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自利利他品。優婆塞戒經講錄(十1-1~1-6) 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 Powered by Discuz!

自利利他品。優婆塞戒經講錄(十1-1~1-6) 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自利利他品。優婆塞戒經講錄(十1-1~1-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自利利他品第十

此品於二十八品中,次在第十,即為利他而成自利,成自利適能利他。


己二 勉修菩薩功行
庚一 舉德勸修
辛一 舉自利利他勸
壬一 問答菩提及道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佛言:『善男子!(十1-1)若離菩提無菩提道,(十1-2)離菩提道則無菩提;(十1-3)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菩提與菩提道,兩名當有分別。菩提、在大乘則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三乘、菩提分為聲聞、緣覺、及諸佛三種。此經之盡智、無生智,可通三乘菩提。道、指能得菩提因分之法,如四諦之道諦,及三十七道品是。(十1-4)不過就此處文義觀菩提道,亦即所證所成之果,而菩提則為能證能成就之智。(十1-5)以大乘理智如如不二言,所證菩提道與能證菩提智,不一不異,所以謂菩提即菩提道也。若離能證之菩提智,即無菩提道果,離菩提道果,亦無菩提智。若通因果不相離言,(十1-6)道為因分,菩提為果。大乘道果即是菩提;聲聞、緣覺所證涅槃之果,與菩提智非為同一;大乘無住涅槃,方為無上菩提之智故。常言菩提,即指無上菩提而言。


(十1-1) 如果離開了真實心中的妙覺明性,就不會有三十七道品等能夠覺悟真實心的方法,
(十1-2) 而如果離開了三十七道品等能夠覺悟真實心的方法,也就無法開發真實心中的妙覺明性,
(十1-3) 大乘佛法能修持的因地心與所成就的果地覺都是相同的不生不滅的真實心,所以說,依著菩提之道修持成就的菩提佛果,與真實心中原本具有的佛性,其本質是相同的。
(十1-4) 只不過依照此處經文的含義來看「菩提道」這三個字的意思,
(十1-5) 依照大乘佛法來說,真如理體在煩惱中,謂之如來藏;真如智覺出離煩惱,謂之法身;而如來藏與法身本質都是真如,是相同不二的。
(十1-6) 菩提與菩提道是互為因果的,從佛性本覺理體的角度說,菩提是因,菩提道是果;但是從修行證悟究竟佛果的角度說,菩提道是因,菩提是果。
「道為因分」就是從修行證悟究竟佛果的角度說,菩提道是劃分於因, 


壬二 問答三乘同別

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勝』?『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為勝。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二乘之道比菩薩道,亦復如是。』

云何言勝者,謂何故言大乘為勝?聲聞、緣覺不廣大者,以不能遍一切覺故。世間經書者,即指佛經外之世間講道德說仁義等之經書。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訶責一切煩惱。優婆塞戒經講錄(九1-8~2-4)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訶責一切煩惱。優婆塞戒經講錄(九1-8~2-4)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訶責一切煩惱。優婆塞戒經講錄(九1-8~2-4)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辛二 汎明菩薩行

『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時,終不悕求六波羅蜜果,但以利益眾生為事。菩薩深知生死過患,所以樂處,為利眾生受安樂故。菩薩了知解脫安樂、生死過患、而能處之,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所行,不求恩報,受恩之處,常思反報。善男子!一切眾生常求自利,菩薩所行恆求利他,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具足煩惱,於怨親所平等利益,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若諸外道化眾生時,或以惡語、鞭打、罵辱、擯之令出,然後調伏。菩薩不爾,化眾生時,無麤惡語、瞋語、綺語、唯有軟語、真實之語,眾生聞已,(九1-8)如青蓮遇月,赤蓮遇日。善男子!菩薩施時,財物雖少,見多乞求,不生厭心,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教化盲、聾、瘖、啞,愚癡邊地惡眾生時,心無疲厭,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菩薩有四不可思議:一者、所愛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諸煩惱能忍惡事,三者、(九2-1)離壞之眾能令和合,四者、(九2-2)臨終見惡說法轉之;是名菩薩四不可思議。復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訶責一切煩惱,二者、處煩惱中而不捨之,三者、雖具煩惱及煩惱業而不放逸;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復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始欲施時心生歡樂,二者、施時為他不求果報,三者、施已心樂不生悔恨;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

青蓮遇月者,青蓮華遇月而開。赤蓮遇日者,赤蓮華遇日而開也。教化盲、聾等者,世人用愛,遇不美妙者則不愛之;菩薩用悲,愈不美妙者則愈憐憫之。臨終說法者,有將命終,自見其惡者,即說佛法以轉之。(九2-3)呵責煩惱及不捨煩惱者,(九2-4)自煩惱則呵責之,他煩惱則不捨之。煩惱業者,乃由煩惱所生之業;煩惱在心,而業通身、口、意三。不思議者,在理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謂之不思議;此處不可思議,指平常難能者而言。


(九1-8) 心開意解猶如青蓮花遇見月亮而開放,猶如紅蓮花遇見太陽而開放。
(九2-1) 即將分離壞散的眾人團體能夠令其和諧合好,
(九2-2) 若人生命即將終結死亡之時,見到種種即將墮入三惡道的恐怖景象,菩薩能夠為他開示說法轉化其業障;
(九2-3) 上述經文提到菩薩有三事不可思議,其中的「訶責一切煩惱」以及「處煩惱中而不捨之」,
(九2-4) 「訶責一切煩惱」的意思是說:自己本身具有的貪瞋癡煩惱就大力斥責而降伏之,



辛三 行時自觀心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行時,自觀其心,我是名菩薩耶?義菩薩乎?眾生若能作如是事,當知是人即義菩薩也。』

菩薩能常自觀其心,省察自己是否真能為實義菩薩而不為假名菩薩,即是實義菩薩矣。


辛四 較顯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作如是事,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如是事,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聽此經者,皆能如說修行,才不辜負佛於每品之勉勵語。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為四事捨身。優婆塞戒經講錄(九1-1~1-7) 菩薩戒本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Google Yahoo Facebook

為四事捨身。優婆塞戒經講錄(九1-1~1-7) 菩薩戒本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Google Yahoo Facebook



為四事捨身。優婆塞戒經講錄(九1-1~1-7) 菩薩戒本白話解釋wiki 


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 


戊二 勉為實義菩薩
己一 正明實義菩薩
庚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義菩薩者,云何自知是義菩薩』?

佛了了知何者為假名菩薩,何者為實義菩薩。然菩薩以何法能自知為假為實,為行菩薩道者所要知之事,故有斯問。


庚二 如來答
辛一 列舉本生行

本生、為佛舉自己修行之事。十二部中有說佛之本生部,而本事則為說弟子修行之事。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苦行時,先自誠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薩道時,先從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無退轉。無量世中以灰塗身,唯食胡麻、小豆、粳米、粟米、禾等,日各一粒;(九1-1)荊棘惡刺、椓木、地石以為臥具;牛屎、牛尿以為病藥。盛夏之月,五熱炙身;孟冬之節,凍冰襯體。或受草食、根食、莖食、葉食、果食、土食、風食,作如是等諸苦行時,自身他身俱無利益。雖爾、猶故心無退轉,出勝一切外道苦行。善男子!(九1-2)我於往昔為四事故,捨棄身命: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為令眾生受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父母生養恩故。菩薩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義菩薩。善男子!我於往昔為正法故,(九1-3)剜身為燈三千六百。我於爾時具足煩惱,身實覺痛,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爾時、即得具足三事:一者、畢竟無有退轉,二者、得為實義菩薩,三者、名為不可思議,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又我往昔為正法故,於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瘡苦。爾時具足一切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又我往昔為一鴿故,棄捨是身。爾時具足一切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善男子!捨離煩惱,終不得受惡有之身。是故菩薩雖現惡業,實非身、口、意惡所作,是誓願力。以是願力受惡獸身,為欲調伏彼畜生故。菩薩現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語、法語、實語、不麤惡語、不無義語,心常憐愍,修集慈悲,無有放逸,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我於往昔受熊身時,雖具煩惱,(九1-4)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我於爾時,憐愍眾生,擁護正法,修行法行。(九1-5)受瞿陀身,劫賓耆羅身,兔身,蛇身,龍身,象身,金翅鳥身,鴿身,鹿身,獮猴、羖羊、雞雉、孔雀、鸚鵡、蝦蟆,我受如是鳥獸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憐愍眾生,擁護正法,修行法行。善男子!(九1-6)於饑饉世,我立大願,以願力故受大魚身,為諸眾生離於飢渴;食我身者,修道、念道、無惡罪過。疾疫世時,復立大願,以願力故身為藥樹,諸有病者,見、聞、觸我,及食皮膚、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轉,是名義菩薩。』

誠心者,菩薩修苦行為度外道,須先誠心警策云:此苦行為度外道而修。往昔行菩薩道時者,即佛自己本生之事。蓋外道苦行,亦能起世人尊敬,於此外道盛行時,修菩薩行,若要起世人信仰,則須行勝過外道。唯食胡麻等,即食一麻、一麥之行。椓者、為已死之木。乃至土食、風食,外道俱有此行。雖於自他身無利益,而為降伏外道,啟世人信仰,即應一一修之。菩薩能為法、為眾生而捨命者,即為實義菩薩。千瘡苦者,(九1-7)所謂百孔千瘡,極言其苦。以惡友諸煩惱業為道伴者,即能於濁惡世中度生,雖羅剎、餓鬼,亦皆能度之矣。大凡菩薩證道愈高,則其行愈下。證道不高者,只能於人天中度生,不能三入惡道。能於三惡趣度生者,即觀音、地藏諸大菩薩是。受熊身者,其他經上說佛往昔受熊身,能扶養人之小孩成長,雖在煩惱,不被其轉,故云於我無自在力。瞿陀身、即牛身。劫賓耆羅身、即鳥身。羖羊、即雌羊。謂自在能轉煩惱而不為煩惱所轉。


(九1-1) 荊棘這類有很多恐怖尖刺的樹木、或是已經死去外殼堅硬的樹木、
(九1-2) 我釋迦牟尼佛於從前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為了以下四件事的緣故,捨棄身命(燒身供養佛及舍利,或布施身肉給予眾生): 
(九1-3) (剜:用刀挖取)剜身出肉,深如大錢,以酥油灌中,作三千六百燈炷, 
(九1-4) 煩惱對於我來說並沒有能夠自由主宰的影響力。
(九1-5) 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投生於畜生道中受瞿陀身(牛身),劫賓耆羅身(鳥身), 
(九1-6) 在於人民遭逢水災或旱災,因而沒有農作物收成的年歲,
(九1-7) 所說的「百孔千瘡」形容身上有一百個破洞一千個傷口,是表示極度痛苦的意思。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實義菩薩。優婆塞戒經講錄(八2-3~3-3) 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實義菩薩。優婆塞戒經講錄(八2-3~3-3) 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實義菩薩。優婆塞戒經講錄(八2-3~3-3)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庚二 實義菩薩

『實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樂聽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固。憐愍一切,口言柔軟,先語、實語,無有惡語及兩舌語。(八2-3)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無有禁固。(八2-4)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大眾所不生恐怖,常教眾生菩提易得,能令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八2-5)輕賤煩惱,令彼煩惱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槃果持戒、精進。(八2-6)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憐愍。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死所有過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信心堅固,修集慈悲,(八2-7)亦不悕求慈悲果報,於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知無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諦故,隨眾生語。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心終不忘,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若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富者。樂讚人善,為開涅槃。所有技藝,欲令人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恆為他人,是名實義菩薩。』


(八2-3) 對於自己本身所具足的圓滿佛性具有信心而不生起輕視自己的想法,
(八2-4) 時常樂於修鍊磨利能斬斷煩惱的智慧刀,
(八2-5) 輕視厭惡貪瞋癡等煩惱,令那些煩惱不能夠自由主宰影響自己的身心。
(八2-6) 願意為了一切眾生受人差遣使喚而奔走。
(八2-7) 也不會想念貪求慈悲利益眾生會得到善果酬報,



此策勸為實義菩薩。修行進退,本無一定。如假名菩薩習修菩薩行,又可轉為實義菩薩。忽進忽退,或忽退忽進,為凡夫常有之事;若自己省察尚在假名菩薩相中時,一生慚愧而轉進修。仍可為實義菩薩。深義者,即佛法之深義。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思義,(八2-8)在法華為五法師行,詳之為十法行,即對於經典十種行法: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諦聽,五、披讀,六、受持,七、開演,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為法因緣不惜妻子、財物者,即可為出家菩薩。智慧刀者,能斷煩惱緣之義,所謂聞慧、思慧、修慧。善知方便調伏眾生者,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善知善調,可令止惡行善。自在者,(八3-1)每一法能轉動他法,謂之自在。煩惱能轉動善法,則煩惱力得自在矣;要令彼煩惱不得自在,須勤賤視煩惱。信心者,即信三寶之心。不惜身命者,知身命無常而不惜之。四攝法義、見前。認世事為真實者,謂之世諦。財多可平等施,(八3-2)若財少則先貧窮。令人學藝,所謂菩薩當於五明處求,(八3-3)五明謂:內明、聲明、因明、醫藥明、工巧明。技藝、即後四明之學。若此者。則為實義菩薩,是即勸勉從假修真。


(八2-8) 在「妙法蓮華經」中,「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為五種弘通經法的法師的行持方法,
(八3-1) 每一個事物如果能夠自由主宰影響轉變其他的事物,就稱之為「自在」。
(八3-2) 如果發心菩薩本身的財產很少不能平等布施(不分貧富貴賤),那就只好先施予貧窮困苦的眾生。 
(八3-3) 「五明」是古印度五種學科知識、技能的總稱。「內明」是關於宗教哲學與佛法修持的知識;「聲明」是研究語音、語法、修辭的學問;「因明」即是邏輯學;「醫方明」是指醫藥類的學識;「工巧明」是工藝、數學、天文、音樂、美術等技藝的學術。


庚三 彰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每品末後皆置此勉勵之語,佛之慈悲,深切極矣!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 講錄(八1-1~2-2) 菩薩戒 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 講錄(八1-1~2-2) 菩薩戒 白話解釋 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假名菩薩。優婆塞戒經講錄(八1-1~2-2)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名義菩薩品第八

假名及實義之二種菩薩,在此品中,分別以出其相,故名。


丁二 積集福智
戊一 分別名義菩薩
己一 善生問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云何名為假名菩薩?』

此品分別假名、實義兩種菩薩。(八1-1)善生所問僅及假名菩薩,(八1-2)就以下答文觀之,(八1-3)應兩種菩薩俱在問中。


(八1-1) 這段經文,善生請問佛陀:「云何名為假名菩薩?」只有問到:「什麼是假名菩薩呢?」
(八1-2) 但是依照以下佛陀回答善生的經文看來,
(八1-3) 應該是「假名菩薩」和「實義菩薩」這兩種菩薩都包括在善生的問題之中。


己二 如來答
庚一 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轉化眾生。為自身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八1-4)於三寶所生疑網心。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麤獷,悔恨放逸。(八1-5)於己身所生自輕想,我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惱中生恐怖想,(八1-6)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貪、嫉妒、瞋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八1-7)樂處無明。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八1-8)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 善男子!復有眾生發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2-1)聞無量劫苦行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心不真實,無有慚愧,不生憐愍。樂奉外道,殺羊祀天。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種惡,倚色、命、財生大憍慢,所作顛倒,不能利益。為生死樂而行布施,為生天樂受持禁戒,(八2-2)雖修禪定為命增長,是名假名菩薩。 

已發菩提心之菩薩,不於佛法中自學化他,而以學外道化他,乃至常樂受持他人惡語,故為假名。麤獷者、即粗惡獷野。悔恨者、即發菩提心後又生悔心。自輕者、即不信自己能得無上菩提。不勤修壞結方便,即不修布施以度慳貪,不修忍辱以度嫉妒、瞋心等。六度、即六波羅蜜;是雖發菩提心,而不修菩薩行,即假名菩薩,此是一類。復有一類假名菩薩,先發菩提心,原非真實誠懇,故後見難生畏而悔。慚愧、在修行中為最重要。慚者、即崇善,見己不如諸佛、菩薩善行而崇仰之;愧者、即拒惡,見諸眾生惡行而輕拒之。慚愧、在中國,通謂之羞恥。殺羊祀天,即如現在亦有受佛法僧皈戒後,仍祀禮神鬼者。復有雖修布施、持戒、禪定,乃為生天、長命而起者,均為假名菩薩。


(八1-4) 於佛法僧三寶處生起疑網之心(疑惑之情交織如網,遮蔽慧眼、覆障難脫,故稱疑網)。 
(八1-5) 對於自己本身所具足的圓滿佛性沒有信心而生起輕視自己的想法,
(八1-6) 又不努力修持能破壞結縛煩惱的各種方法。
(八1-7) 喜歡安住於貪瞋癡、妄想執著無明之中。
(八1-8) 時常喜歡領受憶持別人所說的邪惡不合理的言語,
(八2-1) 聽聞想成就佛道必須要經過無量劫的苦行修習佛法然後才能得道,
(八2-2) 雖然修持禪定卻是為了要讓壽命增加延長,以上所說的這幾種發菩提心眾生,僅有菩薩之名稱而未具備菩薩真實的功德,是故名為「假名菩薩」。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無上法財長者。優婆塞戒經講錄(七2-6~3-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 Yahoo Facebook

無上法財長者。優婆塞戒經講錄(七2-6~3-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無上法財長者。優婆塞戒經講錄(七2-6~3-6)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辛三 顯示願果
壬一 總顯立願利益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立願,當知是人即是無上法財長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

菩薩為利他故而求得法王,於發願時尚未得到法王之位。但若能立如上願言,即是無上法財長者。

壬二 別明法財長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復有三事:一者、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七2-6)具足微妙無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時 不生憍慢。復有三事:一者、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二者、見他得利不生妒心,三者、所作善業不為生死。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受苦如己無異,二者、所修善事悉為眾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復有三事:一者、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二者、(七2-7)樂處生死為利眾生,三者、(七2-8)觀無生法忍多諸功德。復有三事:一者、捨身、二者、捨命,三者、捨財;捨是三事悉為眾生。復有三事:一者、多聞無厭,二者、能忍諸惡,三者、教他修忍。復有三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七2-9)善覆他罪,三者、樂修慈心。復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軟不麤。復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財施,三者、以此二施勸眾生行。復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眾生,二者、常修轉進增上之行,三者、(七2-10)於諸眾生不生輕想。復有三事:一者、雖具煩惱而能堪忍,二者、(七3-1)知煩惱過樂而不厭,三者、(七3-2)自具煩惱能壞他結。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自得安樂不樂獨受,三者、(七3-3)於下乘中不生足想。復有三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七3-4)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者、終不生念我勝一切。』

此十四種三事,如文可解。


(七2-6) (菩薩以智慧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菩薩摩訶薩具足微妙不可思議、覺悟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七2-7) 身心適悅歡樂、喜好處於生死輪迴中,只為了能夠利益有情眾生,
(七2-8) 觀察思惟「無生法忍」(真智安住於遠離生滅之實相理體)具有許多功德利益。 
(七2-9) 有善良的心能覆藏遮蓋他人的罪過惡行,
(七2-10) 對於一切有情眾生都不會生起輕視的想法。
(七3-1) 知道貪瞋癡等煩惱的過患卻樂於與眾生為友而不厭惡,
(七3-2) (三界諸法依煩惱惑業因緣而生,因此菩薩發願於三界度眾生,須留惑潤生;乃至菩薩得無生法忍,斷盡煩惱,尚須留習氣以度眾生。) 
菩薩自己還具有煩惱卻能夠破壞他人的結縛煩惱。 
(七3-3) 於小乘法之中不會生起能自求解脫即滿足的想法。
(七3-4) 見到有貧苦眾生來求索財物或者求聞正法,菩薩終究不會吝惜說沒有,




壬三 結示法王自在

『善男子!菩薩若能觀因觀果,能觀因果,能觀果因,如是菩薩能斷因果,能得因果。菩薩若能斷得因果,是名法果,諸法之王,法之自在。』

此明能觀所觀以善因得善果,離惡因解脫惡果。從因觀果,謂觀因果;從果觀因,即觀果因;如觀苦、集、滅、道,即從果觀因。(七3-5)能斷因果、乃能得因果,(七3-6)斷因果、即斷德,得因果、即恩德智德。王者、自在義,能支配一切而不為一切所支配。法華經言:『我為法王,於法自在』。凡夫之心,亦可造一切法,謂之心王;但未做到一切自在,故不名法王也。



(七3-5) 能夠斷除世間迷惑痛苦的因果、才能得到出世間覺悟喜樂的因果,
(七3-6) 斷因果、即是佛陀三德中的斷德(斷一切煩惱之功德),得因果、即是佛陀三德中的恩德(大悲慈濟一切眾生之德)與智德(如實照了諸法無礙之德)。 



庚三  結在家勝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此言要常行精進不放逸,以勉勵發心而時加警策。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菩薩願為眾生。優婆塞戒經講錄(七1-8~2-5)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菩薩願為眾生。優婆塞戒經講錄(七1-8~2-5)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佛學資料。佛法入門。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



菩薩願為眾生。優婆塞戒經講錄(七1-8~2-5)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 


庚二 廣說發願
辛一 發願所因

『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將來得果,一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聲聞、覺緣、善知識等,供養恭敬,諮問深法,受持不失。』

摩訶、即大義,大、即勝義。從真正開發菩提心,即初住或初地以上菩薩。發心、(七1-8)即發菩提總心。願、即如普賢十大願王,藥師十二願行,彌陀四十八願,各有不同;四宏誓願,則為共願。(七2-1)不外願眾生皆能享受其所修之功德。親近、亦是普賢十願之一,此兩願、仍是願之總相。


(七1-8) 即是發起「求證無上菩提之總心」,此菩提心乃是一切正願之始故稱「總心」。
(七2-1) (不外指不超出某種範圍之外,) 前面提到佛菩薩所發的願,不外乎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分享接受到他所修持的功德。 



辛二 正陳願言

『作是願言:『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不於菩提生退轉心!眾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復願令我身有自在力,(七2-2)為他(他為)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使我!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離身、口、意一切惡業,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眾生時,莫求恩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所不能勝;既得勝已,復以轉教!善治眾生身、心重病,見離壞者能令和合,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見飢施身,令得飽滿,(七2-3)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噉我時,如食草木!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宿德,於怨親中其心等一!(七2-4)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因緣!(七2-5)無三寶處,樂在寂靜,修集慈悲!一切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菩薩雖知除菩提已不求餘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

不退轉者、不論遇何苦惱──打罵毀辱──而不生惡念,即大慈悲心。修行度生,須色力具足:女身力弱;無根者,即無丈夫相;二根者,即男女根不決定;奴婢者,無自在力。菩薩雖恆順眾生,而須有轉眾生之力及教化眾生之力,不為他人所支配。惡國者,即有惡王惡法之國。邊裔者,不拘地域方所,但指無文化及氣候不良之地而言。生豪姓、則人多欽仰。色力殊特者,即勇健。好念、即常起善念。十二部經、前已詳述。心病者,即煩惱病。六念、十二因緣、前均已解。三寶:即佛法僧。此上為正願言。



(七2-2) (又希望令我身具有自在無礙能自由主宰的功德力,)
可以主動願意供他人差遣使喚,(或是他人主動願意供我差遣使喚,)

(七2-3) 希望那些食我身肉的眾生不會生起貪婪兇惡之心;
(七2-4) 常常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六隨念
(七2-5) 菩薩發心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如實修行,普遍示現令眾生信解。


牟尼佛法流通網  釋大寬法師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