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施食法門總整理(一) - 《化食簡軌》

 


施食法門總整理(一)


《化食簡軌》


 


施食法門在佛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必修法門,佛弟子們修行佛法為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落實在實際的行動上,最簡易的方法即是<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以此累積成佛必備的福德資糧,所以六度波羅蜜以布施為第一,就是這個道理。


 


施食法門在佛教裡面,因為施食的時機不同、對象不同、環境不同,所以有許多種不同的作法。為了讓大家能對施食法門有個清楚的認識,因此不忖簡陋,整理相關的資料如下:


 


經中說云:「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可見施食的時間不同,來接受供養布施的對象也會有所不同,沒有供養布施的對象,那麼這個供養布施就不能成立,那就沒有功德可言了,佛子們要清楚的了解這點才好。


 


.《早齋供佛出食》:


大約在凌晨六點左右,佛教寺廟都會有早齋供佛出食的儀軌,如果佛子居士家中有供養佛像,也可以依此儀軌實行:


1.先準備完全沒有吃過清淨的熟食供在佛前,供佛的碗必需另外準備,不然就用免洗紙碗也可以,如果有飯或麵可以另外用一個小供碗盛起來,沒有小供碗可以不用。


 


2.先上佛前的香,再上外邊施食台的香,這兩種香最好是分開來準備,像我供佛的香一般都是用水沉的臥香,而施食台的香則是用煙供的立香、或是檀香作成的立香。上香之後,在佛前合掌唸《供養咒》:


「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唸完之後,問訊,然後用右手無名指在左手掌心寫一「吽」字,將左中指無明指彎進掌心,餘三指直立猶如三叉印,右手取盛滿飯的小供碗放在左手上,齊眉,以右手無名指在小供碗上寫「供佛品」三字,然後將小供碗放回佛桌,用刀手取七粒米飯,拿至施食台出食,在施食台前,先將刀手交給左手拿著,用右手無名指在施食台上寫「唵啞吽」,然後將七粒米飯放到施食台上,然後在七粒米飯上再寫「唵啞吽」,接著合掌唸以下的偈咒:


「法力不思議慈悲無障礙 七粒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一遍)


「唵   度 利 益   莎 訶 」(三遍或七遍)


唸完偈咒,用右手在靠近施食台的地方三彈指,表示可以吃了,然後就回到佛前,將供佛的飯菜等食物拿下來,放在一般的桌子上,如果是專門供佛的碗盤,那就把飯菜倒在平時用的碗盤再食用,如果是免洗紙碗用完一次就丟棄的,那就可以拿來直接食用,在食用之前,可以再唸變食真言加持飯食,供養護法菩薩及冤親債主及地基主等有緣的(在我們周圍的)鬼神眾:


《化食簡軌》:


對著食物或飲料唸三遍<阿彌陀佛>, 


唸七遍變食真言,


唸七遍甘露水真言,


唸三遍普供養真言, 


<願此美食普遍十方 供養三寶護法龍天 普施眾生身心安樂 發菩提心同入佛智>,


然後三彈指,表示化食完成。這樣子我們自己也就可以拿飯食來吃了。


 


如果家裡面沒有供佛像,或是時間不夠,佛子在吃早餐之前,也可以直接依此《化食簡軌》供養護法菩薩及一切有緣的眾生,只是要注意:要化的食物,必須是沒吃過的素食,而且化過的食物千萬不能再拿來化食!因為化過的食物在鬼神眼中看來是空空如也。


 


平時,要吃東西之前,只要是沒吃過、沒化過的素食,都可以依此《化食簡軌》供養陪著我們一起修行的護法菩薩及一切有緣的眾生,這個《化食簡軌》是早上、下午、晚上都可以用的!


 


 


.《午齋供佛出食》:


大約在早上10:20至11:40之間,這是供佛最如法的時間,因為佛是日中一食,所以在這個時段供佛功德是最大的!早齋的供佛,其實主要供養的對象是菩薩及天人等,佛的化身是不會在早晨吃東西的,早齋供佛唸供養咒,主要是請佛菩薩慈悲加持食物,讓有緣的眾生能得到飽滿,至於午齋供佛,只要我們誠心如法的去作,佛的化身是會慈悲納受的!


 


《午齋供佛出食》和《早齋供佛出食》的儀軌是幾乎相同的:


上香之後,在佛前合掌唸《供養咒》:


「供養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午供施食台出食唸的偈咒:)


「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 羅剎鬼子母 甘露悉充滿」(一遍)


「唵   穆 帝   莎 訶 」(三遍或七遍)


 


 


另外,午供供佛還有一個更隆重的儀軌,就是《佛前大供》!一般寺廟有舉辦法會的時候或是初一、十五都會依照《佛前大供》的儀軌供佛,如果佛子居士的家中有供養佛像,那也可以依照此儀軌舉行《佛前大供》!


 


 


.《佛前大供》:


1. 佛前大供準備的供品要更講究一些,一般都要準備鮮花一對,水果四或六盤,供菜六碗,及一小供碗的飯。


 


2.先上佛前的香,再上外邊施食台的香,上香之後在佛前依以下儀軌作佛前大供,一般在寺廟大眾一起舉行佛前大供都是要用唱誦的方式進行,佛子居士在家裡面舉行佛前大供,如果會唱誦,也可以用唱誦的方式進行,要不然就用唸的也可以。


 


.


先於佛像前志心合掌,問訊、禮佛三拜:


( 第一拜默唸—南無常住十方佛


第二拜默唸—南無常住十方法


第三拜默唸—南無常住十方僧  )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三拜)


 


 


Ⅱ.


南無靈山會上佛菩薩 (三稱)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諸天菩薩


南無伽藍聖眾菩薩


南無歷代祖師菩薩


南無大乘緊那羅王菩薩


(以上佛菩薩聖號要唸三個循環)


 


 


Ⅲ.


(唸變食真言7遍) :


 南無薩嚩怛他誐哆 嚩嚕枳帝 唵 三跋囉 三跋囉 吽


 


(唸甘露水真言7遍) :


 南無蘇嚕婆耶怛他誐哆耶 怛姪他 唵 蘇嚕蘇嚕 鉢囉蘇嚕 鉢囉蘇嚕 娑婆訶 


 


(唸供養偈):


《此食色香味 上供十方佛 中奉諸聖賢下及六道品 等施無差別 隨願皆飽滿 令今施者得 無量波羅蜜》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唸普供養真言3遍) :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囉斛


 


(如果是大眾舉行的佛前大供,在唸變食真言之時,由一位行者出位進行出食,如果只有一個人作佛前大供,那就在唸完普供養真言3遍之後出食,出食的方法與《午齋供佛出食》的方法完全相同。)


 


(如果有準備《供佛消災祈福文疏》可以在這個時候宣讀,宣讀文疏之前要先唱誦 <南無大乘常住三寶> (三唱三拜),然後長跪著宣讀文疏,讀完文疏,禮佛三拜,站著加誦《藥師灌頂真言》7遍,如果不宣疏,這段儀軌可省略。)


 


 


天廚妙供 禪悅酥酡 戶唵蘇嚕薩哩嚩怛他阿誐多 怛你也他 蘇嚕娑嚩訶 南無禪悅藏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然後再禮佛三拜、問訊,就完成了《佛前大供》,或者在禮佛三拜之後加個簡單的回向,然後再問訊結束即可!完成了《佛前大供》的儀軌,就可以把供過佛的供飯供菜請下來,請下來的飯菜在食用之前,還可以依《化食簡軌》再化食給一切有緣的眾生,然後再食用,這樣子就非常的吉祥圓滿了!)


 


 


(釋大寬 比丘 整理 於 西元2009年3月)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釋大寬 合十



 


 


 


(附註:)以上的供佛施食相關的經典資料如下: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六》


爾時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屬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當云何活。我即答言。從今當勅聲聞弟子。隨有修行佛法之處。悉當令其施汝飲食。善男子。以是因緣為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從今常當施彼壙野鬼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黨眷屬。


 


 


《佛說海龍王經卷第四.金翅鳥品第十六》


爾時有龍王。一名噏氣。二名大噏氣。三名熊羆。四名無量色。而白世尊曰。於此海中無數種龍。若干種行因緣之報來生於是。或有大種或有小種。或有羸劣獨見輕侮。有四種金翅鳥。常食斯龍及龍妻子。恐怖海中諸龍種類。願佛擁護。令海諸龍常得安隱不懷恐怖。於是世尊脫身皂衣。告海龍王。汝當取是如來皂衣分與諸龍王皆令周遍。所以者何。其在大海中有值一縷者。金翅鳥王不能犯觸。所以者何。持禁戒者所願必得。爾時諸大龍王皆懷驚懅。各心念言。是佛皂衣甚為少小。安得周遍大海諸龍。時佛即知諸龍王心所懷疑恐。告海龍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人民。各各共分如來皂衣。終不減盡。其欲取衣。譬如虛空隨其所欲則自然生。佛所建立不可思議巍巍之德其如斯矣。時海龍王即取佛衣。而自分作無央數百千叚。各各部分分與龍王。龍王之宮隨其所之廣狹大小自然給與。其衣如故終不知盡。於時海龍王告諸龍王。當敬此衣如敬世尊如敬塔寺。所以者何。今此衣者如來所服。以是之故如敬塔寺也。假使一切供養如來。有奉此衣等無差特。於是世尊告海龍王。如是如是。如仁所言。其奉此衣則供養如來。且觀諸龍及龍妻息各各所分如來衣不。對曰。唯然已見。佛言。我皆授決即脫龍身。於是賢劫除志大乘。其餘諸龍皆得無著當般泥洹。如是龍王。如來在世一切眾祐發一善心。緣當致佛未曾有失。爾時海中諸龍及龍妻息欣然大悅。自投佛前同音說言。如來所語終無有二至誠不虛。授我等決至無為度。吾等今日住於大海。歸命佛法及諸聖眾。奉受禁戒恭順如來反復之義。如來現在數數往造。見佛稽首聽采法義。般泥洹後供養舍利。一切眾具而以奉事世尊舍利。


 


於是四金翅鳥王聞佛所建立惶懅。速疾往詣佛所前稽首足。何故世尊。奪吾等食。佛言。都有四食坐趣三處。何等四。一曰網獵禽獸殘害群畜。殺生抂命以為飲食是趣惡處。二曰執帶兵杖刀矛斫刺逼迫格射。劫奪他財以用飲食是趣惡處。三曰慳貪諛諂憒亂犯禁。邪見巧欺而以得食是趣惡處。四曰非師稱師非世尊稱世尊。墮邪稱正。非寂志稱寂志。非清淨稱清淨。非梵行自稱梵行。自稱詐求而以得食。是為四食。坐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之處。吾所說法除此四食。不當以此養身害眾生命。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各自愛命無自憎者。以是之故。欲自護身當護他人安隱眾生。明者如是不以危逼人。所不當作慎勿為也。爾時四金翅鳥王。各與千眷屬俱而白佛言。今日吾等自歸命佛及法眾僧。自首悔過前所犯殃奉持禁戒。從今日始常以無畏施一切龍。擁護正法至佛法住。將順道法到于滅盡不違佛教。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佛陀十大弟子傳 -10- 羅侯羅 - 密行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傳 -10- 羅侯羅 - 密行第一


1.人間第一幸福兒


  佛陀還沒有出家的時候,是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曾經娶拘利城耶輸陀羅公主為妃。
  太子和公主同是在十九歲的那年,生下羅侯羅,太子很歡喜,這不是一般人生了兒子的歡喜,而是因為太子曾向父親淨飯王數次要求出家,均未獲允准,淨飯王曾說,除非有了王孫才肯讓他出家,現在太子真的生了兒子,他可以達到出家的願望,心中怎不歡喜呢?
  當太子要離開王城的那天夜裏,正是二月初八日,是羅侯羅出生的第七天,耶輸陀羅妃正伸著玉臂讓羅侯羅睡在上面,自己也在睡意朦朧中,就在這時,太子探望了他們最後一眼,即把心一橫,乘著白馬,踰城出家去了。從此,羅侯羅失去世間上父親的疼愛。
  不過,太子出家成了佛陀,父親一變而為老師,能令後來的羅侯羅修成聖果,這也正是天下第一的父親哩!
  羅侯羅在沒有丈夫的母親和老來失去兒子的祖父熱愛之下成長了,生為獨一無二的王孫,天天在宮殿裏無憂無慮的過著日子,到了他懂事的時候,在他小小的心靈上也知道沒有爸爸可喚的悲哀。不過,他在年輕美貌的母親照顧下,母親就是他唯一的光明、唯一的慰藉、唯一的保護者。
  失去了丈夫的妻子,在寂靜的深宮裏,春夏秋冬,度日如年,唯一給她人生希望的就是羅侯羅,母子相依,打發著悠悠的時光。
  有人說,耶輸陀羅是苦命的女人,羅侯羅是可憐的孩子,但這只是從世間的俗情上來講,她的苦命,他的可憐,不過是短短的時間而已,有大的犧牲,就有大的收穫,到後來因為佛陀的度化,耶輸陀羅的出家開悟,羅侯羅的出家證果,這是最榮耀的女人!這是最幸福的孩子!
  佛陀在告別王宮的時候,本想把正在睡覺的愛子抱在懷中親熱一下,但怕驚醒了耶輸陀羅妃而來阻止他出家,所以佛陀在看最後一眼的時候曾說:「等我成就佛陀的時候,再回來探望此子吧!」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羅侯羅,一個羅侯羅不要緊,無量無數的羅侯羅在等著佛陀的慈愛,佛陀給眾生的是大慈大悲,生為羅侯羅的環境,更容易獲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們不要為羅侯羅從小沒有父親可喊而可憐,他是大聖佛陀之子,是撫育在以天地為愛情的搖籃中,所以我們要說他是人間第一的幸福兒!


 


 


2.不識父親的孩子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從南方的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上自淨飯王,下至釋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歡迎佛陀,這中間沒有參加歡迎行列的唯有耶輸陀羅和羅侯羅。
  在耶輸陀羅心中想:他去出家,為了他我受盡寂寞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宮中也和他一樣,我聽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馬上學習照做,我這樣對他,還有什麼對不起?假若他想到我,自然會到宮中來相見。
  是的,十多年不見丈夫的耶輸陀羅,實在不願在公眾的場所見到佛陀。當然,這時耶輸陀羅妃心中,比什麼人都急於要見佛陀,但是,為了禮法、為了自尊,她不得不忍耐著。她走到宮中的一座高樓上,想從門窗的隙縫中先見一見被人迎接的佛陀。
  正在這時,十多歲的羅侯羅走來,對耶輸陀羅說道:
  「媽媽!爸爸回來了!祖母(憍曇彌)叫我告訴你!」
  不太懂事的羅侯羅,這時怎樣也想不出母親心中的感慨,他只覺得母親今天威嚴得令人不敢親近,不過,這終究是自己慈愛的母親,他又天真的問道:
  「媽媽!你看宮門口來了那麼多的人,爸爸一定也在裏面,爸爸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已經十多歲的孩子了,從他的口中還不知道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人,這樣的問話,聽在耶輸陀羅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大人的心裏、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總無法完全知道。
  耶輸陀羅顫抖著聲音,一手抱著羅侯羅,一手指著遙遠的宮門外,眼眶中含著淚水,回答羅侯羅道:
  「你看!在那一群沙門中,顯得最莊嚴的就是你的父親。」
  這時候的羅侯羅,兩顆明亮的眼睛張得大大的,很驚奇的說道:
  「我不認識我的父親,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還有最疼愛我的媽媽!」
  耶輸陀羅含在眼眶中的淚珠掉下來,滴在羅侯羅的頭上,她緊緊的捏著羅侯羅的手,退回自己的宮中。
  離開十多年的佛陀,耶輸陀羅還是第一次偷偷的見到,這十多年來,像夢似的,就這麼無聲無息的過去了。
  耶輸陀羅此刻的心,像一塘池水投進一塊大石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點也不能平靜,正在她哭著等的時候,佛陀察知她的心,匆匆和眾人招呼後,就帶著舍利弗和目犍連到內宮中探望她。
  一個是成了正覺的佛陀,一個仍是很年輕的美妃,像這樣的相逢,為很多人所關心著,莊嚴的佛陀,靜靜的一瞬間,是同情、是憐憫、是慈悲的看著耶輸陀羅。多情美貌的耶輸陀羅,是愛,是恨,是千變萬化的情緒交織在心中。耶輸陀羅哭著,佛陀默然的立著,等到她那激動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她才覺悟到她和佛陀之間有一條不能越過的鴻溝,想到佛陀是佛陀,不會再用一些甜蜜的溫言來安慰她,她這才拭乾眼淚,扶著羅侯羅,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對跪在地上的耶輸陀羅說道:
  「讓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請為我歡喜,我現在已達到歷劫的本願!」
  佛陀說後,又再看看羅侯羅,很慈和的撫摸著他道:
  「真快!已經長大了!」
  佛陀像是沒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話,佛陀的態度,就是開悟的舍利弗、目犍連,聽了都感動不已!
  十多歲的羅侯羅,現在不知怎樣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爸爸吧!那麼神聖莊嚴的佛陀,自己實在不好意思出口;稱呼佛陀吧!不知應該不應該。看到那麼多沙門比丘跟隨著佛陀,聰明的羅侯羅心中想著: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親了,佛陀是一切眾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歲的年齡,就甘願把自己一人的父親奉獻給一切眾生作大慈父,多麼有善根而不平凡的孩子!


 


 


3.最初的沙彌


  佛陀在王宮中暫住了幾天,佛陀這次回宮,宮中沒有美女,沒有音樂,沒有醇酒,只有一千多名比丘跟隨著他。莊嚴堂皇的宮殿暫時成為僧房精舍。
  佛陀知道初學道的比丘,在王宮中住久了,容易對淡泊的僧團生活,生起動搖的念頭,過不了幾天,佛陀就帶大家住進離迦毘羅衛城不遠的尼拘陀林裏。
  佛陀雖然住在尼拘陀林,但佛陀還是常常進宮托缽乞食或說法,幼年的羅侯羅常常毫無懼怕的樣子,天真可愛而親熱的對佛陀說道:
  「佛陀!我真高興常常和你在一起!」
  這句話說明,父子的天性並不是十多年不見面就可以被時間拉開,佛陀也為這句話深為所動似的說道:
  「孩子!總有一天我會讓你常常在我身旁。」
  就在佛陀說過這句話不久,羅侯羅就真的出家,永遠跟隨佛陀去了。
  原因是還在深深戀愛著佛陀的耶輸陀羅,自己無法親近佛陀,常常逗著孩子羅侯羅去跟佛陀玩。她想以羅侯羅為緣,或能打動佛陀的心,對她增加一些情意。所以她常常給羅侯羅打扮得天真活潑的樣子,穿著華麗的衣服,對他說道:
  「你去跟你父親要求遺產,他有我們都沒有見過的寶貝!」
  因此羅侯羅就常常跟著佛陀身後說:
  「佛陀!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這一天,佛陀正好乞食後回到尼拘陀林的時候,佛陀在前面走著,羅侯羅在後面追趕著,奇怪,就沒有一個人阻止他,他老是跟在佛陀的後面叫著:「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請施給我您的遺產吧!」
  耶輸陀羅妃眼看著唯一的愛子跟著佛陀走去的背影,深怕羅侯羅被叫去出家,急得不覺掉下眼淚!
  真的,佛陀一回到林中,便將舍利弗叫來說道:
  「舍利弗!年少的羅侯羅,老是向我要求我的遺產,我不喜歡給他不真實的幸福和財寶,我所希望給他的是無量寶,所以,舍利弗!就請你收他出家,讓他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
  佛陀說後,就叫目犍連為羅侯羅剃頭,並叫羅侯羅禮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授沙彌十戒,這就是僧團中有沙彌之始!
  羅侯羅的出家,對耶輸陀羅的打擊太大,羅侯羅是她唯一的希望,她如自己的生命一般的愛他,丈夫遠離她,現在孩子又遺棄她,這種悲哀,使她頓覺得日月無光,天旋地轉,她怨恨佛陀的殘忍,十多年來,她所以勉強過著單調無味的孤獨生活,就是為了羅侯羅,現在從她手中把孩子奪走,她怪佛陀口口聲聲的講說慈悲,怎麼佛陀又忍心給她嚐恩愛別離的苦毒!
  當大家閱讀到這裏的時候,一定為耶輸陀羅的悲切,深深的感動和同情,甚至也有人和耶輸陀羅一樣,以為佛陀的作為,似乎有些太過。不錯,這就是我們大家所謂的人情!可是,真理與人情是背道而馳的,降伏人間的弱點──人情,才能與真理法性契合!


 


 


4.調皮的童年生活


  羅侯羅出家做沙彌了,耶輸陀羅妃怎樣也不甘願,可是事情已成事實,又沒有辦法改變,淨飯王看了也很傷感同情,他就走向佛陀建議說道:
  「佛陀!希望你能夠規定,今後要出家的青年,必須有父母的允許才可以。」
  佛陀覺得父王說得有理,就很歡喜的採納。
  萬念俱灰的耶輸陀羅,對人間已經沒有生存的興趣。不久,佛陀的姨母憍曇彌夫人加入僧團做比丘尼,耶輸陀羅隨著很多釋種女眾,也趕去毘舍離剃髮出家。
  由於耶輸陀羅戀慕佛陀太甚,初加入僧團,一點也無法感受到僧團中無執的清淨法樂,可是,由於被佛陀偉大的聖格感化,沒有幾日,耶輸陀羅就開悟了,她恢復了生意,在法樂中過著安穩自在平和的生活,她很歡喜,很感激佛陀,佛陀也很歡喜,到今天,佛陀對她才像放下身上的重荷!
  羅侯羅出家後,叫他要和大人一樣的認真修道,那是不可能的,在他出家後的不久,因為僧團中有了沙彌的制度,舍利弗又收了一個名叫均頭的孩子做沙彌,這兩個孩子常常玩在一起,沒有人的時候,他們也喜歡玩玩兒童們的遊戲。
  一個年輕的孩子,每天生活在嚴肅的僧團裏,假若是自己願意的倒沒有話講,如果是環境壓制的關係,其心裏有著種種變化就很難講。羅侯羅的出家,他並不感到新的僧團的快樂,不過,他的口上是沒有講過不滿的話,一個孩子在十五歲以前,對大人所指示的言行,自然是百依百順,但一過了十五歲以後,那天賦的本能,對世間自會有不滿現實,以及反抗現實的念頭。
  那是在羅侯羅十七八歲的時候,他的性情很溫和,工作也很熱心,但十七八歲的少年,也最調皮,羅侯羅還像小孩一樣,常常喜歡說謊騙人。
  羅侯羅這個時候是住在王舍城外的溫泉林,有很多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陀住在什麼地方,他總歡喜和人家開玩笑,當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時候,他就說在耆闍崛山,佛陀在耆闍崛山的時候,他就說在竹林精舍,因為這兩地的距離,約有兩里多的路程,羅侯羅開玩笑的心,使大家徒勞往返,結果仍然是拜見不到佛陀。當那些人失望著回來的時候,羅侯羅還笑著問他們道:
  「你們拜見過佛陀沒有?」
  「大德!你何必開我們的玩笑?」
  「誰開你們的玩笑?我不過是不放心而已!」年輕調皮的羅侯羅,仍然不肯承認自己的錯。
  有錢有勢的富家子,總是仗著父母的勢力和地位,喜歡為非作歹,生為王孫佛子的羅侯羅,雖然在平等的僧團裏出家,因為他是孩子,總有很多大人對他非常寵愛,因此,在我想,羅侯羅或許也有些嬌生慣養的習性,有些仗著人勢的心理。
  像羅侯羅這樣說謊,一次兩次,或許紙老虎還不會給人揭穿,可是次數一多,以說謊來取笑人,這樣的風聲終於傳到佛陀的耳中,是慈父又兼嚴師的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喜歡,因此有一天就獨自的走向溫泉林來,佛陀想好好的來教誡他一頓。


 


 


5.佛陀嚴厲的教誡


  這一天佛陀走到羅侯羅住的溫泉林來,那種威嚴的樣子,讓羅侯羅感到很意外,他整衣恭敬迎接,等佛陀坐下來的時候,他就拿水給佛陀洗足。佛陀一句話也不說,等到洗足以後,才指著洗足的盆對羅侯羅說道:
  「羅侯羅!這盆裡的水可以喝嗎?」
  「佛陀!洗足的水很汙穢,不能喝的。」
  「你就和這個洗足的水一樣!」佛陀訓斥道:「水本來是清淨的,洗了足就很骯髒!好比你本來是王孫,遠離世間虛假的榮華富貴,出家做沙門,雖然你還沒有受比丘戒,但你畢竟是受了十戒的沙彌。你不精進修道,不清淨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講玩笑話騙人,三毒的垢穢填滿你的心中,同清淨的水裏有了垢穢一樣!」
  佛陀從來沒有這麼聲嚴厲色的對人說過話,羅侯羅低頭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這才敢移動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來,佛陀又再問他道:
  「羅侯羅!你去拿這個盆盛飯來吃可以嗎?」
  「佛陀!洗腳的盆不可以盛飯吃,因為盆裡不淨,上面有垢穢粘著,所以不能裝東西吃!」
  「你就是和這個盆一樣,雖然做了清淨的沙門,但不修戒定慧,不淨身口意,滿心藏著不實的垢穢,大道之糧怎麼能裝進你的心中呢?」
  佛陀說後,用腳把盆子輕輕一踢,盆子就滾滾的轉起來,羅侯羅很害怕的樣子,佛陀就問他道:
  「羅侯羅!你怕把這盆子踢壞了嗎?」
  「佛陀!不是!洗足的盆,是很粗的用物,壞了也不要緊。」
  「羅侯羅!你不愛惜這個盆,等於大家也不愛護你一樣。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這個結果將使誰都不愛護你、珍視你,就是到了命終的時候,也不能覺悟,你會處在迷中更增迷!」
  羅侯羅全身流汗,慚愧得無地容身,他發誓以後要努力改變自己的心。
  佛陀說完了嚴厲的教誡,又再說了一個譬喻給羅侯羅聽:
  「過去,有一個國家養有一隻大象,這隻大象勇猛善戰,每當國王興兵征伐的時候,就給大象穿上鐵鎧,牙上縛好利矛,耳朵放劍,曲刃捆在四腳,把鐵撾繫在尾巴上。大象雖有這麼多的武器,但真正交鋒的時候,牠都把鼻子藏起來,因為象的鼻子很軟弱,中了劍會死亡,為了保護生命,不得不保護鼻子。
  「羅侯羅!你也應該和這隻大象保護鼻子一樣,慎守你的語言,假若你戲弄妄言,將會和大象傷了鼻子一般,你的慧命就會死亡,不為眾人愛護,不為智者所喜,臨命終時,更會墮入三途受苦!」
  像佛陀這麼盡理、懇切、嚴厲的教誡,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擊中羅侯羅的心,他發願今後要重新做人!
  再好的稻穀,把它碾成米,裏面仍有些糠末,必須要用淨水淘洗,才能洗淨。像羅侯羅雖然有很好的種姓和善根,但必得要佛陀的法水為他洗滌一番,才會清淨無染。
  從此羅侯羅真的像換了一個人!


 


 


6.沙彌比丘可同宿


  佛陀住在瞿師羅園的時候,羅侯羅和均頭沙彌一起,也跟師父舍利弗隨侍佛陀聞法。
  羅侯羅每天早晨打掃庭院,清潔環境以後,才可以研習佛陀的言教。一大片的園地,清掃一次要費很多的時間,有一天他打掃後,去聽佛陀說法,等到黃昏到來,他回到自己房間的時候,有個管理宿舍的比丘,就將他的房間讓給作客的比丘住,那個比丘便將羅侯羅的衣缽放到外面,自己則安住在裏面了。
  佛陀的僧團裏,有一人一室的規定,別人把自己的寢室占去,該怎麼辦?尤其他還是沙彌,在僧團裏,沙彌是要敬重比丘的,還有佛陀忍辱教示,使他不敢前去問那位比丘為什麼要住他的房間,他癡癡的站在門外,感到進退為難。當時忽然陰雲密布,落起滂沱的大雨來,羅侯羅沒有去處可以躲藏,就進入廁所,雖然空氣不好,也只得坐在那裏,他此刻感到無家可歸的寂寞,他悄然的端坐在那裏,努力想著佛陀的言教,無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環境裏,無論遭受什麼麻煩挫折,都不要起怨毒的心,羅侯羅的修養,真的是進步很多。
  這時,外面的雨越下越大,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沒了,藏在附近洞裏的黑蛇,因被水淹而爬出洞來,漸漸的游到廁所裏來了,熱帶的毒蛇,其毒是非常厲害的,羅侯羅一點都沒有注意,這時候他的生命真比風中的殘燭還更危險。
  佛陀在靜坐中忽然想起羅侯羅,佛陀以天眼察知到羅侯羅的危險,即刻走到廁所,佛陀先咳嗽一聲,裏面也咳嗽一聲,佛陀問道:
  「裏面是什麼人?」
  「是羅侯羅!」
  「出來!我要跟你講話!」
  羅侯羅想不到是佛陀的聲音,趕快從廁所中出來,不知不覺就擁抱住佛陀,雙目滔滔流淚,年輕的羅侯羅,感情仍然不免是脆弱的。
  佛陀問羅侯羅為什麼要坐在廁所裏,羅侯羅把經過告訴佛陀,佛陀就叫他先到自己的寮房住。
  羅侯羅的歡喜,像從地獄裏走進天堂一樣!
  年幼的孩子,割愛辭親,加入僧團,確實需要年長比丘的照顧,佛陀以此因緣,規定還沒有受具足戒的沙彌,可以有兩夜和比丘在一室同宿,佛陀的愛,再微細的地方,他都照顧得到。
  本來,師父收弟子,應該要負起教養弟子的責任,羅侯羅的師父是舍利弗,舍利弗經常在外面弘化,對於羅侯羅就無法常常照顧到,但自從這次事情以後,舍利弗就讓羅侯羅常常和自己一起行動!


 


 


7.忍辱的美德


  羅侯羅自從被佛陀嚴厲的教誡以後,又常常跟師父舍利弗在一起,接受他的開導,在修行上,進步很快。
  佛陀在講經時,舍利弗總是帶著羅侯羅前去聽講;舍利弗在靜坐時,羅侯羅總是跟著坐在身旁;佈教時,舍利弗也把他帶在身邊,讓他學習一些為法為人的經驗;每天托缽乞食,羅侯羅更是跟在舍利弗身後,在僧團中被譽為第二佛陀的舍利弗,實在是羅侯羅最好的恩師。
  有一次,羅侯羅跟舍利弗在王舍城乞食,路上遇到一個流氓惡漢,那個惡漢用沙投進舍利弗的缽裏,並且用棍棒打破羅侯羅的頭。
  羅侯羅頭上的鮮血,一滴一滴的流下來。
  惡漢見了不但不知錯,還罵道:
  「你們這些沙門,總是以托缽為生,滿口慈悲忍辱,我打破你的頭,看你能把我怎樣?」
  十七八歲的羅侯羅,現出咬牙切齒的面容,但舍利弗安慰他道:
  「羅侯羅!如果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當以慈悲憐愍眾生。佛陀常教誡我們,有榮譽的時候,不能使心高舉;受侮辱的時候,不能使心生恨。所以,羅侯羅!壓制著憤恨的心,嚴守忍辱,世間上沒有比能忍辱的人更有勇氣,天上人間,不管多大的力量,也不能勝過忍辱!」
  羅侯羅聽完師父舍利弗的開示,默默的走到水邊,水裏現出他的顏面,他用手掬水洗去血跡,然後自己用布巾把傷口紮起來,見到這情形的舍利弗,心中既安慰又難過。
  羅侯羅忍耐著,仍然走在舍利弗的身後,跟著托缽乞食,在回來的途中,羅侯羅對舍利弗說道:
  「我想到剛才的疼痛,此刻已不把它放在心中,不過,世間有太多的惡人,到處都遍滿了可厭的事物。我不對世間生氣,只想到世間上沒有辦法的人太多。佛陀開示我們對人、對世間要大慈大悲,但狂暴的人往往就欺侮我們;沙門比丘行忍積聚高德,而狂愚的人反而輕蔑我們,而尊敬殘酷的人。佛陀真理慈悲的教示,他們倒反而認為是臭的死屍,天降甘露給豬,豬還是愛吃臭的東西,住在臭的地方。佛陀所宣講的真理,慈悲的言教,對那些兇惡以及沒有善根的人來說,也沒有什麼效果。」
  羅侯羅第一次把自己的修行,以及對世間的看法,向師父提出報告,舍利弗聽後很歡喜,把羅侯羅在路上說的話,告訴佛陀,佛陀也非常高興,稱讚羅侯羅很好,對惡人的態度,應該那樣;對世間的看法,就是如此,佛陀又再說道: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迴,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有智慧的人,能見到深遠的因果,克服瞋心,多行忍辱,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真義,和世俗的看法不同。世間上認為珍貴的而佛法認為不好;佛法認為好的、對的,而世人不肯實行。忠與佞不能相容,邪的嫉正的存在,惡的不喜善的並行。貪欲的人不高興無欲之行,在這種情形下,修道者唯有忍辱,忍是助道的增上緣,可使你早證聖果;忍像大海中的舟航,能夠度一切災難;忍是病者的良藥,可救人的生命之危。我能成就佛陀,獨步三界,受人天的敬仰,是因為我的心能夠安穩,知道忍辱德行的可貴!」
  因為羅侯羅被惡人無緣無故的把頭打了出血,而他在血氣方剛的少年時代,就能像聖者一樣的忍辱,給師父很大的安慰,給佛陀很大的歡喜,並且能夠引起佛陀對忍的說法,舍利弗聽了非常感動,羅侯羅聽了含著眼淚,更感激佛陀!


 


 


8.開悟的歷程


  羅侯羅對占去他房間的比丘,自願讓步;在路上被惡漢打破頭,他能忍辱;僅僅這樣的修養,距離開悟還有一段歷程。
  聰明乖巧的羅侯羅,對於修行非常精進,歡喜和人開玩笑的沙彌,現在一變而成為有莊嚴儀表的比丘,就在他年滿二十歲的那年,佛陀允許他受具足比丘戒。
  年輕的羅侯羅,在僧團中不見得活躍,他好像很老成持重,公共的集會裏,不容易見到他參加,總是默默的用功修行。
  可是,不管羅侯羅怎樣用功,他還沒有開悟是真的。最大的原因,大概他榮耀的念頭不容易斷除。不管怎樣,他總是佛陀的愛子,是淨飯王的王孫,除了教團中上首的弟子以外,其他的比丘有不少都在敬重他、羨慕他、讚美他,動聽的美言,很容易打動年輕修道者的心,讚美的言詞,像是可怕的惡魔,使用功精進的羅侯羅不能開悟。
  甚至有些比丘,為了羅侯羅的開悟問題,請問佛陀道:
  「佛陀!羅侯羅比丘嚴持戒律,精進修道,小罪都不犯,為了求開悟,他好像什麼都不掛在心上,但是,為什麼他還不能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呢?」
  佛陀堅決的回答道:
  「持戒淨心,持身端正,一定可以漸漸證道!」
  佛陀對羅侯羅能否覺悟的問題,沒有掛在心上,佛陀滿懷著信心,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好幾次,羅侯羅像是開悟的樣子,但他仍沒有開悟,他把自己修行的心得向佛陀報告,佛陀總是說他不行,並教他以後常和人講說此身為五蘊和合假相的道理,並要他自己思維我慢、無我、苦樂等法。
  有一天早上,佛陀和羅侯羅一同到舍衛城的大街小巷行乞,在路上,佛陀回顧羅侯羅說道:
  「羅侯羅!你要觀色是無常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你對人的身體和心念,以及世間上的一切森羅萬象的事物,都應作無常之想,不要執著。」
  羅侯羅聽到佛陀這幾句話後,心地好像恍然開朗了,他告別佛陀,中止行乞,一個人獨自的回到精舍,結跏趺坐,一心思維這深刻的意義,他又用慈悲觀除去瞋恚的心,用不淨觀拋掉貪欲的心,用數息觀平息散慢的心,用智慧觀對治愚癡的心,羅侯羅深入禪定,機緣成熟的時候,他就開悟了。
  佛陀行乞歸來,走到羅侯羅坐禪的地方,佛陀又對他說道:
  「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來對人對事,心量就可以擴大起來;把一切眾生容納在心中,就可以滅惡;數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
  羅侯羅隨即起座,頂禮佛陀說道:
  「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悟了。」
  佛陀此時的歡喜,更甚過羅侯羅,佛陀讚歎他說:
  「在我的弟子中,羅侯羅比丘是密行第一了。」
  所謂密行,就是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羅侯羅都能了知,都能奉行。
  想到當初羅侯羅向佛陀要遺產,現在他的開悟,就是佛陀給他的無盡法財!想到他當初很小就進入教團,不知有多少地方讓佛陀煩心,現在他捨離了世間虛假的欲樂,而獲得真正的法樂,算是羅侯羅的幸福,也算是佛陀對世間人情的交代,我們應該給羅侯羅恭喜,更應該給佛陀讚美!


 


 


9.贈送精舍的制度


  羅侯羅開悟以後,在教團裏的地位更加地提高,尤其在家的信徒,對他更是另眼相看,不容否認的,在比丘中,要以羅侯羅所受的供養最多。
  本來供養多了,物質生活過得豐富,反而障礙修道,不過,羅侯羅現在是覺悟的聖者,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雙份的東西,他總是轉贈給別人。
  有一次,佛陀在迦毘羅衛國一個聚落說法的時候,有一位長者皈依了,這位長者和羅侯羅很投緣,或許這位長者還有地域觀念吧,他要為羅侯羅發心護法,凡是羅侯羅有所需要,他總是為他做到。
  後來,長者特地建築了一座精舍供養給羅侯羅,羅侯羅也就在此安住下來。因為那時行腳的比丘很多,羅侯羅住的精舍裏就常有比丘掛單,可是那位長者以為精舍是他布施的,總喜歡干涉精舍裏的事,羅侯羅後來報告佛陀,請問佛陀怎麼辦?佛陀告訴他道:
  「羅侯羅!在我的法中,僧團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發心布施精舍,不可因為是他布施的就橫加干涉,你可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不是自己所有的,如果他要管理,告訴他精舍不是商店,精舍由出家人住持,信眾護法是可以的,管理則不可以。」
  羅侯羅把佛陀的話告訴長者,可是,沒有深解佛法的人,往往會被權勢沖昏頭,或是過分熱心而執著,要教這位長者不過問精舍,他實在不能完全放下,就這樣,他和羅侯羅的感情有了芥蒂,過去是他尊敬的羅侯羅,現在反而成為他的眼中釘。有一天,當羅侯羅有事到舍衛城,剛好那位長者來訪視羅侯羅,一見無人,屋子裏是空空的,於是,乘羅侯羅不在,便將精舍再供養給其他的比丘。
  在家信徒,出爾反爾的分別心,實在是違背法則的,所以當羅侯羅把事情辦完回來的時候,精舍已為別的比丘所住,他就再回到祇園精舍裏,佛陀問他為什麼很快又回來精舍,羅侯羅如實的把情形告訴佛陀,佛陀聽了以後,非常不高興那位長者的作風,佛陀慨嘆不能深切了解佛法的人,要他忠實的奉行佛法,實在很難!
  佛陀馬上召集諸比丘說:
  「曾經一度布施給人的東西,即使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該接受。」
  這不是佛陀護著羅侯羅,教團的法則,都是為了免去未來的糾紛,不幸的是佛陀的話言中了,今日佛教中寺產的爭執,大都就是為了這個原因。
  羅侯羅在做沙彌的時候,房間被人占去了,他躲到廁所裏避風雨,為了住也不和人爭,現在他是開悟的比丘了,一度贈送給他的精舍,又再贈送給別人,在闊達如海的聖者胸中,一點也沒有不平的波瀾興起,倒是佛陀所定的贈送精舍制,我們今日有再重視的必要。


 


 


10.可讚美的入滅


  在僧團中,成為龍象人物的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陀等,而不是羅侯羅。一個嚴肅於密行持戒的人,他只是默默無聲的修道,默默無聲的與世無爭,或者,因為羅侯羅是佛子的關係,佛陀對他有特別多的限制,我們知道羅侯羅有柔順的性格,有堅強的秉賦,但我們也知道他的比丘生活,並不是怎樣的活躍!
  所以,關於他熱心說法,以及與外道議論的事跡,在經典裏都不見記載,也不見流傳。正如佛陀所說的,羅侯羅是一個嚴於禁戒細行的人,是一個密行第一的人!
  關於羅侯羅什麼時候入滅,這正如他的出生,有兩種說法,有的說佛陀十九歲時,生子羅侯羅;有的說,佛陀二十五歲時生子羅侯羅。說到入滅,也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在佛陀涅槃數年前就已入滅;一是說佛陀涅槃時,他還服侍在佛陀的座前。
  印度是一個不重史實事跡的國家,我們中國也有不少喜誇大的翻譯者。在經典裏零星記載著的佛陀及聖弟子們的事跡,實在需要有一番剪裁的工夫!
  根據經裏可靠的記事,羅侯羅的母親耶輸陀羅比丘尼是七十八歲入滅的,而羅侯羅的入滅還要較早些。那是一天晚上,耶輸陀羅想著很多事情,她想:「憍曇彌、蓮華色都已入滅,愛子羅侯羅也進入涅槃,我是和佛陀同年出生,今年已經七十八歲的高齡,聽說佛陀八十歲那年將涅槃,本想和他同日入滅,雖然現在對佛陀只有法情而沒有私情,可是這仍大不尊敬,還是早些入滅好。」
  耶輸陀羅獲得佛陀的允許,向佛陀頂禮感謝之後,現神通騰空而去,當夜於自己的房中,在定中入滅。
  依據耶輸陀羅入滅的記事,羅侯羅是早在父母涅槃之前就已入滅,照這樣來說,羅侯羅入滅的年齡應該不會超過六十歲,大概只活了五十歲左右而已。
  當然,覺悟的聖者對死的看法,無論遲早,都視之是很平常的。捨去虛幻不實的色身,把生命安住於法性理體之內,這不但不必悲哀,反而是很幸運的事!修道者的證悟解脫,就是要把生命棲息於安穩的住處!
  羅侯羅的入滅,並不是「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羅侯羅在他二十歲那年就覺悟證果,這是人生最大的目的,他已經達到了,所以他安心微笑著入滅。
  讓羅侯羅的天真、溫和、忍讓、堅強、沈著等的美德和風範,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吧!讓我們對這天下第一的幸福兒,表達最虔敬的讚禮吧!


 


 


釋大寬 合十


佛陀十大弟子傳 -9- 優波離 - 持戒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傳 -9- 優波離 - 持戒第一


1.出身首陀羅族


  優波離尊者能被列入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階級森嚴的印度社會,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優波離出身在首陀羅族的賤族,命運注定他就是別人的奴隸,生為首陀羅的種族,在古印度是被認做「初生」的人,其受社會的歧視,好像一塊糞土,不值一顧。
  首陀羅的人,在路上如遇到婆羅門和剎帝利,要跪在路旁讓路,如果偷看他們一眼,眼睛就會被挖掉,如果和婆羅門或剎帝利講說理由,就會被割掉舌頭,可憐的優波離,出生在首陀羅族中,就是過著如此悲慘的生活。
  優波離的童年,唯一可給他安慰的就是他的父母,不管怎樣被人嘲笑、輕侮,父母愛子之心總不會比人稍差。
  優波離從小就沒有受教育的權利,婆羅門教的摩奴法典,他雖然有心學習,但對生在首陀羅族中的他,這簡直是一種妄想。
  當優波離長大以後,父母想讓他學一項手藝,以備將來生活餬口。在當時,政府的公職或商行的買賣,生為一個首陀羅族的人,無法參加,而且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要想參加軍政商教的活動,也不容易。父母知道孩子的出路,唯有在農工、勞力、奴隸之中選擇其一,藉此度過可憐的人生。
  起初,父母本想讓優波離學習耕種農田,但後來想到種田過於辛苦,而且種田需要大的力氣,從小生來瘦弱的優波離,父母怕他受不住而作罷,繼之父母想把他送去做工,為人趕馬拉車,但後來又想到馬伕和車伕的生活,起早帶晚,奔波勞碌,又捨不得讓孩子受那些辛苦。天下父母心,為了優波離的職業問題,父母真傷透腦筋!
  為別人做奴隸,也要找個好主人,要想找到好主人,還得自己先學一項專長的技術,父母商量的結果,選來選去,就送他去學做一個剃頭匠。
  優波離是一位很易於接受教導的孩子,他的天賦性情有虛心和服從的良好習慣,雖然是剃頭的手藝,不要多久,他就能把各種髮型,各種剃法,全都學會。
  學會了手藝,父母又為他托人介紹,好不容易,迦毘羅的王宮,允許他前去剃頭理髮。
  優波離雖然是一個理髮匠,但他的心地純良,本性忠實,終於獲得釋迦族的信任,讓他在宮中,專門負責為一些小王子們理髮。
  像跋提王子、阿那律王子等,都是優波離為他們理的髮,這些小王子們見他理髮細心,不但很快,而且不痛,大家很歡喜他,他也很尊敬大家。


 


 


2.為佛陀理髮


  優波離大約在二十歲左右的時候,還是一個小理髮匠,此時正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三年,佛陀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的時候,大家就介紹優波離為佛陀剃頭理髮。
  為佛陀理髮,讓優波離受寵若驚,他想到佛陀是大覺者,聽說有三十二相,佛陀的頭髮一定與人不同,他不敢為佛陀理髮,怕萬一有什麼觸犯怎麼得了。他竟然跑回家中,向母親訴說不敢為佛陀理髮的原因,出身於首陀羅族的優波離,從小就自卑感很重,佛陀,是王子成道的佛陀,他看都不敢看,哪敢為他理髮呢?
  母親安慰他,叫他不要怕,告訴他佛陀很慈悲,還經常對苦難的人說法,佛陀不會有勢利的眼光,一定不會看不起首陀羅族的人。母親雖然這麼說,但優波離恐怖的心仍不能減少,母親沒有辦法,就告訴優波離說,明天去為佛陀理髮時,她要帶他去。
  學會了理髮的手藝,去為別人理髮時,還要母親陪著去,這真是一個大奇聞!
  從這裏我們不難想像優波離的個性與為人!
  第二天,母親帶著優波離,先去拜見佛陀,然後就叫優波離為佛陀剃髮。
  優波離謹慎、小心的、緩慢的為佛陀剃髮,他的母親在旁邊看著,理了一會,母親跪在佛陀面前問道:
  「佛陀!優波離剃髮的手藝怎樣?」
  佛陀經這一問,注意優波離一下,說道:
  「身體好像顯得太彎了!」
  大概是由於優波離對佛陀的恭敬,彎著腰,不敢直起來,但經佛陀這麼一說,他集中心力,據說他就有進入初禪的功夫!
  過了一會,他的母親又跪下來問道:
  「佛陀!此刻優波離剃髮怎樣?」
  佛陀對於他母親的再問,回答說:
  「現在身體好像又太直了!」
  優波離被佛陀這麼一說,不敢妄想稍懈,一心一意,據說,他這樣就有進入二禪的功夫!
  不久,他的母親再問:
  「佛陀!現在優波離剃髮怎樣?」
  佛陀不假思索的答道:
  「入息太粗了!」
  優波離一聽,竟想不要入息,把心力集中在出入息上時,據說,他這樣就已有了進入三禪的功夫!
  最後,他母親又再問道:
  「佛陀!現在優波離剃髮怎樣?」
  佛陀回答說:
  「出息太粗了!」
  優波離竟然此刻一念不生,忘記手中的剃刀,據說,他此刻就有了進入四禪的功夫!
  到了這時,佛陀趕快對身旁的比丘們說:
  「你們來一個人,把優波離的手中剃刀拿下來吧!他此刻沒有想念,已進入第四禪,再過來一人把他扶著,不要讓他倒在地上!」
  像這樣的記事,我們可以知道優波離對於自己的工作是如何的細心,每受人家的忠告,都肯認真的改正。因為他有多慮和嚴肅的性情本質,所以生活很容易受外人左右,在他身上,決不願給人有一句非的和惡的批評,故此,他後來被推為持戒第一,不是沒有原因。


 


 


3.先出家為師兄


  佛陀回鄉,在王城中普灑法雨,種子入地,就會發芽生長,釋種的諸王子,聽了佛陀說法以後,有些竟然要跟佛陀出家。
  王子當中,有的是獲得父母允許的,有的父母不准許,他們相約偷偷的出走,到尼拘陀樹林中找到佛陀,出了家以後再說。
  就這樣,有七個王子要出家,跋提、阿難、阿那律、均在其中。為了出家必須要剃髮,他們不得不瞞著人把優波離帶去。在一個樹蔭下,優波離為跋提王子們剃髮時,眼淚就滔滔的流下來,阿那律看到時,他以王子的身分責問優波離道:
  「你看到我們出家,應該歡喜才對,為什麼要流淚?」
  優波離惶悚的回答道:
  「阿那律王子!請您寬恕我沒有禮貌,因為跋提王子待我很好,現在他和你們一同剃髮出家,出家以後,一定雲遊四方,我就沒有辦法看到他,想到這裏,我才情不自禁的流下淚來!希望王子不要責怪才好!」
  阿那律聽後,很是同情,對優波離安慰道:
  「你不要難過,我們會幫助你的生活!」
  阿那律說後,又回過頭來對大家說道:
  「諸位王兄王弟!優波離服待我們很久,他很勤勞、忠實,我們今後出家,自然要把他的生活安排一下。這裡有一張毛氈,請你們把身上的裝飾品完全除下來放在上面,我們出家後用不著這些東西,就把這些東西贈送給優波離吧!」
  阿那律的話,大家都非常贊成,他們立刻把上衣珠寶都脫下來送給優波離,並且叫他返回迦毘羅衛城,而他們都去找佛陀了。
  優波離此刻本想回王城去的,但他忽然轉念想道:「現在如果我接受這些珠寶衣服回去王城的話,老王和釋迦族中的王公大臣,一定會怪我讓王子們出家而殺我,那麼,我怎麼能輕易的回去呢?而且,如此尊貴的王子都能捨棄世間的榮華而出家,何況像我這下賤的人,對世間還有什麼可留戀呢?我應該也去找佛陀出家!」
  優波離這麼想後,下定決心,如同被磁石吸引的鐵一般,沒有絲毫猶豫,將珠寶衣服掛在樹上,任過路的人去拿,他要去出家!
  他走了一程,想起他的出身,心裏忽然又悲哀起來,他坐在路邊流淚自語道:
  「我怎麼有資格出家呢?他們都是王子,我是奴隸的身分,我怎能和王子一樣的去出家呢?」
  他怨嘆世間的不平等,怨恨自己的命運不幸,正哭得傷心時,忽然耳邊有人問道:
  「你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
  優波離抬頭一看,見是舍利弗尊者,他揩拭一下眼淚,跪在舍利弗的面前問道:
  「尊者!您是佛陀的大弟子,您隨佛陀回宮的時候,我就知道您,請問您,像我這首陀羅身分的人,不知可不可以做佛陀出家的弟子?我這樣的妄想真是太大了。」
  舍利弗問道: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優波離!」
  舍利弗記起佛陀以前剃髮時,有一個理髮師青年曾入過四禪,想就是此人,當即說道:
  「佛陀的教法,是自由平等慈悲的,不論智慧的有否,不分職業的高低,只要能遵守清淨的戒律,是誰都可以做佛陀的弟子,是誰都可以出家,是誰都可以證得無上的正覺。你跟我來,佛陀一定很歡喜的允許你出家,允許你做他的弟子。」
  優波離很歡喜,跟在舍利弗的身後去見佛陀,佛陀很歡喜的為他剃度,為他授具足戒。「百川河水,同流入海;四姓出家,同一釋姓。」這是佛陀在法制上規定的精神,現在能由優波離的出家而實現佛陀的理想。
  佛陀嘉許優波離說道:
  「你很有善根,我知道你將來一定能宣揚我的正法。在你來此以前,跋提王子等已先來此要求剃度出家,我雖然已允許他們做我的弟子,但他們要經過七日的修行,等他們忘記王子的身分,真正知道是我的弟子時,我才允許他們剃度,他們才會有禮貌和你見面。」
  優波離感淚涕零,他過去雖然替佛陀理過髮,但想不到佛陀是這麼慈悲,他發願今後要好好做佛陀的弟子,好好的跟隨佛陀學習。
  經過七日,佛陀叫出跋提王子等七人和大家見面,在眾多師兄弟之中,他們意外的見到優波離的比丘相,大家都很驚奇,都躊躇不知如何對優波離招呼才好。
  佛陀威嚴的對他們七人說道:
  「你們躊躇什麼呢?出家學道之法,首先就是要降伏憍慢之心,我先許可優波離出家,他先受戒,你們應該向他頂禮才是!」
  跋提王子等七人,聽聞佛陀說法後,都很虛心的向優波離頂禮,他們都覺得此刻出家的信心大為增強。相反的,這麼一來,優波離倒反而感到拘束不安。
  佛陀對他說道:
  「你應該以兄長的身分對待他們。」
  優波離像平步青雲,感動得只是向佛陀頂禮。
  一個被人認為下賤的傭人,出家後的名次在他過去服侍過的王子之前,在法上能受到和諸王子同等的待遇,在當時階級懸殊的印度社會,這是破天荒的事情。
  優波離的出家,使佛陀制定的法制逐漸實現,在社會上儘管階級懸殊,在佛法僧的教團裏,卻沒有四姓的分別,優波離後來的成就,也沒有辜負佛陀准許他出家的恩惠!


 


 


4.一段本生譚


  就在優波離出家的那年夏天,僧團內舉行安居的時候,優波離因精進修道而開悟了,因此,他自然的成為教團中的上首,受出家在家二眾的尊敬,當然,因為這個事實,使很多人驚奇,一個首陀羅賤族的人,他的根機是這麼敏銳,這不只是首陀羅族之光,而且也是佛教的平等之光。
  佛陀為此,特別敘述了一段優波離的本生譚:
  「過去,有兩個人,他們是朋友,都生在貧窮的家庭,不過,他們雖然貧窮,但沒有忘記布施行善,以這樣的功德因緣,後來再生的時候,一個做了國王,名叫梵德;一個生在有崇高名聞的婆羅門家,名叫優婆伽,優婆伽娶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妻子,非常愛她。有一天,大概因為優婆伽對別的女子表示親切的態度被他太太看到,所以她很不高興,開始嫌惡起丈夫來,起初幾天是大哭大鬧,後來就終日不和優婆伽講話。
  「心愛的妻子,她的疑心妒心是這麼重,優婆伽沒有辦法可想,只有悶悶不樂。春日花開,夏天炎熱,就是在夫妻不講話的這年春夏之間,妻子忽然對丈夫說道:
  『請你今天到街上去買些鮮花回來,裝飾裝飾我們的房子!』
  「多情的丈夫,聽到妻子的話,非常歡喜,隨即到市場裏買花,歸途中,正值火傘似的太陽照著大地的時候,因為重新獲得妻子的愛情,而充滿喜悅心情的優婆伽,在路上不禁就大聲唱起戀歌來。
  「這時,梵德王正在王宮的樓閣上眺望風景的時候,優婆伽從王宮的城牆下經過,歌聲傳進梵德王的耳中,他聽了以後,覺得奇怪,心想:看他的裝束,是一個婆羅門身分的人,在這樣大炎熱天能悠然的唱著戀歌走路,他一定是很樂觀的人。國王一時的好奇心,就派人去把優婆伽叫來,兩人一談,國王大喜,願將很高的官位送給優婆伽,從此非常寵愛他。
  「優婆伽受梵德王的信任,權威一天大似一天,到後來,人民有的只知道有優婆伽,而不知道有梵德王。優婆伽並不就此滿足,他竟想在梵德王睡午覺的時候,把他刺死,自立為王,當他有了這樣企圖的時候,有一天終於自己反省覺悟,深深的感到名位權欲的可怕,他把自己的惡念完全坦白的告訴梵德王,梵德王仍嘉許他的忠實,但優婆伽願捨棄權柄,懺悔出家,他修行不久,就證得神通!
  「在這時,王宮中有位理髮師,名叫恆伽波羅,聽到梵德王讚歎優婆伽的出家,生起隨喜的心,他也發願出家,做了優婆伽的弟子,一心修道,終於同樣的獲得神通!
  「優婆伽和恆伽波羅,同樣有了神通,同樣都是聖者,所以當有一天梵德王到高山森林裏供養優婆伽的時候,他頂禮以後,心想,對聖者不可以過去的出身來衡量,因此就以身作則的自己先向優婆伽頂禮,然後又叫跟隨的數百大臣,也向恆伽波羅頂禮。
  「出身下賤的恆伽波羅,由於法的威力,能使國王向他跪拜。
  「以上雖然是過去古佛時的往事,但法是永久不變的,在佛法裏無論誰的出身怎樣,這不是問題,開悟證果的人就應該受人尊敬,而證悟又是不分階級的!」
  佛陀說到這裏,鄭重的告訴大家:
  「當時的優婆伽,就是我身;理髮師恆伽波羅,也就是現在的優波離!」
  像這樣單調的本生譚的故事,若是仔細的吟味,就知道他暗示的含義。為了權欲,生起殺害的心,當佛陀因中修行時也起過這種念頭,首陀羅族的賤民優波離,現在開悟證果,成為教團的上首,受大家的恭敬,這並不是首次,在過去世,他就有這樣的本因。
  佛陀像這樣的說法,才能讓今人對優波離的疑念完全消除!


 


 


5.行化中的遭遇


  優波離證悟以後,因其個性拘謹,對於生活上最注重行住坐臥的威儀,佛陀所制定的戒條,他都能一一遵守,從不毀犯,不久,在同學比丘中,他就被大家一致公推為持戒第一!
  說起持戒,真實發心修道的人,對嚴持戒律的長老,當然歡喜恭敬供養,但那些不守規矩不持戒的人,就不會喜歡持戒的人,這是很自然的事。
  因此,優波離在僧團中,有些人對他不歡迎,甚至也有批評他的人!
  一個持戒的比丘,住在家中,恭敬他的人,自會跑上門來,若是出外遊化,不一定會受各地僧俗的歡迎。
  有一次,優波離和一些持戒如法比丘到各處去行腳弘化,他們發揚持戒精神,對於訶責羯摩、驅出羯摩、依止羯摩、舉罪羯摩等的懺悔法,經常舉行,有一些比丘聽到優波離來,就非常不歡喜,他們商量說:
  「現在優波離持戒比丘將要到來,他來了以後,一定會教誡我們什麼應作,什麼不應作,反而增加我們的疑悔,我們應該設去阻止,使他不要來!」
  「當他來時,我們可以把門戶關起來,把臥具掛在門口,不理睬他!」
  「當他來時,我們可以到別處去!」
  優波離在各地,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因此他決心不要到外面弘化,但佛陀又常常鼓勵他。
  尤其有一次,有一位偷蘭難陀比丘尼,竟然當面罵優波離道:
  「這不是真修道的人,專門喜歡興風作浪,為什麼要常常請問佛陀,這是二部僧持,那是一部僧持,此項應作,彼項不應作,使我們生活增加不少困難和苦惱!」
  遇到這樣的情形,優波離總是行忍辱不睬他,一個持戒比丘,有真信仰的人,總是恭敬;表面上修行的人,總不歡迎。
  佛陀很關心優波離,有些從各方遊化回來的比丘,佛陀見到時就會問他:
  「你有見到優波離比丘嗎?」
  「佛陀!我見到了,他正在各處弘化!」
  「他行腳的地方,大家很恭敬供養他嗎?」
  「佛陀!有些地方對優波離尊者的恭敬供養實嫌不足,在家信徒不知道他是持戒比丘,出家比丘總不願和他見面,甚至還有比丘起瞋罵他!」
  「這是為什麼呢?」佛陀懷疑的問。
  「因為和持戒比丘在一起,大家感到很多不便!」這位比丘誠實坦白的回答。
  佛陀聽後,很不高興,馬上召集諸比丘,說明戒的可尊可貴,持戒的人,就像一盞明燈,品行端正,身心清淨的人自然歡喜在光明之下,那些為非作歹的人,才不要光明,喜歡黑暗!
  佛陀又特地派人把那些對優波離無禮的比丘及瞋罵優波離的比丘尼找來,佛陀問道:
  「你們對優波離比丘拒絕歡迎,甚至對他避不見面,瞋怒惡口大罵,真有這樣的事嗎?」
  這一群比丘、比丘尼在佛陀之前不敢說謊,只得承認說道:
  「佛陀!是真的,我們確曾對優波離比丘無禮!」
  佛陀嚴肅的訶責道:
  「你們真是愚痴,不恭敬持戒比丘,,還有誰可恭敬?戒是汝等尊師,戒在則法住,你們不對持戒比丘恭敬,就證明你們有非法的企圖!」
  為了愛護持戒的優波離,佛陀非常不客氣的訶斥那些對優波離無禮的比丘及比丘尼,由此可知,優波離在佛陀心中,是占有如何重要的位置!


6.奉派去息諍


  在僧團裏,依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但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頗、偷蘭難陀等,都是常常犯戒的,他們的惡行、惡名聲,常常讓佛陀煩心,佛陀總是勸大家以優波離持戒比丘為模範!
  僧團本來是清淨和合的,但惡性難改的比丘,有時非法起諍,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影響大家的修行,也影響僧團的名譽,每當各地有僧眾間起諍事的時候,佛陀都要派一位上座長老前去調解糾紛,像這樣的人選,非但要德高望重,而且更要能明辨是非,主持公道的才行,各處的諍事,每次佛陀都是命優波離前往調解。拘眼彌國的諍事,沙祇園的諍事,優波離都曾做過和平使者,像和暖的春陽,他的光芒所照之處,那凝結的冰塊,自然就會溶解。
  優波離跟隨佛陀,經常住在舍衛城的時候多,舍衛城的比丘很和合,因為大家常常親近佛陀的關係,一師一道,水乳交融,從來就不曾有過芝麻綠豆大的不愉快事情發生,優波離了解佛陀的心意,每當他奉命去息諍的時候,他有個原則:「彼處諍事彼處斷」,他不把共諍的話拿來這邊說,他不把起諍的人帶到這邊來,那裏的是非那裏了,他不會擴大諍事,他把諍的結解開,不留下痕跡!
  像這樣的和事佬,真不愧是持戒的比丘,不愧是教團上首的長老!
  曾經有一次,正是安居的季節,佛陀派他到沙祇國息諍,優波離就推辭不去,佛陀問他道:
  「你為什麼不去呢?」
  優波離覺得這次諍事,非要佛陀前去調解不可,他不好這樣要求,只得藉故推辭道:
  「佛陀!我的袈裟僧伽黎很重,假若路上遇到雨,一時不易乾,再帶一件放在身邊,在安居期中,這又不合戒法,請佛陀慈悲,這次不叫我去好嗎?」
  佛陀聽後,思索了一下,他希望優波離先去調查一下,所以就再問道:
  「你此去要幾天才可以往還?」
  「佛陀!如果是非要我去不可的話,從舍衛城到沙祇國要兩天時間,在那邊要停留兩天時間,回來也要兩天時間,總計要六天時間才可往還一次!」
  佛陀聽後,點點頭,說道:
  「從今以後,夏安居期中,比丘留衣二件以內,可以六天為限!」
  為了要優波離去調查諍事,寧可將已制定了的戒條重新修改,這不是以法來遷就人,而是在法上優波離是如何的重要!
  佛陀派優波離調查諍事,息滅諍事,而且好諍的比丘,佛陀總是叫優波離為他們作懺悔羯摩,優波離在事先總是鄭重的告訴大家:
  「諸位大德!奉佛陀的慈命,要我為你們好諍者作種種羯摩,治擯汝等,到時候請你們不要怪我,不要心裏不喜歡!」
  有些比丘聽到優波離這有權威的聲音,不敢再住在那裏,寧可他去,不再相諍,也不願給執法如山的優波離作嚴厲的羯摩,因此,一場諍事,往往化之於無形,這真是一位善於息諍的和平長老!


 


 


7.向佛陀問戒


  在僧團中有著這麼重要地位的優波離,而且被公認為是持戒第一的尊者,關於戒法,他經常向佛陀請示討論,這在藏經的律部裏隨處可見,因為那都是片斷的,或者都是枯燥的戒條,我們很難用故事的體裁把它寫出,現在只能搜集一二,加以敘述,以此可去推想一斑。
  在迦毘羅衛城的釋迦族,國中有一條法律規定,凡是釋迦族的女子,不可以嫁給別族,否則當治重罪。
  這時,有一個釋迦族的黑離車女,年紀輕輕的,正是所謂花容月貌的時候,很不幸的是丈夫死了,年輕的女子,一旦寡居,難度晨昏的寂寞,恰巧不少異族的青年向她追求,黑離車女有心答應,可是丈夫的弟弟從中作難,想占她為自己的妻子。
  是這位夫弟的品行不端,還是黑離車女的另有新歡,她再三不肯答應,夫弟非常氣憤,發誓說:
  「她大概另有私情,我一定要把她殺死!」
  夫弟在酒中放下藥料,黑離車女吃得爛醉如泥,夫弟就把她毆傷,向政府報告說:「這是我的妻子,她和外族青年私通!」
  黑離車女醒來,知道有口難辯,有了這樣的罪名,必被處死無疑,她就乘人不備的時候,逃向舍衛城而來。並且在舍衛城跟隨比丘尼出家。
  迦毘羅衛城釋迦族的政府,到處搜查黑離車女,都不知下落,後來聽到情報說黑離車女逃到舍衛城,他們即刻作書給波斯匿王道:
  「我國有一個罪女她犯了國法,聽說她現在已逃亡到貴國,希望貴國能將黑離車罪女送還我國,以後貴國如有犯罪的人逃亡至我國,我國亦當送回貴國辦理!」
  波斯匿王收到這封國書之後,就問左右道:
  「黑離車女真的逃來我國了嗎?」
  大臣們回答說:
  「啟稟大王!黑離車女確實已逃亡到我國,不過,她現已跟比丘尼出家。大王當初曾有禁令,若人犯比丘比丘尼,當治重罪,現在她已出家,無論誰也不敢去觸犯她,請問大王,這怎麼辦呢?」
  波斯匿王再三考慮以後,就作書回答說:
  「黑離車女確實已逃來我國,不過,她現在已經出家,不可追罪,若有餘事,敬如來示。」
  釋迦族的政府,接到這封回答,都憤憤不平,大家覺得,一個女人犯罪,都無法制裁,以後的國法還有什麼用呢?
  為了一個罪女的出家,使兩國種下恨因,優波離知道後,就把此事請問佛陀道:
  「佛陀!犯了國法的人,我們可以收她出家嗎?」
  佛陀回答道:
  「優波離!國法的合理不合理,那是人民與政府的事,假使犯了國法,在沒有宣判無罪前,僧團不可收她出家!」
  那位收黑離車女出家的比丘尼,被佛陀嚴厲的訶責一頓,這不是佛陀不慈悲,不救罪人,因為在清淨的僧團,若犯了戒律,還是要被擯棄出去;犯了國法,自應受國法制裁,佛法不能包庇罪人,為了健全僧團,為了使戒法不抵觸國法,優波離和佛陀才作了如上的問答。
  優波離有一次還問了佛陀一個有趣的問題:
  「佛陀!比丘和比丘尼可以為社會男女做媒嗎?」
  佛陀回答道:
  「優波離!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邊,持女意至男邊,乃至介紹,這就犯了僧伽婆尸沙,需要悔過。」
  「那麼,佛陀!僧團裏的比丘、比丘尼,對在家信徒的婚事,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才對呢?」
  「不要多管!如果是合法的,可於佛法僧三寶之前為其證明!」
  戒,就是防非止惡的意思,就是為了要規範身心的,而男女問題,是最易引起糾紛,最易給身心帶來煩惱與不安,所以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向佛陀請示的戒律中,關於限制男女問題的為多。


 


 


8.慰問病人法


  如何慰問病人?優波離有一次請佛陀詳細的解說過。
  有病的時候,雖在病中,如何病得合乎戒法?問病的時候,如何問得合乎戒法?優波離很關心這個問題。
  曾經,優波離跟隨在佛陀身後,見到一個病比丘臥在糞穢之中不能自起;優波離又知道有一次一個病比丘臥在路旁,有一比丘明明看見,卻特地繞道而行,不願看病,但佛陀制戒應看比丘病;還有,病了的比丘,以為不須持戒,就隨意行事。為了這些事實,優波離提問題請問佛陀道:
  「佛陀!若有大德比丘病時,應該怎樣前去慰問看視?」
  佛陀回答道:
  「優波離!大德比丘生病的時候,不應該給他住在陋小的房中,應該住在陽光空氣流通的房中,他的弟子要常侍在左右,灑掃房中,插花燒香,隨時聽他的呼吸,若有同學比丘前來問病,應以飲食供養問病比丘,若有所問,病者應答;病人力弱,沒有精神講話,侍者代答。慰問時要能隨順說法,能為病人服務一切,能滿足病人所需飲食湯藥。若是在家信眾前來問病,請其坐後,即為說法;若有供養,即為念佛祝願接受。如病人要大小便利,問病者要趕快退出。病房中除有人侍奉外,門口亦應有人,不得讓人卒入。
  「優波離!大德比丘病,應照此看視!」
  「佛陀!小德比丘病了,請問您,我們應該怎麼樣來慰問看視呢?」優波離又請問佛陀。
  「優波離!小德比丘病時,不應該臥於顯著的地方,不可以讓臭穢薰到房外來,他的師長或弟子都應該來看視,假使他沒有師長弟子,同住的僧眾應該差人看病,看病人數在三人之間,病人如要醫藥飲食,看病的人應該服侍供給,若是沒有,大眾應供給,大眾也沒有,應取病人有價值的衣缽易取飲食醫藥,若病人愛惜不捨,應稟告大德長老,輕語說法,使其開解,然後貿易,若無法貿易,大眾應乞化供給,如不能乞得,在僧食中應取好的給予,僧食中沒有好食,看病的人應持二缽到聚落中乞食,將好的供養病人!優波離!看小德比丘的病,應該如此!」
  關於有病的比丘,他的飲食、湯藥應如何規定,甚至圓寂以後的遺物處理,優波離都曾請問過佛陀,他能對病人關心得那麼仔細,可見他慈悲為人的精神,這也就是持戒的精神!
  一個出家的比丘,割愛辭親,遠離家庭故鄉,加入僧團,病了的時候,如果沒有人照應,當然很苦,但從優波離請問佛陀的話來看,生病不見得是苦事,因為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師長、師兄、師弟、弟子都可以照顧他的,從優波離對佛陀的問話中,生病的問題,在僧團中可見是多麼重視了。


 


 


9.破僧與和僧


  優波離站在他持戒的立場,關心法制的問題,關心男女的問題,關心老病的問題,尤其他最關心的是破僧與和僧的問題。
  六和敬的僧團,戒和才能同住,一個持戒的比丘,最關心的就是僧團和合的問題。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城,優波離想到僧團的團結問題,就走到佛陀座前,頂禮佛陀問道:
  「佛陀!請問什麼叫做破和合僧?」
  「優波離!」佛陀喊了一聲,回答說道:「若大德比丘如法如律善解深理,諸弟子們無論是出家的或在家的,都應該禮拜恭敬隨順他的教導,若有人輕視、嘲笑、譏諷、毀謗,就是破和合僧;若在家信徒,對出家僧團,妄分人我,或在僧團中挑撥離間,或製造糾紛,是名破和合僧;若軍政大員,強以權力,干涉寺院,驅污僧尼,是名破和合僧。」
  「佛陀!破和合僧的人有什麼罪過呢?」優波離又這樣請問。
  佛陀沒有考慮就說道:
  「優波離!破和合僧的罪過,一劫之中墮在地獄中受苦!」
  「什麼叫做和合僧呢?」優波離問。
  「優波離!禮拜、恭敬、隨順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能夠發心助僧、讚僧、和僧,是名和合僧。」
  「那麼,和合僧的人有什麼功德呢?」
  「和合僧者的功德,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受快樂!」
  和僧、破僧的功罪,優波離不是不知道,他要借佛陀的金口宣說,增強話的力量,他就是這麼一位謙虛、守法、明理的人,他的作風,他的態度,使我們對他生起無限的敬愛!


 


 


10.結集毘奈耶


  在平時,能夠處理僧團糾紛,能夠為犯戒的比丘懺摩,能夠和佛陀問答戒律微細的地方,漸漸養成崇高聲望的優波離,在戒律方面,他已經成為權威。在僧團裏,佛陀說他是持戒第一,比丘們也公認他是持戒第一!
  有些比丘和比丘尼,對戒律有不解的地方,請問佛陀又感到不便,總是請教優波離尊者,他像默默的大鐘,平時雖不多發議論,但一到叩打的時候,他就會發出洪亮的聲音。
  優波離的一生,因為他是持戒比丘,所以和俗世的人士很少往來,他沒有到社會上去弘化,戒律是因僧團而設的,優波離的生活,從來也沒有離開僧團。所以關於他的記事,我們也只能限於僧團之中。
  佛陀涅槃的時候,優波離大概已經有七十多歲的高齡,諸大弟子們在耆闍崛山的畢波羅延石窟中,由大迦葉為上首,公推阿難陀結集經藏,優波離結集律藏,但當請優波離結集律藏的時候,他謙虛的推辭道:
  「我不敢擔負如此大任,請再推其他長老!」
  大迦葉支持優波離,見他推辭,即說道:
  「尊者優波離!請你不要客氣,雖然今日在座的五百人都是長老比丘,但佛陀當初授記你成就十四法,除佛陀以外,僧團中以你持戒第一,現在律藏還是請你誦出吧!」
  優波離不再推辭,他先提出很多原則性的問題,要大家共同遵守,然後他就誦出律藏。
  他升座誦律的時候,一一條目都說明此戒佛陀於何時、何地、對何人,以何因緣而制,以及犯了此戒有罪無罪的程度,參加結集的長老,對他的細心記憶,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一個出身下賤種族的優波離,在僧團裏有那麼崇高的地位,實在不是偶然的,最後能由他主持結集三藏之一的律藏聖典,受著萬世人的敬仰禮拜,使苦難的民族增強了信心,使佛法的平等之光萬世千秋的照撫著一切眾生!


 


 


釋大寬 合十


佛陀十大弟子傳 -8- 迦旃延 - 論議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傳 -8- 迦旃延 - 論議第一


1.和哥哥對台演講


  南印度阿槃提國的獮猴食村上,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是婆羅門的種族,受著當時人民的普遍尊敬。
  迦旃延尊者,就是出生在這個婆羅門的家庭裡。他的父親是當時國王所拜的國師,家中擁有廣大的土地、成百的僕役,有權勢、有財富,是國中首屈一指的大戶人家。
  迦旃延尊者的名字本來叫做那羅陀,是婆羅門國師的第二個孩子。迦旃延,只是他的姓,因為後來名聲大了,大家就以他的姓代替了他的名字。
  迦旃延的哥哥也是一位天資聰明、英俊豪爽的人,當初跟隨他父親出家作婆羅門後,就獨自到各國參訪遊歷,地方走得多,明師見得多,自然通曉很多的學術,學會了很多的藝能。在外數年,有一天回到故鄉,召集村人,公開宣說他認為最高的哲理吠陀論等。
  沒有出過門的迦旃延,知道哥哥回來講吠陀論,也發出通告,搭起講台,和哥哥對台同時演說吠陀論的哲學,無礙的辯才,扼要的說明,把哥哥的聽眾都吸引過來,大家聽後都異口同聲的評判說:「弟弟遠勝過哥哥。」
  可是,天性好勝的哥哥,經此打擊,便開始嫉妒弟弟迦旃延。兩人都不服氣,一鬧就鬧到父親面前。怒氣沖沖的哥哥,先向做國師的父親說道:
  「父親!請您管教管教無法無天的弟弟,他實在太丟我的面子,我是一個遊學多年的人,難道我還不如他?他偏偏在我演講的時候,和我對台,拉我聽眾!」
  少年的迦旃延,不慌不忙的解釋道:
  「請父親原諒,學問是公開的,誰都有權利研究和演說。哥哥到外國遊歷,我在家中研究,我沒有要勝過哥哥的心,只想知道這幾年來在家中的悉心研究,是不是有一點成績?哥哥遊歷的結果是滿肚子勝負心,我在家中是真心的做學問。不必麻煩父親管教,我們自己管教自己最好,希望哥哥也能這樣想。」
  做國師的父親,聽了兩個愛子各執一辭的話,竟不知怪誰才對。最後,和他們的母親商量,把弟弟迦旃延送到南方優禪耶尼城附近頻陀山阿私陀仙人處學習,免得讓他在家,使哥哥不能出人頭地。


 


 


2.舅父的教示


  說起阿私陀仙人,他就是迦旃延嫡親的舅父,是他母親的長兄,在印度,阿私陀是當時博學而有神通的仙人,佛陀初降誕為太子,曾受淨飯王延請,到宮內為太子占相的就是他。他占相後,曾向淨飯王說:「大王!你這位太子,非常賢明,將來一定會出家學道,成就佛陀的聖果,可惜我老了,怕等不及他成就佛陀就將別世。我雖然不能領受他的教理,但一定教我的後輩跟他學習。」那時阿私陀仙人說後,還雙目不住的流出眼淚來。
  迦旃延自從被父親送到頻陀山後,阿私陀仙人深深欣賞外甥的聰明,恨不一口氣把自己所知道的全教給迦旃延,迦旃延也不辜負舅父的希望,不久,就對四禪五通,完全通達。
  迦旃延從此不再思念家鄉,第一、他不想靠著父親的餘蔭,因為自己是國師的兒子,才被尊敬;第二、他想到好勝的哥哥,知道現在更無法和哥哥共處。因此迦旃延立定志願,要另創他的世界。父母差人來接他回去,他也婉言謝絕。
  阿私陀仙人知道迦旃延不被家庭恩受束縛,更是歡喜,因此,有一天,就對迦旃延說道:
  「迦旃延!照你現在的志願看起來,你將來一定可以成為偉大的人物,但要遇到明師才好。我知道的這一點東西,實在還不夠你所求所學。現在有一位大覺者的佛陀已經出世,等到成道以後,你要趕快去跟他學習!」
  阿私陀仙人的話,迦旃延聽了半信半疑,不過,他對自己將來能成為大人物的話,是只有相信沒有半點的疑惑。
  有一次阿私陀仙人帶著迦旃延飄然出山,到了波羅奈國鹿野苑附近,建築了一間房屋,安住下來。從房屋完成的那一天起,阿私陀仙人每天叫迦旃延祈禱三次,祈禱大覺者的佛陀早日開悟證果。阿私陀仙人更告訴他的外甥道:
  「迦旃延!照我的推算預知,佛陀不久就要成道了,他成道後一定會先到鹿野苑來轉法輪。我只能知道如此而已,至於佛陀究竟覺悟了什麼真理,怕我是沒有福氣聽聞,你要記好,佛陀證道後,你要趕快去跟佛陀求法和修道!」
  阿私陀仙人說後不久,就與世長辭了。沒有師父的迦旃延,從此便向社會眩耀他的學問和才能。父親是國師,舅舅是阿私陀仙人,他雖沒有這麼想,但社會群眾對他供養恭敬,真是無微不至。可惜迦旃延就這麼耽於名聞利養,忘記阿私陀仙人所說要向大覺佛陀求道的遺言。


 


 


3.神秘的偈文


  迦旃延認為自己已經得道,應該接受世人的供養,何必還希望什麼佛陀出世。因此在他舅父辭世不久,他就不再祈禱能早日遇到大覺者的佛陀。
  過了好久,波羅奈城附近的曠野,掘出很多古城的遺跡,其中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世人所不認識的字跡,像是寫著一首偈文,但沒有人會念它,甚至社會上傳說,就是那碑文有人識得,可是真義一定也要大覺者才能知道。
  有一天,國王對大臣宣布道:
  「國家現在獲得古代遺留的寶物,寶物中的石碑偈文,大家要趕快把它念出來。不然,鄰國會笑我們波羅奈國無人。七天之內,如果還無人識得,就把你們的官職,一個個的降級!」
  國王的詔命雖然嚴格,但大臣們從來就不曾見過這碑文上的字體,大家都面面相覷,沒有辦法。最後只得建議國王,希望國王掛榜通示全國,誰能認識石碑上的偈文,就賞他美女和金銀財寶。
  國王的王榜掛出後,消息傳到迦旃延的耳中,他想到舅父阿私陀仙人,不但曾經教過他地上各國的文字,就是天上的文字他也認識不少。因此,迦旃延很有自信的去揭榜應徵。
  石碑上的偈文,迦旃延的確是認識的,他說那是梵天上的文字,沒有神通的人是不會認識。因忐當著國王面前,把石碑上的偈文翻釋誦出來。
  那偈文是這樣的意思:
  王中之王是誰?
  聖中之聖是誰?
  何謂愚者?
  何謂智人?
  怎樣離開垢穢?
  怎樣獲證涅槃?
  誰是沈溺在生死海裡?
  誰是逍遙於解脫國中?
  久為人們所念不出的神秘偈文,聰明的迦旃延終於揭開了那神秘的帳幕,很快的這首偈文傳誦了全國。但是雖然大家都會誦念這首偈文,卻沒有人懂得這偈文指的是什麼意思,就是迦旃延也回答不出來。
  石碑上的偈文,每一句都是些抽象的疑問,若以當時所有的學說來解答,雖然也行,但那解答的仍然是個疑問,這是可以斷言的。國王對迦旃延雖也承認其博學,連天上的梵文都認識,但不能解釋偈文的意義,仍然是最大的遺憾,因此國王更下令高價懸賞,求教天下的人來解答這首偈文。
  迦旃延不肯服輸,他向國王承諾,七日之內,他一定要回答那偈文的真意。


 


 


4.請教佛陀去


  迦旃延向國王許下諾言,回去後拚命的思考,可是這偈文所指的問題,並不是用思考想像就可以明白。一定要一位大覺者才能解答。
  迦旃延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只得去求教別人。首先他到富蘭那迦葉那裡請教,然後又再一一的去請問六師外道,迦旃延覺得他們的回答都是膚淺之見,和自己知道的一樣,並不是那偈文的真意。
  迦旃延在到處碰壁後,他想起了佛陀。雖想起了佛陀,可是他還不肯前去求教。他心裡想,這首偈文是天上的文字,有資格的權威老婆羅門都不知道,年紀還很輕的瞿曇(佛陀在俗的姓名),哪裡能知道呢?後來他又想回來,舅父別世前,再三的叮嚀,佛陀成道後,一定要去跟隨佛陀學習,但年輕的瞿曇怎麼能成就功行圓滿的佛陀呢?最後他終於想通了,悟道是不依年齡大小來決定的,因此他就向鹿野苑的方向走去。
  從古到今,如果說真正能夠解答這首偈文的,的的確確是只有佛陀一個人,不管這石碑上的偈文事實與否,但總是暗示著那意義的深刻。佛陀多年的努力修道,其目的就是要揭開這些問題的謎底,佛陀的證悟,就是這個問題最靈活的答案。
  拜見到佛陀的迦旃延,覺得舅父的話的確真實不虛。他還沒有知道佛陀如大海的智慧時,單是佛陀的相好莊嚴,就使他生起無比的恭敬之心。
  迦旃延雙手合掌,把偈文誦念一遍,希望佛陀為他解答。
  佛陀沒有考慮,像被撞擊的洪鐘,也以偈回答道:
  王中之王是第六天王,
  聖中之聖是大覺佛陀,
  被無明所染的謂之愚者,
  能滅諸煩惱的謂之智人,
  修道除貪瞋痴即離垢穢,
  能完成戒定慧即證涅槃,
  有我法執著者沈溺在生死海裡,
  證緣起法性者逍遙於解脫國中。
  聰明的迦旃延,聽了佛陀的回答,其每一句都流入他的肺腑,心中的一點暗影,像給朗朗的智慧之光所驅除。他歡喜興奮,竟然好久說不出一句對佛陀感激的話來,最後他誦著佛陀的偈語只是向佛陀不住地頂禮。難怪迦旃延會激動,他聽了佛陀的話,當即開悟了,他從此邁進了真理的世界。
  佛陀很歡喜迦旃延,嘉許他的善根深厚,並且又再向他說了些法理,迦旃延禮謝後,即奉著佛陀的偈語回報國王,然後向信他的人宣布,他從此要皈依佛陀,做大聖者佛陀的弟子。


 


 


5.勸念三寶


  天資聰明的迦旃延,終於被佛陀崇高的智慧和偉大的人格所感動,成為教團中開悟證果的弟子,迦旃延非常歡喜,不但自己從此得救,更遂了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宿願。
  尊者迦旃延,本來就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何況他現在跟隨佛陀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他通達很多外道的經論,有很多外道的朋友,他發願要先把在迷途上徬徨的修道者,一一感化過來皈依佛陀,接受佛陀的真理。
  因此,迦旃延在教團中不但熱心服務和修道,在教團外更是熱心傳法弘化,宣揚佛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救世主佛陀的真理,得著迦旃延尊者有力的弘傳推動,更容易普及社會人群,深入人心,自是意料中的事。
  佛陀的救世真理,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的,迦旃延越宣揚越有信心,他認為自己能做佛陀真理的使者,實在是最大的榮幸。因為迦旃延對佛法的信心、熱忱,使他的大名像百花的芬芳,遠遠的飄颺,無論誰,一提到迦旃延的名字,總是要豎起大姆指。
  有一次,佛陀到自己的祖國北方的迦毘羅衛國宣化,迦旃延也跟著佛陀住在訶利聚落的精舍裡,在這裡的村莊,無論大家小戶,都有他宣化的足跡。有一天,村上有名的八城長者病了,他想到要去特別向他說法,解除他的病苦。
  迦旃延到了八城長者的家中,對睡在床上的八城長說道:
  「長者!聽說您的貴體有點欠安,我奉佛陀的慈命,特來向您慰問。您找醫生醫治了嗎?」
  「謝謝佛陀和你,我的病怕是無望了,很多醫生都說我害的是不治之症。」八城長者很傷感的說。
  「那您可以稱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仰仗三寶的威德,您的心就能清淨,病就會好的。」
  「尊者!我們皈依三寶,是希望擁護三寶,淨化人間,獻出自己的所有,不應該對三寶還有要求。」
  「那是不錯的,無常的世間,不可向三寶要求常住;有病的身體,不可向三寶要求健康。信仰是犧牲個己,成就大我。小苦小病,要自己設法,不要太麻煩佛法僧。但人力無法解救,真心祈求三寶,三寶的慈光仍會普被,您這樣做不會錯的!」
  八城長者聽了迦旃延的話,每天一心一意的稱念三寶,他的不治之症就漸漸的痊癒了。
  這雖是佛法的廣大無邊,但也是迦旃延關心病人,用佛法的慈悲甘露,治療眾生的病苦!


 


 


 


6.宣說平等法


  迦旃延有時跟隨在佛陀的身邊修學,有時獨自一個人在各方雲遊教化。他和富樓那的教化方法稍有不同,富樓那說法教化的時候,總是集合成千上萬的人聽講,而尊者迦旃延卻歡喜個別的教化。
  一個人,又一個人,面對面的講,這是親切的說法,真理才能更深入人的心房。這個方式,無論是誰,只要迦旃延說幾句話,一定會使對方有好的印象和相信他的說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祇園精舍,迦旃延帶著三衣一缽,獨自穿過廣闊的森林,到西方去為摩偷羅國王說法。
  他到了摩偷羅國王的國中,先把當地的民情風俗、生活習慣打聽清楚以後,他就到王城中請見國王。
  摩偷羅國王一見到迦旃延就問道:
  「尊者!我聽說你本是婆羅門的種姓,這是最高貴的人種,而佛陀是剎帝利的種姓,你現在皈依做他的弟子,這不是太委屈你了嗎?」
  「大王!這非但不委屈,做大聖佛陀的弟子,我反而感到很光榮!」
  「奇怪!捨棄梵天口中所生的清淨人種,做本是剎帝利種姓的佛陀的弟子,叫人真是不解!」
  頑固守舊的國王,不明理的我見、我執充滿心中,他對迦旃延的說話像是不屑一聽的樣子。
  尊者迦旃延一點也沒有生氣,他溫和的解釋道:
  「大王!我過去是婆羅門,我和你也是一樣的看法。但聽了佛陀的教示,我知道這是錯誤的認識。社會上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等等的不同階級,在職業上說有宗教、政治、商業、農工的分類工作,這本無可厚非,但要以此形成階級,解說人種的優劣,那是非法的!無論哪一種種姓的人,都是有善也有惡的。今日婆羅門種姓當中,殺生、邪淫、邪見,行這些惡業的人很多,這就是尊貴的人種的說明嗎?人的貴賤與否,不在人種的勝劣,能夠修道學善,覺悟證果,不論什麼種族都是尊貴的、第一的、清白的!」
  這樣的說法,摩偷羅王終於覺悟了,他有點自言自語的說道:「啊!那我錯了,在我的國家,牢獄之中都關的一些首陀羅族,婆羅門犯罪也是不要緊的。難怪社會上秩序混亂,人民中怨聲不平。」
  迦旃延看出摩偷羅國王知錯悔改的心,進一步的說道:
  「所以,大王!你要信奉正法,大覺大悟的佛陀是人中最尊最貴,我們皈依他作弟子,尋求生命的自由解脫,這是最光榮最幸福的!」
  摩偷羅國王接受了平等的佛法,請迦旃延介紹,他也皈依佛陀作了弟子。
  他大赦天下,放出獄中那些苦難的首陀羅族,決心整頓政治,不欺弱怕強,廢除不平等的國法,人是沒有階級的分別,國法上的待遇應一律平等。從此全國歡欣,人民康樂,大家都感激迦旃延尊者,感激慈悲平等的佛法!


 


 


 


7.論長者的資格


  迦旃延依照佛陀的教示,宣揚四姓平等的主張,很多的婆羅門知道了都不服氣,有機會,他們就來找迦旃延問難,他們想,不把迦旃延難倒,婆羅門從此就不要再想抬頭。
  可是,善於巧辯的尊者迦旃延,不管你是什麼權威的婆羅門,只要遇到他,很簡短的言辭,不用幾句話,總會把問難的人說得心悅誠服。
  有一次,尊者在波羅奈國烏泥池旁和同學比丘們在齋堂裡進餐的時候,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婆羅門知道了以後,就來向他挑戰。老婆羅門倚著拐杖,默默的站在迦旃延的身旁。他心想,迦旃延看到他時,一定要起立讓座。可是,很意外的,迦旃延瞧也不瞧他一眼,他等得不耐煩的時候,就大聲的責問道:
  「你們算什麼?你們對我這樣老的長者,為什麼不起立讓座?」
  諸比丘一聽大驚,很多人都站起來讓位給老婆羅門坐。可是迦旃延卻不慌不忙的對老婆羅門說道:
  「你是什麼人?這樣大聲的嚷叫?我們是在奉行著恭敬的教法,可是在這裡並沒有我們的長者和前輩呀!」
  老婆羅門很不服氣,他舉起手中的拐杖,指指面上的鬍鬚,怒氣沖沖的說道:
  「像我這麼大的年紀,可不可以稱做長者?你們應該對我恭敬?」
  「你?你是不可以自稱長者的,你也不應該受我們的恭敬!」迦旃延輕言慢語的但很有力的說。
  「為什麼你目中無人?」老婆羅門氣得暴跳如雷,用手中的拐杖指著迦旃延的臉責問。
  迦旃延面對著老婆羅門,仍然很悠然的說道:
  「我從你講話的聲音,以及你這樣粗氣的舉動,我才說你不配稱做長者,不值得人恭敬。因為就算是婆羅門,到了八九十歲的老年,髮白齒落,而他並沒有真正的修道,耽於色香味觸,既不能離開貪瞋嫉妒的煩惱,就仍應該稱他做青年;假若就算是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皮膚潤澤,頭髮烏黑,而他已經解脫了愛欲的束縛,對世間沒有貪求,沒有一點不平的觀念,像這樣我們可以稱他長者,稱他老宿士,應該受我們全體的恭敬!」
  老婆羅門聽了迦旃延的話,無話可說,就默默的走開。


 


 


 


8.有道不在年高


  說服一個婆羅門,並不是從此就相安無事。迦旃延的名聲越大,婆羅門的教徒越是和他過不去。
  又是一個婆羅門,很善於辯論,聽說迦旃延對年老的婆羅門非但不恭敬,而且批駁得老婆羅門啞口無言,因此心中非常不服,特地從很遠的北方俱尸尼迦羅,訪問到迦旃延暫住的波羅奈國來,他一見面就呼名問道:
  「迦旃延!我聽人說,本是婆羅門的迦旃延,現在改宗作了沙門是不是事實?」
  「你說得不錯,你看我身上披搭的袈裟!」
  「背叛本有的信仰,算不算過失?」
  「從邪執的信仰,走上光明正信之道,不算過失!」迦旃延斬釘截鐵的回答。
  「你不是一個默默無名的人,你對婆羅門的摩奴法典有精深的研究,你改宗信仰佛陀,已經不可原諒,但聽說你還常常向婆羅門教徒講說佛法,要他們和你一起改宗,你這種行為簡直是無禮之極!」
  「過來人,指點過去同行者的迷津,這是佛陀慈悲的教示!」
  就算是會說話的婆羅門,遇到義正詞嚴的迦旃延,也是沒有辦法。
  婆羅門還是不肯服輸,想到他此來的目的,又再問道:
  「迦旃延!我再問你,我聽說,作了沙門比丘的迦旃延,已不再恭敬耆宿的婆羅門,不起座相迎,也不與座,假若這是事實,就算是比丘也不應該!」
  迦旃延像是胸有成竹,沈著的回答道:
  「你所問的,事實是如此,皈依正遍知佛陀以後的迦旃延,的確是沒有恭敬侍奉耆宿的婆羅門,這是很合乎法理的。因為已經證得聖果的我,你不可以用年齡的老少來衡量,禮和法是不可亂的。」
  婆羅門聽了善辯的迦旃延的回答,終於深感羞愧,無法再說,最後只得捨棄邪見,請尊者介紹,也作了佛陀的弟子。
  和這個故事一樣,很多當時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議論下而改邪歸正,接受了佛法的信仰。
  多麼可敬可愛的尊者!


 


 


9.解答諍的原因


  真理不辯不明,僧團中有一位佛弟子像迦旃延,使很多想要問難的人,總有幾分畏懼。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缽乞食的時候,被一位迎面走來的婆羅門修道者見到,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後就問道:
  「尊者!今天遇到你,真是難得的緣分,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你,希望你以客觀的態度破除我的疑惑!」
  「請不必客氣,你對什麼問題生起了疑惑?」
  「尊者!我看世上,剎帝利相爭,婆羅門與婆羅門相爭,他們爭來爭去,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是貪欲在蠱惑!」迦旃延回答。
  「婆羅門和婆羅門相爭,剎帝利和剎帝利相爭,是為了貪欲。尊者!我再問你,你們比丘和比丘相爭,又是為了什麼原因呢?」
  「是我見和法執!」
  婆羅門的修道者,閉起眼睛用手摸著頭,好像是在用力的思考尊者的話。
  婆羅門閉起眼睛摸著頭的奇怪樣子,引起街道兩旁的民眾注意。本來,比丘和婆羅門在街道中問道,就已經令人注目,何況這位婆羅門的修道者,又做出古怪的樣子。
  一位是披著黃色袈裟的比丘,端嚴莊重的站著,一位是編著頭髮身上穿了婆羅門表示苦行的蠱衣,還在閉目,摸著頭,四周圍著注目觀看的群眾,這情景像人生舞台上演著最精彩的戲劇一樣。
  婆羅門的修道者想了一會,睜開眼,又問道:
  「尊者!你的回答很公正合理,不過,我想知道世上什麼人才能離開貪欲、我見和法執呢?」
  迦旃延毫不猶豫的回答道:
  「現時在舍衛城說法的我的老師佛陀,他是應供、正遍知、無上正等正覺者,他沒有貪欲的煩惱,沒有我法的執著,他是三界的導師,是人天的師範!」
  婆羅門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說法,他當即要求尊者介紹他皈依佛陀,作在家學佛的居士。
  說服了婆羅門的修道者,圍觀的群眾向迦旃延一陣歡呼,還有很多人跪在地上向尊者頂禮,像是在祝賀尊者的勝利!
  可是,尊者沒有一點驕傲自得的表情,他謙虛的向大家答禮,再和那本是婆羅門而今要作居士的修道者告別,仍然過著他托缽乞食的生活。


 


 


 


10.訓誡無禮的少年


  由婆羅門出家的迦旃延,和婆羅門往來辯論的公案很多。總是因為尊者在婆羅門教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和名望,一旦改宗信仰佛教,實在震動了那神權的宗教。
  婆羅門的教徒,向迦旃延攻擊問難的固然很多,但和迦旃延維持友情,覺得信仰應該自由的婆羅門也不少。
  有一個時期,迦旃延行化到阿槃提國的獼猴室村的時候,在這村裡有一位名叫魯醯遮的婆羅門,他對已經出家做比丘的迦旃延,仍然非常恭敬尊重。
  有一天,這位魯醯遮婆羅門的年少弟子們到山上砍柴,走到一個石窟前,看到迦旃延在窟內修行,他們就胡鬧的向迦旃延取笑說:「在呀!在呀!你看那光頭的沙門在呀!」「看呀!看呀!那光頭的沙門有什麼了不起呀!」魯醯遮的弟子,你一句我一句,在窟外大聲的笑鬧,其中有一個曾制止說:「喂!你們不要這麼罵人,他是我們師父最尊敬的人哩!」雖然有人這樣制止,但頑皮的少年婆羅門,仍然大聲笑鬧,甚至還有的拿石子往窟內擲。
  靜坐的迦旃延只得站起來,走到窟外,訓誡那些少年的婆羅門道:
  「少年們!從前的婆羅門還認真修行,禁止五欲,現在的婆羅門娶妻生子,和俗人沒有分別。你看你們的行為,和不學無術的野蠻少年們一樣,這就是你們師父的教育嗎?」
  迦旃延威嚴的像獅子的吼聲,將婆羅門的少年們懾服得不敢回口,但滿懷著瞋恨的心,回去馬上就告訴他們的師父魯醯遮婆羅門,說迦旃延如何的大罵婆羅門不好。
  魯醯遮聽了以後,非常氣忿的說:「我對迦旃延那麼尊敬,他反而大罵我們,我一定要找他講理!」
  魯醯遮殺氣騰騰的奔向迦旃延的石窟來,心想這一次非要給迦旃延難堪不可。可是見到莊嚴的迦旃延以後,迦旃延把剛才說過的話再重說一遍,魯醯遮竟慚愧得低頭不語。
  迦旃延趁機說法道:
  「我的好友魯醯遮!你聽我說,我們的信仰和修道,是為了生死的解脫,生命的自由,千萬不可把信仰和修道形成職業化起來。現在婆羅門中的修道者,為人祭祀作法,好像當做生意在經營,離開家庭做婆羅門,有幾個是真正為了修道的?很多都是為了名聞利養,自己還虛偽的裝出信得很虔誠的樣子,大家並不是真正為了得救,掛著宗教的招牌,遂其私欲,這是很大的悲哀!
  「今日的婆羅門,都是心外求法,不是求人天福報,就是在宇宙的現象上解來解去,有幾個能認識自己?我的老師佛陀,他是宗教歧途上徘徊者的救星,你是我的好友,望你一捨妄執,不要好為人師,用虛懷若谷的心情,共同來跟佛陀學習!」
  魯醯遮羞愧的說道:
  「尊者!你說得不錯,現在我一切依著你的教示來行!」
  好比是迎面刺來的大刀,非但不能刺中迦旃延,而且被尊者義理的辭鋒折斷,魯醯遮只得解除迷妄執著的武裝,向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投降!


 


 


11.暢說無常之理


  迦旃延的辯才無礙,長於議論,沒有人能和他相比,在僧團中以及社會上,鼎鼎大名,沒有人不知道的。
  佛陀歡喜弟子們有辦法,只要稍有可取,總是加以提拔讚揚。現在迦旃延是這麼一位不平凡的聖弟子,佛陀看在眼中,聽在耳裡,自是歡喜異常。所以,有一次在阿槃提教化的時候,佛陀就曾以迦旃延代座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無常的道理。
  迦旃延先向佛陀頂禮,然後說道:
  「諸位大善知識!一切聚者都有離的時候,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世上有為諸法,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都脫離不了無常的法則!」
  「見到春天的百花開放,秋風一起,又是黃葉飄零的時候;本是青春美貌的紅顏,經過寒往暑來,就是雞皮鶴髮、老態龍鐘。
  「做人如果沒有從無常中解脫出來,那短暫的生命實在是孤獨和悲哀的,看那花朵上的朝露,它只不過能挨到日出的時候;就算是發出無量光明普照天下的太陽,它仍然消失在黑暗的夜裡。
  「恩愛的眷屬,老死來的時候,他們也替代不了;孝順的子孫,在你撒手逝世時,雖然圍繞在你身旁哭泣,可是哭泣並不能唬倒無常,把你再哭活過來。
  「金銀財寶也是靠不住的,天災人禍會把它毀得精光;名位權勢也是不實在的,可曾看到世間上有不倒翁的王族?
  「不明白無常道理,就會被五色繽紛的世間欺騙。那自然界,青山綠水;那人生,健康力壯;那社會,燈紅酒綠;這一切,看去像是有無限的情趣,實在是害人的陷阱,因為這裡面埋伏了無常的隱憂!
  「仔細想想,世間為了無常作祟,處處都是虛偽的、欺騙的;不虛偽、不欺騙的唯有因果的真理和個人造作的業力,如影隨形,無論生也好,死也好,它們都亦步亦趨的跟著我們。
  「所以,諸位大善知識!我們修道者要有向無常之魔挑戰的精神,在佛陀慈悲的指導下,我們要加緊修道,認識自己,粉碎無常的世間,證得永恆的生命。我們不要生,也不要死!」
  迦旃延這番痛切的教誡,義理分明,感動了所有在座聽講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為佛陀代座說法,唯有像迦旃延的辯才論議,才有這種資格,才能有這種榮譽!


 


 


12.為窮人說發財之道


  迦旃延在阿槃提國宣化後,想回到舍衛國聽聞佛陀說法的途中,見到一位婦人手持水瓶,坐在河邊大聲的啼哭,尊者一見,不覺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憐憫心,他怕這個婦人因失意的事想不開,而投水自殺。
  因此,他就向前問道:
  「婦人!什麼事情使妳傷心,為什麼在這裡啼哭呢?」
  「不要你管,告訴你有什麼用?」婦人哭的聲音更大了。
  「婦人!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幫助妳解決苦難的問題。」
  「你是沒有辦法的,你看世間這麼不公平,貧富如此懸殊,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一生都受苦,我被貧窮的苦折磨得實在不想活了!」
  婦人說後,像要往水中跳的樣子,迦旃延趕快上前一把拉住她,非常慈悲和同情的開導她道:
  「婦人!妳不要傷心,世間上的窮人很多,不僅是妳一人。同時,窮人並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不一定就是快樂。妳看那些擁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們仍然天天為貪欲瞋恚的煩惱所苦。為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貧窮值得這麼悲傷嗎?」
  婦人不耐煩的掙扎著說道:
  「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門,你能看得開世情而我們不能。你要知道,我是這裡大富豪的奴隸,我窮年累日的做著奴隸,衣食不周,沒有自由,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慳貪暴惡,沒有絲毫慈心。我們做事,稍有差池,便打罵交加,叫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這些痛苦都是由於我的貧窮所致,怎麼不叫人為窮苦悲傷呢?」
  「婦人!既然如此,妳不要悲傷,我告訴妳一個解脫貧窮和發財的方法。」
  「是什麼方法?」婦人把眼淚揩拭一下,望著迦旃延。
  「方法很簡單,妳既然為貧窮而受苦,那妳可以把貧窮賣給別人!」
  「貧窮可以賣給別人?」婦人驚叫起來:「你不要亂說,如果貧窮可以賣給人,那世間上就沒有窮人了。有什麼人肯買貧窮呢?」
  「賣給我,我肯買!」迦旃延回答。
  「貧窮可以賣,而且也有你買,不過世人不懂出賣貧窮的方法。」
  「要布施!」尊者開示道:「妳要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因緣,貧窮的人所以貧窮,是前生沒有布施和修福;富貴的人所以富貴,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因此布施和修福是賣窮買富的最好方法。」
  婦人聽後,智慧開朗,她到今天才明白了致富之道。但她隨後就又苦著臉問道:
  「尊者!你說得不錯,我確實明白了發財的方法。不過我極其貧困,我是一無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還是我那愛財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麼好布施呢?」
  迦旃延把自己的缽交給女人,說道:
  「布施不一定要用錢,對別人布施歡喜也可以。現在妳持此缽盛水給我,作為妳對我的布施!」
  婦人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義,當即依教奉行,後來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樂。
  迦旃延具有說法的方便,所謂論議第一,在比丘中的確是名不虛傳!


 


 


13.化愛情為慈悲


  有一次,迦旃延離開佛陀,前往很遙遠的邊國波羅梨園的一位長者的竹林中教化。當時這裡的國王文荼王發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愛的王妃死了。文荼王萬分悲傷,不吃飯、不喝水,連政治也無心再管,每天只是流淚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權有勢貴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過來。文荼王不能忘懷舊日的恩愛,命令大臣將夫人的死屍浸在麻油裡,不能讓她腐壞,他每天就對死屍說:「這張嘴怎麼不向我說話呢?這雙手怎麼不來抱我呢?親愛的!妳怎麼看我也不看一下?」
  文荼王的悲哀像沒有終了的時候,大臣們急得也無法可想。想要勸諫國王不要過度悲傷,但勸諫的話,國王一句也聽不進去,國王說,要他不悲傷,最好的辦法就是能讓夫人活過來,但是這事誰能做得到呢?
  諸大臣在焦急得沒有辦法的時候,想起了在波羅梨園的迦旃延,想到以他的威德和善辯的議論,說不定能使王制止傷心,重新鼓起勇氣再來處理國政。
  大臣們向文荼王建議道:
  「大王!在我國中,現在有一位佛陀的弟子遊化在此,他是迦旃延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淵博的知識,無所不曉,連石碑上的梵天文字,都認識!而且辯才無礙,在說話的時候,面上常帶著笑容。大王!您去見他,說不定對你有所幫助!」
  文荼王一聽,忙問道:
  「他的神通能不能叫夫人活過來?」
  大臣們很為難,都不敢說,當中有一位聽過迦旃延說法的大臣,機警的回答道:
  「大王!能不能叫夫人活過來,這話我們不敢回答,關於這個問題,唯有去請教迦旃延尊者才知道!」
  文荼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即刻就起程,乘著寶羽的王車,帶了隆重的禮物,到林中一見面就要求迦旃延把他的夫人救活過來。
  迦旃延在身旁攀折了一根樹枝,對文荼王說道:
  「大王!把這樹枝帶回供在宮中,要它永久常青,不要枯萎,能嗎?」
  「這是不可能的,它已離根了,是不能再活的。」文荼王回答。
  「夫人業報已盡,壽命終了,要她再活過來,這怎麼能夠?」
  迦旃延以反問代替回答,文荼王頓時覺悟到死而不能再活的無常之理。
  迦旃延知道文荼王的心,進一步的說法道:
  「大王!你是國王,是全國人民所有,不是你夫人一人的,你應該把愛你夫人的一念,擴大開來,愛你全國的人民,以慈悲代替私愛,你的國家才能興隆,人民也才會永久擁戴你為王!」
  文荼王一聽,智慧開解,不再悲傷,向尊者頂禮告別,回宮安葬夫人,整頓國政,愛民如愛夫人,全國歡欣,沒有一人不感激善說法要的尊者迦旃延!
  今日,邪說的烽煙瀰漫了全世界,我希望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的精神,在佛教的教團中能夠復活起來!


 


 


 釋大寬 合十


佛陀十大弟子傳 -7- 富樓那 - 說法第一

佛陀十大弟子傳 -7- 富樓那 - 說法第一


1.滿慈子的名號


  做大聖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修道解脫生死固然要緊,但宣揚真理,說法度生,也很重要。
  一個人能捨去家庭恩愛的束縛,歸投在大覺者佛陀的懷抱,終身從事於宣揚真理的事業,對世間,不失望灰心;對眾生,永遠慈悲熱情,那便是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
  能夠勝任宣說佛陀的教法,實在是一件極艱鉅的工作。因為所要宣說的法,不但要契合佛陀的真理,更要契合眾生的根機,富樓那在千萬的弟子中,被公認為說法第一,當然不是沒有緣由的。
  要了解富樓那,要先從他的名字說起。
  富樓那尊者的名號太多,也太長了,他本來的名字應稱做「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富樓那,只是他名號的簡稱。他的名號這麼長,正象徵著尊者說法時,長得沒有窮盡。高山流水,無盡的心懷,無盡的慈意,在中國,尊者的名號就是「滿慈子」的意思。
  他的面容,正像他滿慈子的名號一樣,圓圓的臉上,眉目之間,都滿現出慈祥愷悌的長者之風。


 


 


 


2.出家後的果位


  富樓那有一個美滿的家庭,財產雖不能說是富甲天下,但在全印也算得上是有名的富翁,父母很疼愛他,但他覺得世間的恩愛與財寶,終有別離散失的時候,人生第一要緊的是求得永久的真理法財。因此,他割愛辭親,皈依大聖佛陀,發願要從事真理的宣揚。
  富樓那尊者,出家後不久,即已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聲聞乘的弟子中最高的果位,破除煩惱,不受生死,運用神通,可以到處自在行化。


 


 


 


3.佛陀為其授記


  有一次,佛陀在說法的法會中,講說了很多宿世因緣的事,富樓那聽了後非常感動,即從座位上起來,整理披搭在身上的袈裟,端步走到佛陀座前,以頭面接禮佛足後,就虔誠地瞻視著佛陀的慈顏,他感到對佛陀巍巍的功德,用言語是稱讚不盡,他用雙手撫摸著心胸,他想佛陀一定會明白他的深心本願。
  像是以心印心,佛陀了解到富樓那的想法,說道:
  「富樓那!你精進修持,不懈不怠,隨時隨地協助我宣揚宇宙人生的真理,能於我的四眾弟子中,開示教化利益眾生,皆大歡喜,你在說法人的中間,最為第一,過無量阿僧祇劫,你當在這個世界成佛,名號叫做法明如來。」
  佛陀的授記,讓富樓那生起無限的感激之情,他又莊嚴恭敬的頂禮佛陀,右繞三匝,退回到自己的本位,眼眶中含著感激的淚珠!
  富樓那將來會成佛?這引起了比丘們的羨慕與驚奇,富樓那所證的聖果是羅漢,不是菩薩,他怎麼親蒙佛陀為他授記成佛呢?
  比丘們的驚疑,早就在佛陀的意料之中,佛陀向大眾宣告說:
  「諸比丘!你們見到我剛才為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授記嗎?因為他善於說法,將來一定在此土成佛,佛號法明如來。
  「你們也應該稱讚富樓那,我常常稱讚他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他深入佛陀的法海,能饒益一切同修的學道者,除了佛陀,沒有誰再能和他作言論上的辯難。
  「你們不要以為尊者富樓那只是助我宣說正法,實在說,他於過去九十億的佛國,都是護持幫助佛陀宣說正法,都得到說法第一的讚美!你們大家要向說法第一的富樓那看齊!」
  佛陀為富樓那授記,就是以珍珠、瓔珞的寶冠加在他的頭上,也不能與授記的殊榮相比,因為他從此將走上人天導師的尊位!


 


 


 


4.未來的佛國


  富樓那將來成佛,他的佛國不知是怎樣的情形,假若有可能,因緣時遇,富樓那成佛後,大家也可以發願到他的佛國中修行。
  大悲的佛陀,明白眾人的心意,不厭其詳的告訴大眾道:
  「富樓那成佛的佛國,大地沒有山陵溝壑,沒有荊棘沙礫;所有的樓台亭閣,高入雲霄,土地都是金銀眾寶所鋪。
  「富樓那成佛後的佛國,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也沒有女人,更談不到淫欲,人們皆是化生,飛行自在,無我也無我所,沒有刀兵,大家各得所宜,各取所需。
  「富樓那成佛後的佛國,沒有種族的界限,沒有強弱的分別,沒有怨敵,沒有仇人,更沒有巧取、豪奪、侵占。彼此尊敬,彼此讚揚!
  「那不再稱為娑婆世界,那是一個善淨國土,正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一樣!」
  佛陀的教示,完全是真實的話,佛陀從來沒有講過一句虛妄的語言,富樓那以說法來莊嚴他的淨土,這正是給宣化佛陀真理的人,一個最大的鼓勵!


 


 


 


5.比丘中的諫言者


  富樓那對於弘法佈教最熱心,他不貪求名利,不希望利養,他知道像水中月、空中花似的人間,正是他辦了生脫死、廣度眾生大事的最好的道場。
  富樓那最不喜歡有人表面上披搭袈裟,皈依佛陀作弟子,實際上所作所為的全不是為了佛法,而是為了自己。
  佛陀的慈悲威德,感動了全印的國王,他們皈依佛陀後,就下令,凡是犯了不赦大罪的人,只要他出家皈依佛陀,進入僧團後就赦免他的罪。雖然佛陀知道這樣將使清淨的僧團,成為龍蛇混雜的場所,但慈悲如同無邊大海能容納眾流的佛陀,不忍見罪不救,佛陀為此還稱讚諸王的仁政。
  就這樣,僧團中出現了無惡不作的人,他們藉著佛陀的聖德,貪求名聞,希圖利養,甚至有的還做起販賣如來的勾當。
  富樓那見到這些名義上的比丘,常會率直的告誡他們說道:
  「諸位!你們不可以做與佛陀教示相違背的事,不可以勸人家布施,而自己卻愛私蓄金錢;告訴人五欲會危害自己的身心,而自己卻歡喜往五欲的漩渦中攢。我們能有救世主佛陀作我們的老師,實在是千生難遇的因緣。凡有所作,皆不可違背佛陀的教制,不可觸犯佛陀規定的戒條。最要緊的,不能令人見了喪失信心。
  「你們出家學道,這是佛陀慈悲給你們一個懺悔滅罪的機會,而你們不肯為教爭光,不熱愛僧團,對於弘法利人的佛化運動不熱心,佛陀雖然慈悲的一時攝受大家,但終究對於你們自己的未來,不會有好處。
  「佛陀常說,人不怕有過,過而能改,才是大丈夫。在佛教的僧團裏,做一個庸庸碌碌的人無多大關係,但最不好的就是做一個自私自利,不顧佛教,不顧大眾而好活動的人。
  「我和你們共師共學,我有話說話,就是你們打我罵我都沒關係,只要佛法能夠興隆,眾生能夠得度。希望大家從今以後,真正的發心修學佛法,依教奉行。」
  富樓那的忠告,讓一些心性不端的比丘都很感動,富樓那與人相處,並不喜歡吹毛求疵,找人麻煩,但他的確是把個人的光榮、個人的利益完全拋棄,為教的光榮、教的利益而努力的人!
  佛陀知道富樓那的為人,常常稱讚他是同學比丘中的開導者、諫言者。


 


 


 


 


 


6.要將佛法遍人間


  富樓那做事很沈著,很穩重,僧團中的人和事,他都是經過再三的考慮才肯表示意見。唯對於弘法佈教,則永遠是那麼熱情,只要有機會播撒菩提種子,從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永遠是那麼精進向前。
  佛陀的弟子中,能夠幫助佛陀說法度生的弟子很多,但自己無所求,而又不怕魔難,不怕挫折,始終在社會人群中施教的,卻很少有人能和富樓那相比。有些比丘,雖然跟隨佛陀學得滿腹經綸,但對眾生的悲心熱情不夠,把別人的生死痛苦置之度外,只求做個自了漢。更有些比丘,對弘法利生的事業不熱心,但向社會攀緣,不以道處而以情交。富樓那對他們很不表贊同。
  有一天,富樓那尊者在行化的途中,經過憍薩彌羅國的山林,山林裏有幾位很有道行的比丘在此隱居修行,富樓那見到他們時,很恭敬的問訊道:
  「諸位大德!我早就聽說你們在此隱居修道,我對你們不隨俗沉浮的清高人格,非常敬仰。但各位是奉佛陀的慈命往各方教化的使者,為什麼不到社會人群中去普渡眾生呢?」
  這幾位比丘一見是富樓那,很歡喜的起來讓坐,並且答道:
  「尊者!我們也曾到各處去佈教,但是,眾生太難度化了,佛陀要我們把甘露法水施予他們,他們還以為是臭不可聞的東西。他們愚癡剛強,頑固執著,沉迷在五欲之中,殺生祀神求福,其實是造作惡道之因。就是我們伸出慈悲援救之手,他們也是不肯回首一顧。尊者!真理大道,不是人人能走,淨土的世界,不是人人能去,就由他們去吧,他們的苦受夠了,因緣成熟時,自然會回頭。」
  富樓那聽了這幾位比丘的話,知道他們弘法佈教時,遭到挫折,遇到魔難,所以對眾生心灰意冷,鼓不起佈教的熱情。富樓那就說道:
  「你們修道的認真,我非常佩服,但你們弘法度生的觀念,我卻不以為然。佛法易弘,眾生易度,便不需要我們來從事這項工作;正因為五濁惡世,弘法度生是艱難困苦之事,為了報答佛陀的恩惠,我們應一刻不懈怠的去從事這項神聖的工作。」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我們出家的佛弟子,不可以把僧團看作避難所,或是養老院,以為出家做比丘,只要解決生活的問題,世間的一切就可以不去管了;佛法未弘,眾生未度,以為與自己無關,這是違背佛陀的教示;佛陀的慈心悲願,一定不喜歡大家這樣的作風。
  「眾生不易接受佛法,因為眾生太貧窮了,貧窮得像討錢的乞丐一樣,你把萬貫的佛法家財布施給一無所有的窮漢,他對你的好意怎會不懷疑呢?他對你的財寶怎會敢大膽的接受呢?
  「懷著無限的悲心,帶著飽滿的熱情,要在眾生的身上,莊嚴自己的淨土,把法樂歡喜布滿人間,把佛陀的光明、智慧、慈悲、威德,分給一切眾生共享,這是我們出家弟子的責任,不容我們閃避,不許我們推諉。
  「諸位!跋蹉國的佛法尚未興隆,我和你們大家就到那邊去弘化吧!」
  這幾位比丘聽了以後,深深為富樓那說法的真情感動,他們都願隨著富樓那往跋蹉國弘化。
  對一些懈怠、貪圖安逸的比丘,富樓那常常勸他們要振作起來,要把佛法布滿人間。因此佛陀在大眾中,常常稱讚富樓那是比丘中的鼓舞者、激勵者!


 


 


 


7.弘化的態度


  富樓那一缽千家飯,各方弘化,千山萬水,萬水千山,像詩一樣的生活,像畫一般的人生,數不盡千千萬萬的人民,因為有富樓那的宣揚,而認識了佛陀,而接觸到佛陀的真理慈愛。
  富樓那的生活,時而摩揭陀國,時而憍薩彌羅國:今天在毘舍離城弘化,明天又到迦尸城說法。被他感動而信仰佛陀、皈依佛陀的人數之多,在僧團中無人能和他相比。再頑固剛強的眾生,聽到他的教化,也都會息下狂馬似的心而接受佛法的淨化。他究竟有什麼力量?大家都不明白。有一天,有幾位比丘和富樓那閒談時,就問道:
  「尊者!你佈教的時候,即使在荒涼的草原之上,只要你一說法,那地方就好像成為莊嚴的聖地;再多的聽眾,你的法音一起,他們就會安靜、平和、誠懇。除佛陀以外,沒有人能像你佈教說法如此成功。你怎麼會有這樣的威德之力?」
  富樓那謙虛誠實的回答道:
  「我不知道我有什麼力量,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老師佛陀。我沒有一次不在佈教前,默默的向佛陀祈禱,我祈禱佛陀慈光庇佑我,讓我能為佛陀完成淨化人間的事業。我不要人知道富樓那,我希望人人都知道大覺者的佛陀。區區之我,哪有什麼使人感動的力量?使人感動的是佛陀,是佛陀的真理教示。」
  光榮歸於佛陀,富樓那的真實之言,諸比丘聽了,沒有一個不點頭佩服,他們又都問道:
  「尊者!你佈教弘化的生活太辛苦了,你既不肯休息,又不肯吃好一點的食物來調養身體,你除說法外,還要經行、靜坐,如此辛苦,身體怎麼支持得住?」
  「謝謝你們對我的關懷,」富樓那把頭稍為點了一下,溫和的說道:「我們生活在佛陀的法海中,這一點修行就說辛苦,那佛陀久遠劫來的修行、度生,日食一麻一麥,布施頭目腦髓,不知該如何來形容?」
  「我對眾生說法的日子久了以後,我就回到佛陀的座前,聆聽佛陀的教示,佛陀的甘露法水,是我滋長慧命最好的養分。我在各地行腳雲遊,一草一木,都像是朝我微笑;一山一水,都像是給我安慰。佛陀之光庇佑著我的身體,莊嚴的佛陀活在我的心中,我不知道什麼辛苦。諸位!當我見到千萬的人歸向佛陀,向佛陀合掌,向佛陀跪拜,我往往會感動得流下歡喜的眼淚,我也向佛陀合掌,向佛陀頂禮,我祈禱佛陀攝受他們,給他們信心,給他們力量!」
  諸比丘聽了富樓那的話,對他更由衷的生起敬仰之心,大家都自然的對他合掌問訊,讚歎尊者富樓那。


 


 


 


8.到處是家鄉


  富樓那弘法行腳的生活,像浮萍似的在人海中飄遊,他沒有一定的住處。白天,在大街、小巷、廣場,隨緣弘化;晚上在山間、林中,或是水邊獨自靜坐。
  像行雲,像流水,富樓那到處為家。有時,為了使佛法常住,他也發動建立精舍講堂,但精舍講堂的建成,他從沒有看作是自己私有的財產。有德者居之,每當精舍完成時,富樓那又行化到他方。
  富樓那不私蓄金銀,他除了三衣、缽、具以外,身邊沒有別的東西,我們不要看表面,不要看物質,除了物質表面以外,富樓那有的是無量的功德智慧法財。不知有多少眾生,因得到他的法財而豐富了人生,成就了生命永恆的事業。
  富樓那對於衣食從未掛心和計較,三衣是染色的;托缽行化,則不分貧富,不擇好壞,只要肚子填飽就好。他沒有想到要吃什麼補品,他認為最好的補品就是佛陀的甘露真言。
  有一天,富樓那在拘利城行腳的時候,路上遇到一位俗家的鄉親,這位鄉親向他問訊作禮後說道:
  「尊者!我聽說您每日雲遊行腳,到處奔波,不知您忙些什麼?自您出家以後,我從來沒有見您回鄉探親,大家都很掛念。您出外這麼多年,田園村莊、家財一樣都沒有,為什麼會這麼貧困?您什麼時候可以回去呢?」
   富樓那很有禮貌的回答道:
  「謝謝你,今天遇到你真高興。你問我每天忙些什麼,我每天都忙著度眾生離苦得樂的事。這個世間到處都是我的故鄉,到處都有我的親人。現在我是大聖佛陀的弟子,變幻的田園村莊,無常的家庭財寶,我不願做它們的奴隸,不願被這些不實的東西束縛。我喜歡到處行腳,到處弘法,做真理的使者,為眾生鋪往正覺的道路。請你回去為我謝謝大家的掛念,富樓那也應該為他們服務的,是回去的時候就會回去。」
  「尊者!一別多年,想不到跟佛陀出家後,您竟有這麼積極的精神和充沛的熱情,您完全忘了自己,只為大眾的利益,我深感佩服!您回鄉的時候,我一定盛大歡迎,歡迎您把佛光帶到我們的家鄉去。」
  「謝謝你,我一定如你們的願望!」
  富樓那說後,又趕忙到各地播撒菩提種子了。


 


 


9.佈教的方法


  說法第一的富樓那,是一位偉大的佈教家,佛陀對眾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於運用。
  「方便說法」、「應病與藥」、「觀機逗教」、「事理圓融」,可以說,富樓那已得到佛陀說法佈教的三昧了。
  富樓那知道,所謂說法佈教,完全是為了眾生而非為了自己,說法是說給眾生聽的,不是說給自己聽的。高深玄妙的道理,除了少數上根的人,能透徹體悟;大眾之前,富樓那總是說人能接受的道理。
  對不同的人,觀機說法,是富樓那的特長。他見到醫生的時候,就會對醫生說道:
  「醫生可以替人醫治身體上的病痛,但心裏的貪瞋癡大病你們有辦法醫治嗎?」
  「尊者!醫生只能醫頭痛、肚痛、腳痛等身體上的疾病,心裏的大病沒有辦法,您有辦法嗎?」
  「有!」富樓那肯定的答道:「大聖佛陀的教法,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眾生心垢,戒定慧三學,如萬靈丹,可以醫好貪瞋癡的心病。」
  見到官吏的時候,富樓那會這樣問:
  「你們做官的人,可以治犯罪的人,但有辦法治人不犯罪嗎?」
  「雖然有國法,但國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官吏們回答。
  「除國法以外,你們和一切人民,都應該奉行佛法。大家若能信受奉行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輪迴的法則,這個世界就不會犯罪。」
  富樓那因為懂得善巧說法,無論是醫生、官吏,沒有不因此而皈依三寶,信仰佛教。
  有一次,富樓那經過一個村莊,他對田裏工作的農夫說:「你們耕水田、種糧食可以資養色身,我教你們耕福田資養慧命的方法好嗎?」
  「耕福田養慧命是用什麼方法呢?」農人們問。
  「信仰佛教,奉事三寶,對於沙門要恭敬,對於病人要看護,慈善公益的事業要熱心,堂上雙親要孝順,對於鄉鄰要隱惡揚善,不要亂殺生靈,這都是耕種福田最好的方法。」
  眾農人合掌問訊,大家都願意接受富樓那的教示。
  富樓那沒有固定的住處,佈教也沒有固定的方法,有時在露天公開演說,有時到家中個別訪問,有時候唱歌讚美佛陀,有時示現神通啟發人的信仰,就因為如此,佛陀的教法很容易讓眾生接受。


 


 


10.為頻婆娑羅王說法


  富樓那也會運用神通,在頻婆娑羅王被他兒子囚在獄中的時候,富樓那和目犍連就曾奉佛陀的慈命,從空中飛進獄中,為王說法並授八戒。
  頻婆娑羅王是摩揭陀國的國王,在印度諸王中,是第一個皈依佛陀的,後來提婆達多挑撥他的太子阿闍世,把他囚在獄中,不給他飲食,想把他餓死,阿闍世就可以繼承王位。
  頻婆娑羅王被囚在獄中,阿闍世不准人送飲食給他,他雖然養了如此忤逆的兒子,但他並不怨恨,心中總是安慰自己,這是過去的因緣。
  他越是受到艱危困苦,就越想到佛陀說過的話:天地、日月、須彌、大海,沒有不變易的時候,有成必有壞,有盛必有衰,有合必有離,有生必有死,有樂必有苦,有喜必有憂。
  世間上沒有永久不變的快樂,唯有苦才是綿綿無盡期。
  頻婆娑羅王雖是這麼想,但他並不能完全放下,對於未來的生命,感到憂心。
  富樓那和目犍連從空中飛進層層封鎖的牢獄,陰森森的,黑黝黝的,裏面的空氣,像死寂了一樣。
  富樓那坐近頻婆娑羅王的身旁,低聲說道:
  「大王!我是奉佛陀慈命來的,佛陀叫我告訴你,業力所招感的色身,總要感受苦報。業報要了結了才好。修道最要緊的就是能消滅罪業,獲得解脫。在牢獄裡被囚的人,像是失去自由被束縛了;其實沒有進入監獄的人,同樣的還是被金錢、名位、美色所囚,娑婆世界就等於是一個大監獄一樣。無論在監獄或不在監獄,死亡是不能免,死亡本不必恐怖,當生的時候就注定有死,所要擔心的是死後所往的去處。佛陀說,要稱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是一個自由解脫的安養國土。」
  頻婆娑羅王聽了富樓那的話後,心中很安慰,好像是見到死後的光明。他就這麼安詳的往生了。
  富樓那對於救度苦難中的眾生,總不後人,且很善於說法。


 


11.佈教的精神


  富樓那說法度眾生,不求恭敬,不圖容易,越是偏僻,越是難以教化的地方,他越是熱心前往去傳播佛陀的教法。
  有一次是在夏安居後的一天,富樓那又想出外弘化,他對佛陀告假道:
  「佛陀!請您慈悲,准許我到輸盧那國佈教!」
  佛陀聽富樓那說後,很歡喜他的請求。但偉大的佈教家佛陀,知道佈教的不易,尤其是到輸盧那國,就著事實,佛陀說道:
  「富樓那!教化眾生,利己利人,我很嘉許你的志願,對於你往各方佈教,也很放心。但不能不告訴你,佈教不一定要到輸盧那國,最好另外選擇一個教區,馬上就啟程,我們歡送你!」
  「為什麼呢?佛陀!凡是有眾生可度的地方,不是都可以去佈教嗎?」
  佛陀解釋道:
  「富樓那!輸盧那國是一個偏僻的小國,因為交通不便,文化不發達,民性非常暴戾,打罵成為風俗,外國去的人,很容易喪失生命,你現在要去那樣的地方佈教,難道不怕危險嗎?」
  佛陀這麼一說,富樓那反而微笑著,更堅決有力的表明他的志願:
  「佛陀!您的慈悲愛護,我難以用言語來表達感激。不過為了感激佛陀的恩惠,才更歡喜願意把區區個人的一切奉獻給佛陀,奉獻給正法和一切眾生。正因為輸盧那國是一個邊地野蠻國家,沒有人發心前去教化他們,所以才覺得非到那邊傳教不可。到那邊去,危險隨時會加之於我,但為了正法的宣揚,我個人的安危,實在沒有顧慮的必要。懇求佛陀慈悲允許,讓佛陀之光庇護我,准我前去開闢人間的淨土吧!」
  佛陀的容顏放射出慈祥之光,佛陀很高興富樓那為法忘軀的精神。但佛陀看到左右的弟子很多,大家都應該要具備佈教家的精神,所以又親切的問道:
  「富樓那!你說得不錯!做佛陀的比丘弟子,佈教是最重要的修行之一,不過我要問你,你到輸盧那國佈教,假若他們不肯接受你的說教,反而破口大罵,你該怎麼辦呢?」
  「佛陀!他們罵我,我覺得他們很好,因為畢竟他們不完全是野蠻人,只是罵,不曾用棍棒打我!」富樓那沒有考慮,恭敬的回答。
  「假若他們用拳頭、瓦石、棍棒打你呢?」
  「我仍然覺得他們很好,」富樓那回答:「因為他們只是用拳頭、瓦石、棍棒打,還沒有用刀杖刺傷我。」
  「假若他們用刀杖刺傷你呢?」
  「我還是覺得他們很好,因為他們還有人性,並沒有殘酷的把我打死。」
  「假若他們把你打死呢?」
  「那就更要感激他們了,他們殺害我的色身,幫助我的道業,幫助我進入涅槃,幫助我以身體生命報答佛陀的恩惠,這對我雖無大妨礙,遺憾的是對他們並沒有好處。」
  佛陀大喜,稱讚道:
  「富樓那!你不愧是我的真弟子,修道、佈教、學忍辱,你的心境都能平靜不起波瀾,我們歡送你啟程!」
  富樓那得到佛陀的鼓勵,非常感動,加強了他對佈教不退轉的決心,他頂禮佛陀以後,在比丘們歡呼送別聲中前往輸盧那國。


 


 


12.在輸盧那國佈教


  富樓那告別佛陀離開僧團,獨自向東北方的輸盧那國走去,行行重行行,終於到達了輸盧那國。
  輸盧那國地瘠民窮,不是高山就是河流,既沒有繁華的都市,也很少有人口稠密的村莊,人民都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
  富樓那初到輸盧那國的時候,簡直無法展開他的教化,他在未來以前,雖然就已學會輸盧那國的土語方言,但傳教的工作,除了語言以外,還要具備更多的條件。
  輪盧那國的土人,對富樓那雖沒有語言的隔閡,可是大家見到他手持缽盂、身披袈裟的樣子,都用奇異的眼光看他。
  富樓那知道在文化落後的地方,沒有善巧方便,是不容易啟發他們對佛教的信仰。更知道談玄說妙的道理在這裏不會受大眾的歡迎,最要緊的是,要先從他們生活方面的問題改善起。弘法,不能與人民的生活脫節。因此他暫時不說出他是沙門比丘的身分,他像個醫師似的,每日先忙著探視病人和看護病人。
  對病患做簡單的治療,富樓那非常有心,無論是多遠的村莊,甚至要越過幾個山頭,一聽到哪裏有呻吟的病者,富樓那總是不分晨昏、不管夜晚的翻山越嶺趕去,患病的人見到他,如遇救星,再重的病症,也會因此而逐漸霍然而癒。
  富樓那又像教師一樣,教他們識字明理。白天,富樓那教他們耕種的步驟,治家的方法;晚上,集合他們,講說五戒十善、因果報應的道理。很快的,輸盧那國的人民,都皈依了佛教。富樓那在那裏收了五百位弟子,建立了五百座僧伽藍。


 


 


 


13.佈教家的條件


  富樓那努力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他把佛陀對佈教工作者應具有十德的訓示,奉為座右銘,時時記在心頭。佛陀說:佈教師應具有十德:

  1.善知法義德  2.能為宣說德
  3.處眾無畏德  4.辯才無礙德
  5.方便巧說德  6.隨法行法德
  7.具足威儀德  8.勇猛精進德
  9.身心無倦德  10.成就威力德


  富樓那尊者,人雖在各方行化佈教,但心卻常繫念在佛陀左右。每逢佛陀聖誕,或是佛陀開大會講經,富樓那總是不遠千里回到佛陀的座前,聆聽法益,並向佛陀問好。
  有一次,富樓那擠在大眾中向佛陀頂禮,佛陀見到他,就很歡喜的微笑著讚歎他道:
  「富樓那!你回來啦!大家都很掛念你!輸盧那國的眾生好度嗎?你努力宣揚真理,佈教的精神與自身的素質,都已具備。在精神方面,你對三寶已確立了不動的信仰,慈悲、沈著、才智、健康,都已修養有素;在身體方面,你已鍛鍊成強壯的體魄,品行、風度、聲音、辯才,也已完全具備。富樓那!我很放心你在輸盧那國的佈教。」
  佛陀說後,稍停一下,又對大家說道:
  「諸比丘!富樓那在我的弟子中,足堪稱為說法佈教第一,你們應該向他看齊!」
  諸比丘聽後,都轉臉向富樓那問訊作禮,為他讚美、祝賀。富樓那一方面感到慚愧,一方面又像受到更大的鼓勵。


 


 


 


14.對大迦葉的抗議


  時間像流水似的無情,歲月隨著無常的齒輪轉動,春花秋月,夏雨冬雪,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佛陀應化在娑婆世界的身體,逐漸的老了,佛陀八十歲的那一年,就在拘尸那迦羅城進入了涅槃。
  諸弟子非常哀傷,在外教化的富樓那,聽到佛陀涅槃的消息,帶領弟子很快地趕到拘尸那迦羅城向佛陀致哀。
  當富樓那領著弟子到達拘尸那迦羅城的時候,佛陀的應身早就荼毘。富樓那除了傷心以外,最掛念的就是佛陀的教法,他知道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的法身。
  他詢問之後,知道上座部比丘由大迦葉領導,正在耆闍崛山主持第一次的經典結集。富樓那連夜趕去參加,這時,結集已快完成,大迦葉見到富樓那非常歡喜,對他道:
  「尊者,你來得正好,我們對佛陀教法的結集已將完成,現在希望你也能同意。」
  富樓那仔細的聽完結集經過以後,回答道:
  「諸位尊者!你們把佛陀的教法結集起來,很令人感佩!關於內容,我大部分都沒有異議,只是對於律中有關食法的八事,都在禁止之例,我很難同意,因為這有背佛陀的本意。
  「你們現在把內宿、內煮、自煮、自取食、早起受食、從彼持食來、雜果、池水所出可食物,都加以禁止。禁止這八事,對於僧團中的修道者是很大的不便。米穀騰貴的時候,饑饉的時候,食物難獲的時候,佛陀允許這八事的。」
  大迦葉是僧團中權威的長老,過去沒有人敢對他表示異議,就算心中有不同意見,但表面上只有緘默而已;富樓那在僧團中也是有崇高地位的人,所以他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大迦葉聽完了以後,很嚴肅的說道:
  「這是不錯的,佛陀曾允許這八事,但是在特殊情形之下才准許的。」
  這樣,雙方引起一番辯論,終沒有解決,最後,還是富樓那讓步說道:
  「那沒有辦法,以後我只有把親自從佛陀那裏聽來的,隨自己的領悟,自己遵守,永遠保持下去。」
  富樓那說後,就又踏上他弘化的行程。
  富樓那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入滅的,至今沒有辦法考證,只知道,在佛陀涅槃後的教團裏,富樓那仍然很熱心的在各地弘化。我們從他對大迦葉尊者抗議的內容來看,大迦葉比較為法固執,而富樓那就比較自由方便些了。
  富樓那尊者永遠為佛法著想,永遠為大眾謀取幸福,魔強法弱的今日,像富樓那尊者佈教的熱忱與精神,已不多見。


 


 


釋大寬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