼他還俗結婚。適親鸞的師父法然上人,大倡淨土法門仗他力了生死之說,於是關白詢問法然道:我今居俗,上人出家,我們同是念佛,是否功德同等──同生西方,同了生死?法然答是同等。(按淨土法門,出家眾可得上輩往生,在家眾最高僅能中輩往生。)關白抓住此語病就說:既是出家在家念佛功德同等,即請上人命令高足與小女結婚。親鸞懾於關白之淫威,不敢違抗,乃捨戒還俗結婚,並遷出原住之寺院,另建新居。因親鸞善說法,信眾很多,顯得獨成一派,類似我國的居士林,即今日本之淨土真宗。

解釋:  起源於攝政關白時代 → 起源於日本的攝政王「關白」的那個時代(所謂「攝政」是指代替君主處理國家政治的人)

親鸞懾於關白之淫威 → 「親鸞」害怕於「關白」濫用權力的強大威勢


續明法師遺著一二六一頁云:「但據去年日本京都西本願寺傳教師飛利浦、查理、愛德曼致函「佛教世界」聲稱:『真宗並無僧侶比丘教士等,本願寺傳教師,皆是佛教講師,並不自稱僧人,親鸞上人脫離僧侶生活而返俗作居士,以居士身傳教。最要者,即為本願寺傳教師並非破戒之「結婚比丘」,不可作此想。日本比丘亦如西洋比丘,堅持佛戒,住持佛法。因真宗多為西方佛教徒誤解,故特為說明。』(見海潮音月刊第三五卷九月號佛教簡訊欄「日本京都」條)。」

由此項聲明,可知世人以為日僧娶妻畜子,皆是誤會。臺灣過去受日本統治之影響,本省人亦有作東施效顰者,娶妻生子,居住佛寺,宣傳佛法。此等人若「並不自稱僧人」,亦可視作「以居士身傳教」的「佛教講師」;若「自稱僧人」,那就是「結婚比丘」,破戒又破見的惡人了。

解釋:  本省人亦有作東施效顰者 → 結果本省的台灣人也有模仿日本佛寺傳教師娶妻生子的,這不就像是那醜陋的「東施」不衡量本身的條件,卻去模仿美女「西施」皺著眉頭的漂亮模樣,只會得到反效果呀!



牟尼佛法流通網  弘律沙門  釋大寬法師  謹識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解釋)pdf電子書wiki


弘律沙門wiki    amita-buddha-wiki.jpg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五戒相經 - 不妄語戒 考題解答 doc《戒律學綱要 PDF》 wiki

五戒相經 - 不妄語戒 考題解答 doc《戒律學綱要 PDF》 wiki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集註 考題 (不妄語戒)

佛說優婆塞 五戒相經 妄語戒 考題 解答

1.犯大妄語戒須具幾緣成不可悔?
犯罪要件: 一、所向人。 二、是人想。 三、有欺誑心。
四、說重具(即羅漢乃至羅剎來到我所等)。 五、前人領解。

2.什麼叫作妄語?什麼叫大妄語?

妄語的定義是: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

大妄語是: 自己未證聖果聖法,而說已證聖果聖法,乃至實未得四禪定,而說已得,實未見天來、龍來、神來、鬼來,而說見到天來、龍來、神來、鬼來。

3.妄語戒的開緣為何?
一、向人說證果等法,不言自證。
二、誤說(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
三、戲笑說等。
四、狂亂壞心。

4.真正佛菩薩再來示現,可以自己說出來嗎?若說出來,應該如何?
不可以。 若明說自己是佛菩薩示現,之後應該立即圓寂。

5.何謂「兩舌」、「惡口」及「綺語」?
兩舌: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構起是非,乖離親友。
惡口:罵詈咒詛,令他不堪。
綺語:無義無利,世俗浮辭,增長放逸,忘失正念。

6.綺語戒的開緣為何?
綺語開緣有二:
一、為止息他人重大悲傷、憂愁、惱怒故。
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

7.小妄語戒的開緣為何?
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惡心。

8.羅漢(斷三界煩惱盡)

9.向羅漢(斷無色界思惑將盡)

10.阿那含(斷欲界煩惱盡)

11.斯陀含(斷欲界六品惑)

12.須陀洹(斷見惑盡)

13.向須陀洹(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

14.初禪(離生喜樂五支功德相應)

15.第二禪(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

16.第三禪(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

17.第四禪(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

18.不淨觀、阿那般那念(此云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云得。)

19.此大妄語以五緣成不可悔...。若向(聾人)(癡人)(不解語人)說,及向(非人)(畜生)等說,並屬中可悔罪也。

20.《五戒表解》云:妄語罪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一、( )  二、( )  三、( )  四、( )
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為逆罪。
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
三、妄言見神、見鬼、持戒清淨、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
(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為大妄語。)
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

21.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 (未遂本心故也) 

22.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未了了故)

23.《戒疏》云:「妄語一戒,本希名利,非言不成;(亦有身現,無疑成重)。大妄語者,自說成重;教人稱聖,(名利擁彼,於我無潤),故不同犯。」


24.《聖嚴法師。戒律學綱要》中提到,妄語的方法是自妄語、教人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現相妄語等。若故意的互相標榜,甲說乙是聖人,乙也說甲是聖人,以期求得第三者的恭敬供養,而實則皆非聖人者,犯(大妄語)罪。

25.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罪。

26.準《十誦律》,未得外凡,別總相念,妄言已得,戒未清淨,妄言持戒清淨;未曾讀誦經典,妄言讀誦等,並犯(中可悔)罪。

27.聲聞乘修道階位,在初果前有七加行位,前三位稱為(外凡),即(五停心、別相念住、總相念住),後四位稱為(內凡),即(煖、頂、忍、世第一法)

28.更有兩舌、惡口、綺語,並皆犯罪,但不失戒,故云(可悔),非謂(無性罪)也。

29. 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罪(箋遠方便也);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罪(箋或誤說,或說不了了,僅名(近方便)罪也);若向人自言得道者,犯(不可悔)罪。

30. 誤說:如欲說證四果誤說成證三果。說不了了:(自己說話不清楚,或說了對方不了解)

31.《楞嚴經》卷六云:「若大妄語,即三摩地,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佛記是人,永隕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32.正法念處經》卷八云苦獄有十八段。

33. 口說在家、出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梵網經》及《優婆塞戒經》悉結重罪,不論說者實不,併犯。今五戒中,雖不結重,彌須慎護,心生大懼。






五戒相經不妄語戒 考題doc檔案下載:

五戒相經不妄語戒 解答doc檔案下載: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宋 天竺 三藏求那跋摩 譯
明 沙門 智旭箋要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集註
釋廣化法師 集註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謹識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請求。以自濟度。惟願世尊。哀詶我志。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迦維羅衛。中天竺國之名。即世尊生處也。淨飯王。即世尊之父。以父王為當機而請五戒法相。正表此五戒法。乃是三世諸佛之父。依於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詎可忽哉。

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上契佛意。下契群機。故再歎善哉也。憍曇。即瞿曇。是王之姓。西國以稱姓為敬故。受持不犯。則當成佛。犯而不悔。則墮三塗。五戒為法界。十法界皆趣五戒。皆趣不過也。

問。受持不犯。當成佛道。受而犯者。亦當成佛否。犯而不悔。常在三塗。犯而悔者。亦墮三塗否。答。受而犯者亦當成佛。惟不受戒。則永無成佛因緣。犯而悔者。不墮三塗。但犯分上中下三種差別。悔亦有作法。取相。無生三種不同。理須各就當戒委明。未可一言盡也。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謹識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集註doc pdf《戒律學綱要總整理》Wiki

五戒戒相表解 (新編) - 犯戒、破戒的標準?

在家教徒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6-4~7-1)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在家教徒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6-4~7-1)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在家教徒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6-4~7-1)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子二 在家教一眾
丑一 師長教徒眾

『善男子!在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復當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十三6-4)欲行之人及遠至者,所有僮僕作使之人,先給飲食,然後自用。又復教令信向三寶,(十三6-5)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不取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十三6-6)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十三6-7)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

婚姻求對者,即求相當之匹配。五部經典,(十三6-8)係編集為五阿笈摩部類。供養外道者,在家菩薩為方便攝取則可,出家菩薩則不能行。奉事王者,即公務人員,學佛之人,(十三7-1)在家者不惟不能廢事不作,並須比不學佛人作得更好,更積極。


(十三6-4) 即將要遠行的人以及從遠方來到此地的旅人,
(十三6-5) 同甘共苦,終究不會偏向於自私自利,
(十三6-6) 看見感情不和諧、相處不融洽的人,
(十三6-7) 所有一切遠離世俗出家的修行人,不論是佛教內或者是佛教以外其他宗教的出家人,
(十三6-8) 即編輯整理同類的佛經為五阿含部類。(「阿笈摩」即「阿含」是梵語,中文翻譯為「法藏」。五阿含包括 長阿含、中阿含、相應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 
(十三7-1) 在家居士不但不能廢棄世間的事業而不工作,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教在家弟子。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5-2~6-3)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教在家弟子。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5-2~6-3)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教在家弟子。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5-2~6-3)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丑二 教在家弟子 

『善男子!出家菩薩若有在家子弟,亦當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行;供養父母、諸師和上、耆舊有德,施於安樂;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十三5-2)受寄不抵;見恚能忍;惡口、惡語及無義語,終不為之;憐愍眾生,於諸國王、長者、大臣,(十三5-3)恆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調伏妻子眷屬,(十三5-4)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憍慢,不親惡友;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鬥諍之處,身不往中,乃至戲笑不說惡語,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出家菩薩若畜在家弟子,先當教告不放逸法。(十三5-5)受苦樂時,常當共俱。設在窮乏有所須者,(十三5-6)六物之外有不應惜(十三5-7)病時當為求覓所須,瞻病之時不應生厭。(十三6-1)若自無物,應四出求(十三6-2)求不能得,貸三寶物,差已、依俗十倍償之,如波斯匿國之正法。若不能償,復當教言:汝今多負三寶之物,不能得償,應當勤修得須陀洹果至阿羅漢果。若能至心發菩提心,若教千人於佛法中生清淨信,若壞一人慇重邪見。出家菩薩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

此皆教誡弟子應行者。受寄不抵者,受人寄存之物,不應處分,用他物抵償。怨親能分別,則能解怨報恩。在家弟子本不應用三寶之物。六物:即三衣、一缽、臥具、(十三6-3)及漉水囊。比丘乞食,應分為三分:以一分給貧病,以一分與山林鳥獸,以一分自食。貸三寶物,即借貸佛法僧物。不能償者,即應修經中所說各種功德,方可消受。


(十三5-2) 接受他人寄存的物品,不能抵賴不還;
(十三5-3) 恆常生起恭敬尊重、惶恐服從的心;
(十三5-4) 區分、辨別何人對自己有怨恨的心? 何人對自己有親愛的心? 
(十三5-5) 遭受痛苦或快樂的時候,常常應該一起承擔。(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同甘共苦之意。) 
(十三5-6) 除了三衣、一缽、臥具、及漉水囊這必備的六物之外,出家菩薩所有的財物不應該吝惜布施給貧窮匱乏之人。
(十三5-7) 在家弟子如果生病的時候,出家菩薩應當為他設法尋得必須要的生活用品,
(十三6-1) 如果是自己本身沒有的物品,應該外出四處去尋求,
(十三6-2) 各處尋求都不能得到(病人的生活必須品),最後不得已才借用屬於佛法僧三寶之物, 
(十三6-3) 漉水囊又名濾水囊,即古代印度將水過濾,用以排除蟲類之器具。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