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證嚴法師:為無緣、有怨者祝福

sidaresakura2008-li1.gif


 



證嚴法師:為無緣、有怨者祝福

 

    佛陀告訴我們,人要做到完全平等待人的程度,實在是很難

連孔夫子都難以做到了,更何況是凡夫的我們。甚至,佛陀對

他的弟子也有親疏之感,如對阿難就覺得很親近,因為佛陀的生

活起居都是由阿難來服侍,所以,他對阿難倍覺親切。而對提婆

達多,他也會有無可奈何之感。阿難非常體貼佛陀,佛陀的舉止

行動,對阿難而言都是最重要的引導指標,而提婆達多則是處處

想要陷害佛陀。然而佛陀對提婆達多的迫害毫無怨嫌,並加以包

容,我們讀「法華經提婆達多授記品」可知,提婆達多將來成佛

的時間比其他的弟子還長,儘管佛陀能以平等心,以德報怨,但

是,在生活當中,他也經常覺得無可奈何。看看佛陀,他也有這

種難題,更何況我們現代的凡夫呢!

 

    不過,我們要學習佛陀的包容,以德報怨,即使很惡劣的弟

,佛也幫他授記祝福!對於無緣、有怨的人,我們要默默地為

他祝福,祝福他將來得大福德,若能如此則叫做「心行平等」。

因為世間本來就無法很平整,看看大地,若是萬事萬物都平平整

整,那就不是人間了。有高山深海、物質有大也有小,外面的建

築物高低不齊,連庭院青翠的草木也是高矮不一呀!這和人心一

樣,人的心地也有高低、軟硬,不過,既然要學佛,就要儘量自

我警惕,把自己的心念調整好,對人只有關愛而沒有怨恨之念。

雖然對某些人覺得無可奈何,但是,也要本著寬宏雅量以對,不

可有怨憎之心,不要說?「我怨恨你。」這樣的話。我們對一個

人抱著「無可奈何」的心態,是還有教導對方的心量,若是恨他

、怨他,就會結下更深的不善緣,今生、來世、無數生的惡因,

就會連連綿綿地結下去。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43373.htm)

 

 


sidaresakura2008-li1.gif


 


 


 


 


amita-1.jpg  


sc-l.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sc-l.gif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聖嚴法師說禪】浮生若夢

   


【聖嚴法師說禪】浮生若夢


baraline7.gif


問: 司空本淨禪師寫過一首偈子:「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忽覺萬事休,還同睡時悟。」他把一生視為做夢,夢中吵吵嚷嚷忙忙碌碌,一旦開悟就像從夢中醒來,萬般皆休。禪師們對「浮生若夢」的看法究竟如何呢?



 

 



答:永嘉大師〈證道歌〉裡也談到夢:「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眾生在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或上升或下降或轉生,出生入死,死了又生,此生到彼生,一生又一生。在生死過程中其實是在夢中,那是生死夢。一旦開悟,會覺得是從一個好長的夢裡醒來,心中開闊明澈無罣礙。從夢中醒來之後,對生死、自我不再執著,也就離開生死;離生死叫大夢初醒或大夢已覺,佛就叫「大覺者」。所以凡是證道、悟道的人就是從夢中醒來的人。這是禪宗對夢的看法。





 



司空本淨禪師這首偈子也有類似的體驗。「視生如在夢,夢裡實是鬧」,從生到死就像在夢中一般,而且在其中忙忙碌碌、又吵又鬧,煞有介事。有的是身在鬧,有的是心在鬧,有的是身心皆鬧。參與交際或社會活動時,身體鬧;即使不參與活動,如果思慮多、煩惱重,心也照樣鬧。可是一旦開悟,悟人生如夢,悟生死如夢,悟三界如夢,悟凡夫徹頭徹尾、裡裡外外全是夢,那就醒過來了。此時萬事皆休,夢中一切鬧的現象全都不見了。只要心一停,心外的也停;心中的我一消失,心外的環境絲毫不對自己起干擾。身心脫落,如釋重負!





一般凡夫俗子能否體會到這個事實呢?活著的時候汲汲營營、你爭我鬥,到最後再怎麼放不下也得放下,要不然去殯儀館或墳場看看就知道了。可是那些人醒了沒有呢?大概沒有!醉生夢死很可惜、很可憐。若以有用之身奉獻自己成就社會有多好,雖然也是在做夢,做這個夢還比較有意義。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



 




 



-20108224153485831.jpg


 


 


baraline7.gif


amita-1.jpg  


 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轉變業障為福報

    


轉變業障為福報


sc-l.gif


  業障有兩層涵義:



1.由於從事某種行業,無暇修學佛法也不想修學佛法。



2.由於造了種種不善惡業,以致招來種種先天性及後天性的障礙,無法修學正信正行正知正見的佛法。因此若加以細分,便有業障、報障、煩惱障,更細分之則稱為八萬四千障門,包括身心環境以及來自鬼神妖靈的魔障。業障多非從外來,乃是唯心所造,自心所現,自作自受;也有外魔的因素,懺悔也能消除。


    業障、報障及煩惱障,三類可歸結成一個項目,那就是「因果」。造因一定得受果報,任何一種障礙都起因於「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業障的果報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是「福報」。例如見人養尊處優,站在佛法的角度看不是福報,因為享福不是有福,惜福、培福,才真有福。


sc-l.gif


    有些人一生都很辛苦,苦得像我一般,請問這是那一種果報?就我而言,我心甘情願地每天過這種辛苦忙碌的生活,我是在還債,還得越多,債主就越少,我越是歡喜。這種作法端視個人的感受如何?是否能以佛法的觀念來衡量,如果能應用佛法的觀念,世間的福報,不就是苦報的開始嗎?福報享盡了,緊接著就是苦報的降臨。如果我們現在能把握機會,無視於辛苦,不計較侮辱,且又能幫助別人解決苦難,更不為自己的名聞利養,不斷地努力求進步,盡自己所能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實際上這就是在求福、培福。


    平時能在自己的食衣住行各方面節約不浪費,又能將多餘的財物用來助人,這種行為看起來似乎是自討苦吃,乃至會被譏為「有福不知享福」。如果我們抱持這種怕人譏毀,因之而不願修福的想法,就是一個愚蠢的窮人;反之,能如是行,又持之以恆,才稱得上是個有智慧的富人。


    記得有一位居士時常送菜給我們的道場,結果,廚房的執事者認為菜量反正夠多,就專門挑選細嫩的葉子,而將老葉及根去掉,那位居士看到之後,一聲不響地將老葉、菜梗通通撿起來準備包回家,於是我們的住眾就問:「某某居士,你不是已將這些菜都布施給我們了嗎?為什麼要將那些東西又帶回去呢?」他說:「你們不吃的,我能吃,只要將葉子醃一醃就變成鹹菜,或者用來煮湯也是一道很好而營養的菜湯;菜梗或根的部分,將老皮削掉,用鹽巴漬一漬比什麼都好吃,如果你們想吃,等我做好了再拿來供養你們。」這真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教育課。從此以後,我們的出家眾,再也不敢任意亂丟東西了。 

    修行不得力,是因為善根不深厚,那就是障礙;心中有煩惱是業障,想修行偏偏又找不出時間來,老是有人有事阻撓你,也是障礙。這都是由於過去世造的業因,此生才產生種種的障礙,無論是生活上、心理上、身體上、環境上、人事上,都可能有阻礙。或許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本身是沒什麼問題,都是環境的問題,例如想參加精進佛七,結果老闆不准假,長官不簽字,或家人突然發生情況等。


    這回有一位居士來參加佛七,結果到第三天便堅持要離開,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我本想打完這次佛七的,但是他不讓我繼續下去。」「他是誰?」「是我的身體,實在無法支持下去了,所以,要提前離開。」他的身體叫他不打完佛七,他的身體究竟是誰呢?是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堅定打完佛七,他的身體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 

    也有人在念佛時,心裡很煩,無法安心,越是無法安心,就越討厭念佛。問他:「為什麼?」推說「念頭多」,他自己也弄不清楚,他雖是不想什麼,念頭就是會自動跑出來。這種念頭是什麼?也是從過去世帶來的業障,如果他能專心念佛,每一個念頭都在念佛,他的念頭,便不是業障而是福報。萬一你在念佛時,只見業障重重而不見福報現前,又如何來消除業障呢?當然是至心懺悔。


 



bbe864fc.gif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做商業用途,謝謝~


sidaresakura2008-li1.gif


 


 


 


 


amita-1.jpg  


sc-l.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sc-l.gif



修淨業和消罪業

 


修淨業和消罪業


sa-l.gif 


    善知識︰我們在佛七期間的每晚進行「大迴向」之後,都有發願「求生淨土」的禮拜。是不是能生淨土?當然不容懷疑,但是修行西方淨土法門的人,善根有深淺之別,修行的時間有遲早之異,修持的工夫有勤惰之差,業障也有多少不等。所以凡夫往生佛國之時,《觀無量壽經》說,蓮花分有九品。《無量壽經》說,諸有眾生,往生佛國,分作蓮花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蓮花化生者分作三輩;邊地胎生乃收不信佛智,但信罪福而願生彼國之人。往生佛國既有高下、中邊的不同,往生的條件,自然也有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的不同了。


 


ap_F23_20100823124517774.jpg


 


    《觀無量壽經》的要求,是說:「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三福即是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所謂三福淨業,便是:


(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三項內的「發菩提心」,依唐初迦才的《淨土論》說,當含攝: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化一切眾生的三聚淨戒全部內容。《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雖有古大德認為只要一心念佛,便是多善根福德因緣。然若對照《觀無量壽經》所舉三福淨業,應該就是《阿彌陀經》的善根福德。可知往生彼國的先決條件,是自修三福淨業,並勸他人共修三福淨業。《觀無量壽經》「上品上生」條下說:「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即是發:1.至誠心,2.深心,3.迴向發願心。又說:「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即是:



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3.修行(佛、法、僧、戒、施、天)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往生的條件,除了用心及修六念,也要持戒,以助長善根福德。當然,往生的條件,尚有淨土三經共同提揚的稱名念佛,以及《觀無量壽經》的觀像、觀想。此三經中所說的法門,不論觀像、觀想、實相或稱名的念佛法門,都有消除罪業的功能。若修觀成就,便可消若干劫生死重罪;乃至聞經題稱佛名亦能消業,如《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條說:「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又云:「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由此經文看來,似乎是說,凡是往生淨土的眾生,在臨往生佛國的前一念頃,一切罪業,皆已消滅了的。然在同經「下品下生」條的末尾數句經文又說,往生佛國之後,於蓮華中住滿十二大劫,花開得見觀音、勢至二大菩薩,「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於此可見,至少下品下生的眾生,往生極樂國土之時,罪業並未全消。不過《觀無量壽經》自稱,這部經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經》,而且尚有一卷劉宋時代天竺三藏求那拔陀羅譯出的《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神咒》,教受持阿彌陀佛法門的人,受持此咒法,當「漱口然香,於佛像前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比丘戒)、五逆、十惡、謗方等(大乘)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臨命終時任運往生」。誦滿二十萬遍,感得菩提芽生,若誦滿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佛。這是強調用心持誦此咒,即能現在拔除一切業障,並且可得現世利益,更得往生佛國利益。無怪乎,晚近有位藏密學者陳健民,主張消業往生是可以辦得到的。


    大小乘聖者消滅罪業後往生淨土是不爭之論;三昧成就,理懺成就親證實相無相者,消業往生,也當可以理解;至於具縛的煩惱凡夫,僅憑念佛名號,信願往生彼國者,也可消業往生,便不易為人接受。那唯有強調依靠彌陀本誓願力的救拔,以及密乘神咒的加持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念佛生淨土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勿做商業用途~


baraline7.gif


amita-1.jpg  


 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本願念佛的真實義-淨空法師講述

 


本願念佛的真實義 淨空法師講述


  了因輯錄,傳淨居士校正


  二○○○年一月五日於新加坡淨宗學會報恩堂


 各位同學:


 大家好,悟道師送了一張條子,是南京理工大學同修請問:『最近有人傳「本願念佛」,不依淨土三經所說,只要信了就能往生,不用發願,也不用念佛。未深入淨宗之同學,聽了疑問重重。』恭請師父慈悲開示。


 這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是曲解了,會誤導許多同修,把這一生念佛往生的機會錯過,傳這些話的人要負因果責任。佛經裡面講的,必墮阿鼻地獄!『本願念佛』沒錯,他把意思完全錯解了。佛在入滅之前,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的狀況非常清楚,非常明瞭。《楞嚴經》清淨明誨章佛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經上所講的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法弱魔強,眾生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


 我們淨宗同學一定要向佛學習,佛對這些人有耐心等待。我感覺到我們同學當中,有很多人熱心超過佛太多了,恨不得把這些眾生,通通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回過頭來認真反省反省,自己能不能往生?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大家常常聽說,聽得都耳熟了。『佛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懂得,他跟佛沒有緣,沒有緣就是不信。不相信淨土三經所說,不能依教奉行,要去聽別人說這些話,這就是與佛沒有緣,他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


 1、本願是什麼?


 本願是什麼呢?


 本願就是四十八願。我們淨宗成立之後,就是依本願念佛。你看我們淨宗的課誦,早課是念四十八願,晚課是懺除業障。業障要不懺除,決定不能往生。這個法門雖說『帶業往生』,古來祖師大德說得太多了,『只帶宿業,不帶現行』。你現在正在造的這個業不能帶,帶是帶過去的;過去錯了,沒有關係,今天改正過來了。所謂是『不論過去,只論現行』,這是帶業往生的原理原則。現在還要造業,那就不能往生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得。


 本願,有人說本願就是第十八願,可是一般人沒有『深解義趣』!第十八願裡面,圓圓滿滿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其他四十七願少一個,第十八願就不圓滿。傳本願念佛的這位大德,懂不懂這個道理?


 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滿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如此。《華嚴經》我們雖然還沒有講完,大家也聽了不算少。《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懂得嗎?本願念佛是一即一切,所以它的功德殊勝;絕對不是說只依第十八願,其他四十七願不要了;四十七願落空,第十八願也落空了。第十八願是什麼呢?十八願是其他四十七願的總綱。所以這是魔說法,不是佛說法。


 世尊在滅度之前教我們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呢?淨宗第一經是《無量壽經》。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念佛道場——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修有一百二十三人。那時候淨宗經典只有一部,其他的都還沒有翻出來。廬山遠公的道場那麼多人,就依《無量壽經》,這一百二十三人穩穩當當都往生了。這個道場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我們要走古人的路,繼承古人。


 今人,清末民初印光老法師,許多同修都知道的。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老法師我們沒見到,他的《文鈔》流傳在世間,要好好去讀誦,依教奉行。我們今天走的路子,是繼承印光大師。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一生奉行老師的教誨;我親近他老人家十年,他不敢以師擔當,他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老師是誰呢?就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由此可知,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人,謙虛啊!老師教我要認真發心,讀誦《文鈔》依教奉行,這樣就是印光大師的弟子。


 我在各個地方勸導同修們,依《無量壽經》直截穩當作彌陀弟子。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這一部經決定不能會集到這樣的完美。我們知道宋朝王龍舒作第一次的會集,魏默深在清朝作第二次的會集,都不圓滿!末法時期確實有會集的必要,所以感動佛菩薩來示現。你們不相信,我相信;相信的就得利益。依照這個本子的教訓,修行往生,瑞相稀有的人,這十幾年來我們看到的很多很多,聽到的就更多了。你不相信,要聽別人的話,那有什麼法子呢?


 現在這個時代,民主、自由、開放,誰都不能干涉誰,就看我們與阿彌陀佛緣分的深淺了。我們讀夏老居士的會集本,不必去問夏老居士這個人怎麼樣,用不著。看他會集的本子如法不如法?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不是迷信,不是盲目。我將《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印成一冊,我提了一個書名《淨土五經讀本》;先後大概印了二、三萬冊。諸位同修你自己去看,自己去比較,讓你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然後你再仔細去觀察,依照本願念佛往生的有幾個人?有什麼樣的瑞相


 2、不發願,念佛不能往生。


《無量壽經》上講得多清楚,三輩往生基本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哪有不發願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不發願,念佛!』古人說過:『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沒有發願,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你不願意往生嘛!求願往生,萬緣放下,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跟我們說:如果往生要想增高品位,一定要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行同佛行。心不像阿彌陀佛,願也不像阿彌陀佛,行為也不像阿彌陀佛,你縱然往生,品位很低;何況你根本就不能往生!我們要牢牢記往啊!


 在《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應當怎樣修學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沒有給他講解修學方法之前,先給他說明『淨業三福』,明白的告訴我們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無論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怎樣用功修行,都不會成就。就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這個基礎的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親尊師』。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是大孝子,都是老師最好的學生,《無量壽經》上直稱「如來第一弟子」!哪有(不發願)這種說法呢?這完全錯誤啊!稍稍頭腦清楚一點的人,都能夠辨別。如果連這個都不能辨別,我們的佛是白學了,這麼多年你聽經也白聽了!『淨業三福』就是佛行——諸佛如來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裡面。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是佛的行持。我們做到沒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常勸勉同修,要跟這五個科目去對一對,如果相應,你的行是正行;不相應,你的行是邪行,邪行不能往生啊!


 所以淨宗同修這五個科目,我們都寫在修行守則上訂定成一個小冊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原則,決定不能夠違背。違背了;念佛、發願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呢?你那個願是假的、空的、不切實際的。我們發願回向,你拿什麼回向?空口說白話的回向不算數,你要有實際的東西拿出來回向。實際是什麼?實際是修行證果,斷惡修善,轉迷為悟。這是我自己修行的真實功德,我用這個回向。你今天不發願,也不念佛,你怎麼能往生?


 


3、末法邪師多如恆河沙


『淨宗同修聽了疑問重重』,這些人無知、愚昧,可憐憫者啊!正如同往年美國陳健民居士,在世界上宣布說『帶業不能往生』,搞得全世界念佛人,人心惶惶;那是魔,不是佛啊!連周宣德那樣的老居士,信心都動搖了。我到洛杉磯他在機場接我,一見面就問我:『法師,現在有人講「帶業不能往生」,要「消業才能往生」,這怎麼辦啊?』


我當時就跟他說:『不去算了!』


他聽到我這話非常茫然;我看他,呆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就告訴他:


『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幹什麼?』


他還是聽不懂,我再告訴他: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已經是等覺菩薩了,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是不是叫帶業?』


他才醒悟過來——觀音、勢至全都帶業,不帶業的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


「經上沒有說帶業往生」


我說:『經上有沒有講四土、三輩、九品?』


『有!』


『如果不帶業,大家都是平等的,哪有什麼三輩、九品?』


 這是佛教給我們的,『依義不依語』,佛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句話,給你講三輩、四土、九品,這個帶業的意思就圓滿了。你帶得多,你的品位低;你帶得少,你的品位高。哪有不帶業的道理?


 學佛人要開智慧,怎麼可以聽人家三言兩語就信心動搖、迷惑顛倒呢?你說這個人可憐不可憐?念佛念了一輩子,七老八十了,聽人家的謠言還會信心動搖,真是可憐啊!所以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法是經典;淨宗的經典是五經一論,要明白他的意思。


『本願念佛』有沒有錯?


 沒錯!


 什麼是本願?


 五經一論是本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在當中抽一句,那個不行啊!當中任拈一句,你要是懂得『一即是多』——一句就是五經一論的全部,這個行。你有這種功夫,可以。沒有這個功夫,乖乖的老老實實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學習,你還會有成就。凡是不如法的,曲解本願念佛意義的都是魔,魔怕你這一生成就,趕快拉你回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他歡喜啊!好,這個問題,我就給大家說到此地。


 


 m003.gif


baraline7.gif


amita-1.jpg  


 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淨業三福:成佛的基礎

ap_F23_20100206085423200.jpg


  sn-l.gif


【淨業三福:成佛的基礎】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韋提希夫人知道彌陀淨土的殊勝,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佛沒有給她講往生的方法,先給她講「淨業三福」,你就曉得淨業三福重要!這三條十一句,佛在結論上說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證果、成佛都以這個為基礎,正因!就好像蓋房子,不管你蓋多大,不管你蓋多高,這是打地基,地基都一樣!三福就是三層地基,你怎麼個打法?我們才曉得所有一切佛法,菩薩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奠定的。


  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看到前面這二句,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成佛,都從這基礎上建立的;換句話說,一開頭是孝道、師道。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沒有師道就不能成就了,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佛法是以慈悲為本,你看看「慈心不殺」,統統落實在十善業。你怎樣盡孝、怎樣尊師、怎樣培養慈悲心?就是十善業。你能夠斷十惡修十善,這就是孝養父母,這就是奉事師長,這就是修慈悲心,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你才真正算得上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這個基礎,這四句真的都落實了,你信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真的世緣統統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求淨土,你能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因為淨業三福你只有一福,這一福能夠幫助你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還有另外一福(第二福),那你就生方便有餘土。這第一條是人天福。


  第二條是二乘福,聲聞緣覺,有三句話,「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出家同學,我現在勸勉大家,我們具足眾戒,戒律很多,也不是我們這個業障深重凡夫能夠受持的,我們只取《沙彌律儀》,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這十條戒,具足二十四門威儀,你念佛往生可以生到方便有餘土,要真幹!再提升,三福圓滿具足。


  最後一條是大乘福,它前頭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對這個要深深相信。佛在大乘教裡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你相信這個因果,你才能生實報莊嚴土。「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以上講的自行,末後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這是菩薩事業。


  所以這個十一句,三福統統具足,你要是修得好,真正能夠修因證果,你是往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你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所以,信願行你有沒有具足基礎條件,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凡是學佛的同學,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修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這個為基礎。


 


 


本文引用自:http://www.hwadzan.tw/knowbuddhism/2009-12-01/5.html


 m003.gif


baraline7.gif


amita-1.jpg  


 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2010年10月14日 星期四

淨空法師-四好

e-c39.jpg


 淨空法師-四  好


baraline7.gif


  我自己發願,我也常常勸別人,我們這一生來到這個世間,應當做世間第一等好人,就是要做到「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是善修。


  「存好心」,存什麼樣的好心?佛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無貪、無瞋、無痴。以這個心對一切人事物,沒有絲毫不善。即使對於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都無絲毫不善的念頭。


  你們問我修行是什麼功夫?我老老實實告訴你,我做到了這一點,我能常生歡喜心,心裡沒有怨、沒有對頭,無論別人用什麼態度對我,我都是一味真誠慈悲待人。我向純淨純善精進,希望這一生臨命終時,沒有一絲毫遺憾。羅漢、菩薩、佛果很高,我們未必能做到,善人是可以做到的。


   「說好話」,佛在經教上教導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欺騙人)、不惡口、不綺語;除此之外,出言無不是利益眾生,這就是說好話。古德常常讚佛,「世間好語佛說盡」,這是真的,我們要學。


  「做好事」,大乘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四攝、六度、普賢十願、文殊十波羅蜜」,這是好事。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善行,總不出普賢十願和文殊的十波羅蜜。


  上面三條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好人。這些年來我們講經的總題目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要念念不忘此八字,念念以此作為善修的標準,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節錄自《華嚴經》12-17-0613【此會諸佛子,善修眾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門。】)


 


baraline7.gif


amita-1.jpg  


 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學會轉換你的生活態度

h2_p3.jpg


學會轉換你的生活態度


 sm-l.gif


    人生如夢,歲月無情,人活著其實是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是過眼煙雲。記得在一本書裏,我看到這樣的一個故事,看後很受啟發。 


    一位教師給學生上課時拿出一隻十分精美的咖啡杯,當學生們正在讚美這支咖啡杯的獨特造型時,教師故意裝出失手的樣子,咖啡杯掉在水泥地上摔成碎片,這時學生中不斷發出惋惜聲。 


    教師指著咖啡杯的碎片說:「你們一定對這只杯子感到惋惜,可是無論你怎樣惋惜也無法使咖啡杯再恢復原形。今後在你們生活中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情時,請記住這隻破碎的咖啡杯。」 


    這是一堂成功的素質教育課,學生們通過摔碎的咖啡杯懂得了,人在無法改變失敗和不幸的厄運時,要學會接受它、適應它,學會轉換自己低落的情緒。


 dianthus2010-2.jpg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活在世上誰都難免要遇上幾次不幸或者難以改變的事情。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可以抗拒的,也有很多事卻無法抗拒的。 


    如親人的亡故和各種自然災害,即已成事實,你該如何?只能接受它、適應它。否則,憂鬱、悲傷、焦慮、失眠會接踵而來,最後的結局是,你不能改變這些無法抗拒的事實,而是讓無法抗拒的事實改變了你。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總感覺到你是快樂的? 


   其實,誰沒有煩惱?誰又可以抗拒各種情緒的困擾?


    這個時候,我會把自己陷入短暫閉塞的空間,戴上耳機與天籟之音相吻;會打開音箱,與歌手一起癡醉;會衝一個熱水澡,卸去心靈的疲憊;也會準備一頓豐盛的晚餐,約上幾個朋友大吃一頓;也會來到空曠的田野發自肺腑的吶喊,把積壓的委屈趁機發泄出來,或者是寫點東西,把一些憤懣體現在字裏行間。這樣做了,心裏會輕鬆很多,再睡個好覺,等天亮時一切都會變的嶄新。


    在當今這個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人很難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適當轉換情緒,改變態度是必不可少的。懂得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你才會擁有健康的心態,才有可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正如伊斯蘭教的《可蘭經》所說:“如果你叫山走過來,山不過來,那你就走過去……


    有一句說得好,「一個人的身體健康是1,而財富、感情、事業,家庭……,都是1後面的0,只有依附於這個1,零的存在才會有意義,如果沒了這個1,那麼一切都將不存在。」


    因此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健康的身體靠什麼來獲得?那就必須有一個快樂的心情,所以,我們要學會釋放壓力,緩解疲勞,改變你的生活態度。



 tikurin7.jpg

baraline7.gif


amita-1.jpg  


 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 網 路 文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