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五戒相經 - 不邪淫戒 考題解答 doc《戒律學綱要 PDF》 wiki

五戒相經 - 不邪淫戒 考題解答 doc《戒律學綱要 PDF》 wiki





五戒相經淫戒 考題 解答

1.何謂遠方便、次方便、近方便?試舉例說明之。
遠方便:內心淫意,身口未現,此犯下罪(下品可悔罪)
次方便:動身口,未到前境,此犯中罪(中品可悔罪)
近方便:臨至境所,身分相交,未至犯處以來,此犯重中罪(中品可悔罪)

例如,內心起了行淫的念頭,尚未表現在身口的動作上,這叫作「遠方便」。 如果起了淫念之後,接著動了身口,就是開口向對方講,或者身體向著行淫的處所走去,「未到前境」,就是尚未到達那個行淫的地點時,這叫作「次方便」。 到達了行淫的地點,「身分相交」,男女雙方的身體已經抱在一起,「未至犯處以來」,但是尚未交媾,還未犯到淫戒的根本入如胡麻許,這時是近方便。

2.略寫出爾所知降伏淫心的方法。
一、法華經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二、四覺觀:深知彼我同具陋質,是為隨境除貪方便門。隨在覺其污,愛從何處起?「四覺觀」包括:睡起生覺第一,醉後生覺第二,病時生覺第三,見廁生覺第四。
三、九想觀:方悟身後無量悽慘,是為返終絕愛方便門。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九想觀」包括:新死想第一,青瘀想第二,膿血想第三,絳汁想第四,蟲噉想第五,筋纏想第六,骨散想第七,燒焦想第八,枯骨想第九。

3.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 )( ),尚不應生心,何況起( )( )
  欲想  欲覺  欲恚癡  結縛根本不淨惡業 

4.什麼是「欲想」?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心中想女眾的身體特徵,如胸臀等。)

5.什麼是「欲覺」?於欲境界忽起尋求,名為欲覺。(繼續聯想下去,身心如醉如癡而起尋求。)

6.什麼是「結縛根本」?由欲不遂,而起於恚,欲之與恚,同依於癡,三毒既具,則為一切結縛根本。

7.什麼是「不淨惡業」?違清淨行,能招此世他世苦報,故名不淨惡業。

8.是中犯邪淫有四處:( )( )( )( )。 男   黃門  二根

9.什麼是「黃門」?「黃門」有哪幾種?
「黃門」是:男根損壞之人。「黃門」有以下五種:
一、生黃門:天生即不能行淫者。
二、半月黃門:半月能淫,半月不能淫者。
三、妒黃門:見他人行淫,男根方能勃起者。
四、變黃門:欲行淫時,忽失男根者。
五、形殘黃門:生已腐爛,或因蟲啖等而截去男根者。
(戒律規定上述諸人皆不能出家受具足戒。)

10.若優婆塞與( )( )( ),三處行邪淫,犯不可悔。  人女  非人女  畜生女 

11. ( )( )( )( )( ),二處行淫,犯不可悔。  人男  非人男  畜生男  黃門  二根 

12. 若發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 );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 )  下可悔  中可悔 

13. 佛家的說法:「每個人身上有兩個神,一個叫( ),另一個叫( )」。  同名神  同生神 

14. 《無量壽經》說:「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是什麼意思?
有神明記下我們所造的善惡,如果犯了罪,他就不會饒恕你。 

15.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淫者,犯( )。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犯( )  不可悔罪  可悔罪  

16.邪淫戒的開緣為何?
一、為怨家所執,如熱鐵入身等,惟苦無樂。
二、熟睡不覺知。
三、狂亂壞心。

17.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淫者,犯( ),後生受報罪重。  可悔罪 

18.什麼是「非道行淫」?
指行不正當之淫事。其意有二:
()除夫妻之外,凡與一切男女、鬼神、畜生而行淫,皆為非道行淫。
()又作非處行淫,蓋雖是夫妻,亦須避於「非處」行淫。所謂非處,即指口道、大便道等。

19.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處,犯( )  不可悔罪 

20.若優婆塞,共淫女行淫,不與值者,犯( );與值,犯( ) 
邪淫不可悔  無犯 

21.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淫,女者三處,犯( ) 
不可悔 

22.若優婆塞,自受八支(一日一夜八關戒齋),行淫者,犯( )  
不可悔 

23.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何謂「佛弟子淨戒人」?
「佛弟子淨戒人」謂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乃至己妻受八支戒日,亦不得犯;犯者,同名破他梵行。 

24.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若善男子,為吾( )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 ),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 
生身  戒身 

25.淫欲的女三道為何?
口道、大便道、小便道

26.佛以( )為法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27.犯邪淫戒須具幾緣成不可悔?
犯罪要件:
一、淫心。(如飢得食,如渴得飲。)
二、是道。(口處、大便處、小便處。)
三、事遂。(入如胡麻許,即失戒體。)

28.老和尚開示唐朝宰相狄仁傑什麼「息滅貪淫欲念」的方法?
大凡人之所以會興起男女淫欲的念頭,就是因為貪愛著對方的美貌,如果能試著把那美豔的軀體,聯想成忽然生了一場大病,纏綿床笫,骨瘦如柴而頭髮蓬散,眼睛深陷而無神,好像鬼一般的可怕。

或者聯想那美麗的軀體,因臥病太久,即將死亡,一陣青一陣白,全身抽搐,變得很醜惡,令人不敢看。

更進一步,聯想死後,時間一久,遍體腐敗臭穢,口、鼻、眼、耳都有蛆蟲,鑽入鑽出齧食骨肉。本來嬌豔美麗的軀體,一下子變作骨是骨,肉是肉,被蟲齧得骨肉淩亂不成形。

到此地步,相信你必會把那炎熾的淫欲念頭,潑得冷如寒冰,再也提不起興趣了。

29.什麼是「睡起生覺」?
默想清晨睡起,兩眼朦朧,未經盥漱,此時滿口黏膩,舌黃堆積,甚是汙穢。當念絕世嬌姿,縱具櫻桃美口,而脂粉未傅之先,其態亦當爾爾。

30.什麼是「醉後生覺」? 
默想飲酒過度,五內翻騰,明晨忽然大嘔,盡吐腹中未消之物,餓犬嗅之,搖尾而退。當念佳人細酌,玉女輕饗,而杯盤狼藉之時,腹內亦當爾爾。

31.什麼是「病時生覺」? 
默想臥病以後,面目黧黑,形容枯槁,又或瘡癰腐潰,膿血交流,臭不可近。當念國色芳容,縱或年華少艾,而疾苦纏身之日,形狀亦當爾爾。

32.什麼是「見廁生覺」? 
默想通衢大廁,屎尿停積,白蠟青蠅,處處繚繞。當念千嬌百媚之姿,任彼香湯浴體,龍麝熏身,而飲食消融之後,所化亦當爾爾。

33.什麼是「新死想」? 
靜觀初死之人,正直仰臥,寒氣徹骨,一無所知。當念我貪財戀色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34.什麼是「青瘀想」? 
靜觀未斂骸屍,一日至七日,黑氣騰溢,轉成青紫,甚可畏懼。當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35.什麼是「膿血想」? 
靜觀死人初爛,肉腐成膿,勢將潰下,腸胃消糜。當念我風流俊雅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36.什麼是「絳汁想」? 
靜觀腐爛之屍,停積既久,黃水流出,臭不可聞。當念我肌膚香潔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37.什麼是「蟲啖想」? 
靜觀積久腐屍,遍體生蟲,處處鑽齧,骨節之內,皆如蜂窠。當念我鸞儔鳳侶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38.什麼是「筋纏想」?  
靜觀腐屍,皮肉鑽盡,只有筋連在骨,如繩束薪,得以不散。當念我偷香竊玉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39.什麼是「骨散想」? 
靜想死屍,筋已壞爛,骨節縱橫,不在一處。當念我崇高富貴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40.什麼是「燒焦想」? 
靜觀死屍,被火所燒,焦縮在地,或熟或生,不堪目擊。當念我文章蓋世之身,將來或亦如是,則淫心淡矣。

41.什麼是「枯骨想」? 
靜觀破塚棄骨,日暴雨侵,其色轉白,或複黃朽,人獸踐踏。當念我韶光易邁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淫心淡矣。




五戒相經不邪淫戒 考題doc檔案下載:

五戒相經不邪淫戒 解答doc檔案下載: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菩薩攝受徒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1-1~3-2) 菩薩戒白話解釋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菩薩攝受徒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1-1~3-2) 菩薩戒白話解釋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Apple iphone Xbox TV Shows Facebook



菩薩攝受徒眾。優婆塞戒經講錄(十三1-1~3-2)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攝取品第十三

(十三1-1)前來講修成實義菩薩須利他(十三1-2)欲利他則須攝取徒眾(十三1-3)此是品所由來也

(十三1-1) 前面以來的幾品經文中,有講到要修行成為「實義菩薩」(而非「假名菩薩」),必須要能夠利益他人, 
(十三1-2) 想要利益他人就必須要攝受護念、不捨教化有緣的門徒眾弟子們,
(十三1-3) 這是此第十三品講述如何「攝取徒眾」的原因也。(也:語助詞,無義,表示判斷或肯定的語氣。) 



庚二 化他攝眾
辛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菩薩具足二莊嚴已,(十三1-4)云何得畜徒眾弟子』?

要具足自利利他,(十三1-5)方為實義菩薩,要為實義菩薩,方具足自他莊嚴。(十三1-6)具足莊嚴之出家、在家,能自他利以化眾生者,自然有徒眾弟子前來依止。在家者,在學舍、學院之類,出家者有叢林、寺院之類,皆以有徒眾弟子之故。問畜徒眾弟子應如何教誨,(十三1-7)即以如何方法攝養徒眾而教化之也


(十三1-4) 如何能夠聚集、收留、養育、培養門徒眾弟子?
(十三1-5) 才是「真正確實合乎佛法義理的菩薩」,要能夠成為「真正確實合乎佛法義理的菩薩」,
(十三1-6) 具備滿足自利利他功德莊嚴良善美好的出家僧人、在家居士
(十三1-7) 就是以怎樣的方法來攝受養育門徒眾弟子而教導感化他。




辛二 如來答
壬一 總明以四攝法畜徒

『善男子!(十三1-8)應以四攝而攝取之,令離諸惡,增諸善法,(十三2-1)至心教詔,猶如一子。不求恩報,不為名稱,不為利養,不求自樂。』

四攝法、為攝取之方法。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即以四法攝取勾引。布施中、如所謂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使無交情者漸成親近,乃能攝取。布施不必財物,即用言語禮貌之類皆是。六度之施度,重在度自己之慳貪;四攝之布施,重在攝取眾生,故為用稍有不同。愛語者,(十三2-2)佛說法以四悉檀為宗旨:初、(十三2-3)順世間所喜法說之,次、(十三2-4)就各人之所宜而說之,次、就對治其煩惱而說之,最後、(十三2-5)則可說第一義而使超出。如對現在科學、哲學之人,先以佛法與科、哲學之同者而說之,次、(十三2-6)就同中之不同者說之,再次、(十三2-7)詳辨其或同或異,最後、(十三2-8)說出非同非異真如之理,以顯佛法之勝義。利行、則為利他之行。同事、則情感無隔礙而易化矣。善用四攝法,(十三3-1)則能近悅遠來而終不離去矣。此種純係大菩薩行,實為難行之行。在佛法中亦有專以自己所學所樂教化他人者,較為容易,(十三3-2)但往往不能得學人之信解而退失菩薩心,以無四攝法之方便故。


(十三1-8) 菩薩應該運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以攝受徒眾弟子,
(十三2-1) 以極為誠懇的心意教導告誡,
(十三2-2) 佛陀說法度化眾生以「四悉檀」作為理想與實施所依據的主要指導原則:

(「悉檀」是梵語,意思為「成就」、「普施」。
「四悉檀」是佛陀普施法語、成就度化眾生的四種方式。
  1.世界悉檀 歡喜益,令眾生心生歡喜樂欲。
  2.為人悉檀 生善益,令眾生增長正信善根。
  3.對治悉檀 破惡益,令眾生破除惡業妄執。
  4.第一義悉檀 入理益,令眾生入於真理實相。 )


(十三2-3) 世界悉檀,即隨順世間人所喜愛的思想、語言、觀念等世俗之法,說明緣起之真理。
(十三2-4) 為人悉檀,依照每個人不同的根機而說適合相應之佛法,令彼增長善根,
(十三2-5) 第一義悉檀,佛陀見眾生之機緣成熟,則可宣說究竟的真理,而使他超出生滅法證入涅槃境界。
(十三2-6) 依照佛法與世間法共同相通的道理之中,兩者不相同的部份(即佛法的優點)去宣說,令他增長善根, 
(十三2-7) 詳細的分辨佛法與世間法或者相同或者有差異的部分,令他了解世間法的缺點,進而破除惡業妄執,
(十三2-8) 說明開示佛法與世間法,不能說相同也不能說有差異,真實如常的道理,令眾生證入實相真理。
(十三3-1) 就能夠讓已親近的人心中喜悅、遠處的人慕名而來,而終究不會輕易離去。
(十三3-2) 但是常常因為不能得到一起學道之人的信心與深刻堅定的理解,而退失了修行菩薩道的發心,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以盜心取五錢以上,便犯根本戒,失戒體,不通懺悔。No.015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翻譯解釋》wiki

以盜心取五錢以上,便犯根本戒,失戒體,不通懺悔。No.015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翻譯解釋》wiki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解釋)wiki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解釋) No.015
釋大寬法師 白話解釋

《 以盜心取五錢以上,便犯根本戒,失戒體,不通懺悔。 No.015 

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偷稅冒渡等,皆為偷盜。

犯盜手段頗多,約略說來有:「奪取」強橫搶奪,又名劫取。「竊取」伺人不知而偷竊。「詐取」用詭詐方法騙取。「乃至」二字是超略詞,舉前後以明其中,即脅取、訛取詆謾取移標占界,寄物不還等等,數說難盡。「偷稅」偷偷地運輸貨物,避免繳納稅金。亦不得為他人藏匿稅物。「冒渡」假冒他人,乘渡船隻不給錢。如是等運用不法手段,取得他人財物,「皆為偷盜。」又今時寺院中,任職事者,串通商人,貪污舞弊,侵損三寶淨財。以及寄印刷品郵件,夾附函件,乘車不購車票等,皆屬犯盜。

解釋:  強橫搶奪 → 強悍霸道不講道理的搶劫奪取

伺人不知而偷竊 → 暗中偵察等到沒人發覺的時候而進行偷取盜竊

「乃至」二字是超略詞 → 「乃至」這兩個字是含有「超越、省略」意思的語言用詞,與「以至」意思相同

訛取 → 欺騙、恐嚇、詐騙而取人錢財

詆謾取 → 毀謗、謾罵以取人錢財

移標占界 → 偷偷的移動標示土地範圍的地標,以侵占他人的地界

貪污舞弊 → 利用職務權力上的方便,以不實的手段從中貪取不法的利益


經載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一沙彌盜眾僧餅數番;一沙彌盜眾僧石蜜少分,俱墮地獄。

此引經作證,以警誡沙彌不得犯盜。三個故事,皆出自阿含經。目連尊者告勒叉那比丘道:我路中見一大身眾生,有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空行,苦痛迫切,啼哭呼號,形狀極可憐。又見一人,舌頭又長又大,有把火熱的利斧,在砍他的舌頭,乘虛空行,啼哭呼號如前人。復見一人,有雙鐵輪,在兩脇下,燃燒旋轉,還燒其身,亦同前面說的兩人一樣,號泣空行。勒叉那比丘聽了這話,便去問佛。佛就對大眾僧說:我亦看見這些眾生,可是沒有說,惟恐愚人不信佛語,會長夜受苦,是故不說。那個熱鐵丸從身上出入的眾生,過去世在迦葉佛所作沙彌,守僧菓園,盜取七枚(粒)菓供養師父。由於那次犯盜,死後墮地獄,受無量苦,地獄餘報,今得此身,繼續受此等苦。

那個受熾燃利斧砍舌的眾生,亦於過去迦葉佛世,出家作沙彌,於用斧砍石蜜(即冰糖)供僧之時,盜食粘著斧刃的石蜜,由於那次犯盜之故,死入地獄,地獄苦畢,餘罪續受此苦。那個雙鐵輪在脇下的眾生,亦從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差他拿餅供僧時,盜取兩番(個)餅,藏於脇下,由於那次犯盜,死墮地獄受無量苦,餘罪續受此苦。」

讀者讀到此處,或許會懷疑,這三個沙彌,或僅盜「果七枚」,或僅「餅兩番」,或「石蜜少分」,為何「俱墮地獄」?盜物少而受苦劇,是什麼道理?須知道:此果餅石蜜,屬常住物,即十方僧寶所共有,若犯盜,應於十方僧寶前結罪。十方僧寶無量無數,故其罪極大。是故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隋文帝十六年,齊州靈岩寺,釋道相暴亡,靈魂至陰府,見勢至菩薩,引觀地獄。有一榜云:沙彌道弘,為眾僧作餛飩,先盜食一缽,當墮鐵丸地獄,返陽後,以告道弘,這時道弘患口瘡已數年,聞道相言,乃為眾僧設供贖罪。道相於七日中,十三度死,見菩薩指示罪報相者,三十餘人,以告諸人,即各賠償,獄榜隨滅。詳如僧鏡錄。仰望讀者,知所警戒。

解釋:  餘罪續受此苦 → 從地獄出來之後,剩下的罪業還得要在餓鬼道中繼續受苦

結罪 → 構成犯戒罪 (符合戒律上的犯罪要件)

隋文帝十六年 →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隋文帝)開國第十六年,也就是西元596

釋道相暴亡 → 比丘僧「釋道相」突然無緣無故的死亡

引觀地獄 → 引導帶領他去參觀地獄的景象

道相於七日中,十三度死 → 釋道相比丘在七天的時間內,十三次死亡前往地獄參觀

獄榜隨滅 → 地獄中公告偷盜僧物的榜單,在各人賠償常住之後就消失不見了


故經云:寧就斷手,不取非財。

佛制盜戒,以盜心取五錢以上,便犯根本戒,失戒體,不通懺悔,死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何況盜常住物,罪更重。如前面三個公案,一盜果七枚,一僅盜餅兩番,一僅盜石蜜少分,俱墮地獄。地獄罪畢,餘罪還要受鐵丸、火輪、利斧砍舌等苦。因此之「故」,沙彌戒「經云」:「寧」願持戒,「就」是被砍「斷手」,亦「不取」那些「非」義之「財」。這話很有道理。為了不願犯戒而被斷手,僅痛苦一時,而現生善名流布,受人敬仰,身死之後,以持戒功德力故,決定得生善處。若是破戒取非義之財,如佛所說:現生惡名流布,受人毀辱,死後墮地獄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猛火燒身,烊銅灌口,鑊湯爐炭,劍樹刀山,酸楚痛苦,不可稱計,百千萬劫,脫出無期。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作象馬牛羊等,經百千歲,以償他力。畜生罪畢,生餓鬼中,飢渴苦惱,不可具言。經百千載,受如是苦,罪畢為人,得二種報:一者貧窮,衣不蔽形,食不充口,二者自財常為王臣惡賊之所劫奪,不得安樂。詳如增一阿含經所說。而不取非財者,維摩經有云:如人大富得不盜報

解釋:  酸楚痛苦 → 辛酸悲楚、悽涼哀傷痛苦

以償他力 → 以力氣做苦工 償還過去生中 偷盜他人財錢 所欠下的債務

如人大富得不盜報 → 過去生中不取非分之財,今世當人能得到極大財富,而且不會被偷盜劫奪的福報


噫!可不戒歟?

出家本為除貪瞋痴,了脫生死。出家人犯盜,是不除貪心,增長生死,豈有此理?況且,偷盜為國法所禁,若犯偷盜,被警察抓去受處罰,再送到監獄受刑罰。僧尼犯盜,惡名流布,世間寺院雖多,無犯盜僧尼安身之所,亦無犯盜僧尼一飯之食。死後墮入地獄,受苦之慘,甚於人間千萬倍。至於做職事的,對常住物,一草一針,不可私取,洞山良价禪師有詩云:「常住須凴戒力扶,莫將妄用恣貪圖,掌他三寶門中物,惜似雙親兩眼珠。暗裏縱能機巧算,冥中自有鬼神誅。絲毫若也無私取,免得來生作馬驢。」如上所說:所以出家人,對不盜戒,應絕對清淨受持。

解釋:  無犯盜僧尼安身之所,亦無犯盜僧尼一飯之食 → 沒有提供犯偷盜而破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可以安身居住的地方,也沒有提供犯偷盜而破戒的出家比丘、比丘尼可以享用一餐的飯食

常住須憑戒力扶 → 要在佛教的寺院中安心常住,就必須要有持戒的功德力作為依靠才行

莫將妄用恣貪圖 → 千萬不能將常住物拿來隨意使用,以滿足自己的貪慾

掌他三寶門中物 → 負責掌管佛法僧三寶寺院中的物品

惜似雙親兩眼珠 → 要非常的小心愛惜,就像照顧父母親的眼睛一般

暗裏縱能機巧算 → 暗地裏縱然能夠用心機巧妙的算計佔得便宜

冥中自有鬼神誅 → 冥冥之中自然就會有負責因果報應的鬼神給予懲罰

絲毫若也無私取 → 所以奉勸大家,對於常住物不要有一絲一毫的私自取用

免得來生作馬驢 → 下輩子才不會作馬作驢來還債



   ┌ 1. 是有主物
  犯├ 2. 有主物想
  罪├ 3. 起盜心
  要├ 4. 用盜法
  件├ 5. 值五錢
     6. 舉離本處


   ┌ 1. 與己想
  開├ 2. 己有想
     3. 糞掃(垃圾)想
  緣├ 4. 暫用想
     5. 親厚想
     6. 誤取


   ┌ 1. 所取值五錢,犯重罪。失沙彌戒,不通懺悔。
  犯│  
  罪├ 2. 取不滿五錢,犯中罪。通懺悔,滅犯戒罪,
  處│    而性罪不滅須加利償還。
  斷│ 
     3. 若發心欲盜而未取者,犯下可悔罪。
            取而未離本處者,犯中可悔罪。


測驗題
1.什麼叫做盜?
2.寫出盜戒的犯罪要件。
3.盜幾錢犯不可悔罪?盜幾錢犯可悔罪?
4.說盜取的犯罪手段分幾種?
5.試分說犯盜和不盜的果報如何。



牟尼佛法流通網  弘律沙門  釋大寬法師  謹識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解釋)pdf電子書wiki


弘律沙門wiki    amita-buddha-wiki.jpg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第二 不盜戒,凡是有主物,不與而取,便叫做盜。No.014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翻譯解釋》wiki

第二 不盜戒,凡是有主物,不與而取,便叫做盜。No.014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翻譯解釋》wiki





《 第二 不盜戒,凡是有主物,不與而取,便叫做盜。 No.014 

第二 不盜戒

二曰:不盜。

凡是有主物,不與而取,便叫做盜。

解曰:金銀重物,以至一鍼一草,不得不與而取。

「金銀」是極貴「重」之「物」,「一針一草」是極微賤之物。雙舉前後輕重之相,用「以至」二字,以概括中間錢鈔、衣服、飲食、臥具...,一切財物,皆「不得不與而取」。若是物主不給而自動取來,便犯盜戒。如律云:若物屬他,他所守護,前人不與,舉離本處,即成盜罪

解釋:  雙舉前後輕重之相 → 前後同時列舉了最貴重的金銀和最輕微的針草之相

以概括中間錢鈔 → 大略的包括了從貴重到輕微這中間的財物,例如:錢幣、鈔票

若物屬他,他所守護,前人不與,舉離本處,即成盜罪 → 如果這物品屬於他人所有,或者是他人負責保管守護,物品的所有人沒有同意要給我們,我們卻將物品拿離開原來的地方,這樣子就犯了偷盜的罪


佛制盜戒,盜五錢以上犯重罪,失戒體,不通懺悔。四錢以下犯中罪,二錢一錢犯下罪,猶許懺悔。懺悔者懺除犯戒之罪,而性罪不滅,須加利償還;若不還者,後生轉重,絕對無法逃避債務的。

解釋:  而性罪不滅,須加利償還 → 而偷盜這個惡行本身形成的罪業並不會因為懺悔而消失,必須要加上利息來償還偷盜所得的錢財


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

此論所盜之物:「常住物」者,佛法僧三寶常住之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屬十方三世常住三寶所共有之物,即曰常住物。如寺院之房屋、田地等不動產,法器、炊具、交通工具等動產皆是也。限於當處,不得出外但得受用,不得分賣,故曰常住物。「信施物」即信徒供養眾僧之物品,尚未交給僧家接收者。「僧眾物」亦名現前僧物,凡是界內現前大眾僧皆有份,本寺界外之僧及不現前之僧無份。「官物」古時皇家物,文武百官物;今時各級政府之公物,以及軍用物品等。「民物」世俗人家之物。「一切物」泛指公共所有之公物,及屬鬼神、畜生所有之物。以上所說各物,皆不得不與而取,取即犯盜。

解釋:  限於當處,不得出外 → 限制只能在寺院範圍內使用,不能超出範圍之外

但得受用,不得分賣 → 寺院裡面的人對於「常住物」只有使用權,不能將寺院的財物分割、販賣

尚未交給僧家接收者 → 還沒有交給僧團的職事人接收處理者


偷盜戒以盜常住物及僧眾物之罪極重,應墮地獄。方等經華聚菩薩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說:「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佛法僧物,各有所屬,不得互用,用則計算價值論罪。如增註載:「唐朝汾州啟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長寧師夜晚見惠澄來,形色顦顇,對他說道:我為了互用三寶物,受苦難言。其他罪都比較輕,惟獨盜用常住物罪極重,請你救我。」長寧師就為他誦經懺罪。月餘復來說:蒙你給我誦經,已得息苦,現別住一處,但不知何時才得解脫。」做職事的僧尼,看過這個公案,應多多警惕。又大眾僧物四事供養等,亦不得互用。如僧中有衣財而無食糧,需挪用衣財以濟道糧時,必須白眾忍可,方得動用,事後仍舊補還,不名犯盜。

解釋:  形色顦顇(憔悴→ 身形與臉色看起來一副枯槁瘦病的樣子

月餘復來說 → 經過了一個多月後又來對我說

需挪用衣財以濟道糧時 → 必需調用大眾僧買衣服的錢,以幫助作為大眾僧買糧食的錢之時



牟尼佛法流通網  弘律沙門  釋大寬法師  謹識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白話解釋)pdf電子書wiki


弘律沙門wiki    amita-buddha-wiki.jpg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