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請簡單說明什麼是: 「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思無邪 {什麼是佛法 第3章} 讀書心得~


轉貼自:


http://www.muni-buddha.com.tw/p2-Detail.asp?Pid=704


 


.您認為要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呢?
在開發自己的潛能上,佛法不教人在「所知的境」上努力,如科學家對於研究現象界的努力,或佛學家們對於考據經典的努力;佛法卻教人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能知的心」,擴大和發展到最高峰,大智、大悲和大能,都會自然而然的顯現。  




 


.何謂「習氣」? 「習氣」是如何形成的呢?  
習氣就是平日之積習,自然而不覺也,當初開始養成習氣時,亦由勉強而自然,由生而熟,由熟至不知不覺,最後習慣成自然。例如吃宵夜,有人有吃宵夜的習慣,但有人没有,固定吃宵夜的人,如果一天沒吃會很難過,因為已經養成習慣了,晚上不吃宵夜會睡不著。又有人習慣睡前看些書或聽音樂等。。都是;人之習氣又有現習夙習二種。現習就是現世所染受的習氣,如當官有官氣,商人有市氣,富人有貴氣,窮人有寒酸氣,女子有香氣,軍人有威武氣,鄉下人有土氣,老年人有老氣,沒落的歌手有過氣。。。等皆現生所染者也。然有官氣而貪者,有市氣而狂放者,有貴氣而多疑忌或有寒酸氣而孤寂者,則夙世帶來之習染也,除習之法,只在自覺。覺知惡習固是習,善習亦是習,能去善習,是名真去習者~




 


.請簡單說明什麼是: 「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對八識,有一首唯識偈來形容:  
「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  
 
八個兄弟共一胎:第八識(藏識)含藏前七轉識的種子,遇緣出生前七轉識。 
 
一個伶俐一個呆:一個伶俐指第七末那識,不斷攀緣萬法;一個呆指第八識,它不管業種好壞,全部都收納、保存起來。  
 
五個門前做買賣:指前五識,在五根門頭,面對五塵(色聲香味觸)忙碌的做買賣(四處攀緣)。 
 
一個在家把帳開:指第六識,把經由前五識買賣(四處攀緣)收集的資料,加以盤點、分析、思惟、計劃。(但最後還是由第七末那識做決定)。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何謂「習氣」? 「習氣」是如何形成的呢?



倒茶弟子{什麼是佛法 第3章}心得分享~


轉貼自:


http://www.muni-buddha.com.tw/p2-Detail.asp?Pid=704


 


.您認為要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呢?


從小媽媽就幫我報名一大堆才藝班、作文班、書法班、繪圖班、速讀班、補習班....就是為了開發我的潛能,後來才發現我天資駑頓好像沒什麼潛能,唯一的潛能大概就是比較老實吧。直至來到牟尼認識師父參加讀書會之後,才知道我的思想方式有六種特性:累積性、有限性、矛盾性、顛倒性、虛弱性、執實性等。以我現有的思想方式,是絕不可能開發出什麼天大的潛能的。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拿他自已的修行過程作榜樣,明白的指示我們:如果我們能將現有的心識形態,思維方法轉變一下,在「能知的心」上下功夫,把六個毛病都治好,本來具有的佛性,就能自然顯露。基於這個道理,我現在就報名由師父所領導的「西方極樂大學先修班」,學習如何把潛能發展到最高峰~~阿母ㄚ....你的乖子現在沒在咧”哈日”嘛沒擱”哈韓”....是在咧”哈佛”啦~~足敖ㄟ~~等我返去展出”如來神掌”第一式”佛光初現”乎你看ㄛ~~


 


.何謂「習氣」? 「習氣」是如何形成的呢? 
「習」是壞習慣,「氣」是氣死人,「習氣」的意思就是「壞習慣真是氣死人」。譬如一回家就臭襪子亂丟真是壞習慣氣死人,講話講沒三兩句就”劈哩啪啦”的大聲公大聲婆也是壞習慣氣死人。喝過洋墨水的有洋習氣,善跳台客舞的有台客習氣。像弟子愛開玩笑也是習氣使然....因為天生就愛笑不愛哭,所以如果以後弟子不小心成為佛菩薩時,希望後人能將弟子的佛像刻成笑咪咪的樣子像^0^~~習氣是多生以來的習慣,這些習慣造成了我們現在一些自然的行為跟語言模式,所以習慣歷劫累積久了就形成「習氣」了。  
歷劫積累的習氣就像火車頭,引領我們朝著既定的軌道前進,更限制我們的方向。難道我們只能如火車般,日復一日地行進在固定的軌道嗎?循著既定的生活軌跡,在既定的時間、空間裡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從未試著改變自己,試著探索新的可能性,因此陷入了命運的泥淖中而不自知,讓人生的歷程一再重覆,甚至投入無底的深淵、反覆的輪迴。  
我們平日的行為、語言都是由意識來主導,所以習氣也是從「意識」而來的;因此想要去除習氣,就要將意識捨掉,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感官意識作用全部丟掉。當我們的習氣越來越少,就表示漸漸放下自己的想法,不再那麼執著,「我」越縮越小,心量自然就擴大,身心才能得到自在。如果一個人能夠常常地看住念頭、看住煩惱,看住壞習慣,慢慢把它改過來,這才是抓到了修行的關鍵核心。  




三.請簡單說明什麼是: 「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唯識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闡揚「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妙理。唯識宗建立八識,以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覺器官接收資訊,認識宇宙萬有。以第六意識為心理活動中心,了解分別。以第七末那識為自我中心,執著自我。以第八阿賴耶識諸藏萬法種子,為宇宙萬法的本源。因為共有八識,所以我們如果能每一世修行一識,這樣子我們只要投娘胎八次就可以成佛了。不過弟子聽家族中某長輩轉述神明的話說:因為現在的人孩子生的少,所以在陰界正等著投胎做人的目前大排長龍大塞車中。所以我們的成佛生涯規劃可能要延長為八劫了,即每一劫修行一識,這樣子我們也只需要八劫就可以成佛了。比起佛陀成佛還要「三大阿僧祇劫」來說,資質算不錯的了。這樣子相信師父他老人家應該也會感到很欣慰吧~~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您認為要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呢?



{什麼是佛法 第3章} 讀書心得分享

轉貼自:


http://www.muni-buddha.com.tw/p2-Detail.asp?Pid=704



 

.您認為要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呢?


 


所謂「激發自己的潛能即是明師現前。」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由此可見,我們的潛能是無量無邊的廣大,不過,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像惠能大師這樣的上根利智畢竟是少數,因此,「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這種頓悟法門並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反而神秀國師的偈誦:「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說不定更適合大眾的根基! 這種漸修的法門,也就是要從「戒定慧」下手,從「六度波羅蜜」下手, 從「三十七道品」下手...。這包括了許許多多的法門,不過,在這許許多多的法門之中,我要特別推崇--「忍辱波羅蜜」。這個「忍辱波羅蜜」只要修得好,那就不得了! 所謂的「忍辱少罪多福」能夠忍辱就沒有敵人,而且能感動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這一點,在金剛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如果不知道金剛經的空性如何去修,很簡單,修忍辱就是在修空性了!當人家拿刀子割你的肉,您不但不恨對方,而且還發願要第一個度化對方,這個忍辱的心境,就達到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了。所以,中國傳統禪宗或律宗的師父,有的要激發徒弟的潛能,那都是用籐條或棍棒的!為什麼呢? 為的就是要「降伏我慢,磨鍊忍辱」呀!


 


 


釋大寬 合十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請問有那些懺悔文適用於冤親債主?是念經前念?還是念經後念?



請問有那些懺悔文適用於冤親債主?是念經前念?還是念經後念?


 


請問有那些懺悔文適用於冤親債主?


懺悔文是念經前念?還是念經後念?


有沒有差別?


請專家指導一下,謝謝!


 


 


 


 


1. 《懺悔文》:


弟子 ○○○ 至誠祈求


南無 千手千眼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廣大靈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以及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慈悲證明


弟子 ○○○ 於過去生中 不明因果殘害欺惱 十方六道 一切有情冤親等眾今日至心在佛前 向十方六道 一切有情冤親等眾 求哀懺悔。弟子○○○ 至誠祈求千手千眼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廣大靈感 觀世音菩薩摩訶薩以及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慈悲加被令弟子○○○ 與累世冤親債主 能夠解冤釋結 轉惡緣為善緣。


 


 


 


2. 是念經前念?還是念經後念?


懺悔文一般是誦經或持咒前都可以唸,如果您是誦地藏經可以將觀世音菩薩改成地藏王菩薩!


 


 


3. 有沒有差別?


没有,都可以,不過一定要發自內心虔誠的懺悔。一般誦經前可以先至誠懺悔,這樣子也可以幫助我們身口意清淨!然後依自己的意願作祈願,誦經之後再以誦經的功德作回向。


 


 


 


例如 : 藥師如來祈願修持儀軌


 


一、禮敬諸佛


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各一拜)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拜)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三拜)


 


南無藥師海會諸大聖眾(一拜)


 


 


 


二、稱讚如來


 


(禮敬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稱讚偈云:)


 


歸命滿月界  淨妙琉璃尊  法藥救人天  因中十二願


 


慈悲弘誓廣  願度諸含生  我今申讚揚  志心頭面禮


 


 


 


三、廣修供養


 


(稱讚既畢,於佛前長跪合掌,稱供養偈云:)


 


願此香花雲  徧滿十方界


 


一一諸佛土  無量香莊嚴


 


具足菩薩道  成就如來香


 


至誠供養大慈大悲藥師琉璃光如來及藥師海會諸大聖眾


 


  啊摩嘎  補迦  嘛尼  叭德嘛  乏及哩  打他嘎打 


 


維羅割得  三蠻打  鉢喇灑喇  吽  (三遍)


 


  嘎嘎拿  三叭乏  乏及拉  吽  (三遍)


 


  啊  吽  (三遍)


 


 


 


四、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三遍三拜)


 


  灑爾乏  爸叭  達哈拿  乏及喇牙  司乏哈 (三遍)


 


 


 


五、誦經


 


誦經之時,跪、立、靜坐均可。


 


 


 


六、持名


 


藥師如來琉璃光  燄網莊嚴無等倫


 


無邊行願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


 


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  大慈大悲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一0八遍)


 


南無日光徧照菩薩 (三遍)


 


南無月光徧照菩薩 (三遍)


 


南無十二藥叉大將 (三遍)


 


 


 


七、持咒(藥師灌頂真言四十九遍或一0八遍)


 


 


 


八、回向發願


 


祈求大慈大悲藥師琉璃光如來、及藥師海會諸大聖眾、不違本誓憐憫有情慈悲加被,令……


 


嗡 司嘛喇司嘛喇 維嘛拿 灑喇 嘛哈 佳割喇乏吽 (三遍)


 


 


 


九、唸三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請問:禪宗始於達摩嗎? 禪宗是什麼? 學禪宗要先學打坐嗎?



請問:禪宗始於達摩嗎? 禪宗是什麼? 學禪宗要先學打坐嗎?


 


請問:


禪宗始於達摩嗎?


禪宗是什麼?


要怎麼學?


是先學打坐嗎?


 


 


1.禪宗始於達摩嗎?


不是,根據六祖壇經中可得知: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


 


 


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侯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此土是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2.什麼是禪宗?


禪是禪那的簡稱,禪也叫禪那,譯為靜慮,心體寂靜,審慮萬法緣起性空,故叫靜慮。它是修定的一種重要方法,因此也叫禪定、思維修,含有定慧等持、止觀雙運的意思。


 


 


 


禪的種類有:


一、世間禪


  1、外道禪──帶異計而修六行觀,名外道禪。


  2、凡夫禪──正信因果而修六行觀,名凡夫禪。


 


  註:六行觀即欣厭觀──下厭苦、粗、障,上欣淨、妙、離。


 


 


 


二、如來禪


  1、小乘禪──


    (1)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名小乘禪。


    (2)修五停心觀、四念處、八背捨、十一切處等是。


 


  2、大乘禪──


    悟我法兩空,所顯真理而修者,名大乘禪。


 


  3、出世間禪──


    若修次第三觀,先從假入空觀,次從空入假觀,後乃雙離空假,入中道第一義觀,是名出世間禪。


 


  4、出世間上上禪──


    若於一法圓觀空、假、中三諦,即空、即假、即中,三即三遍,三一三異,輾轉修習,歸於中道了義。是名出世間上上禪。


 


 


三、祖師禪


  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原無煩惱,無漏自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習者,是名祖師禪,亦名最上乘禪,又名如來清淨禪。


 


中國禪宗所傳習的,不是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宗的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的菩提達摩傳來中國的。「 達摩東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工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醮乾洞庭湖。」「禪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是,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證開悟的準則,五祖弘忍大師傳授六祖慧能大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因此經而大徹大悟! 所以說,禪宗雖是「不立文字」卻也是「不離文字」,《楞伽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可說是此宗的經典依據,六祖慧能大師之後更有《六祖慧能大師法寶壇經》以為禪宗傳世的寶典。另外,永明延壽智覺禪師所集的《宗鏡錄》也是相當有名的禪宗典籍,可以作為研習禪法的參考典籍。


 


在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中,有南嶽懷讓禪師(667-744)和青原行思禪師(671-740)兩大支系,由這兩支系又分為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名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消失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宗的子弟。


 


 


 


3. 要怎麼學?是先學打坐嗎?


不是,學禪宗並不是先學打坐。禪宗修行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行禪宗最重要的是要對心性有體悟!本來一切眾生本性皆有如來清淨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自然現前,不假外求。所以,禪宗修行的重點在去除妄想、執著!


 


佛教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一些調身養氣、息心靜坐的方法,但這不是參禪靜坐的目的。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的修觀)為的是制心一處,去除妄想、執著,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至於靜坐,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祛病延壽,也不過是修習禪觀實踐中的副產品,佛教並不專門提倡這些並以之為目的。但初學靜坐的人必須懂得這些調身調氣的基本方法,使身心保持健康狀態,避免禪病的發生,才能保證修習禪觀的順利進行。


 


參禪的佛子要注意不能「走火入魔」,所謂「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時錯路!」 早好是跟著一位有實修經驗的善知識學習,要不然就要多誦楞嚴經,楞嚴咒,才能保障參禪的佛子不會著魔!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請問什麼是直心? 要如何在生活上行此直心呢?



請問什麼是直心? 要如何在生活上行此直心呢?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請教諸位大德什麼是直心?

有時在生活或工作上如果說話太直難免會得罪人,怎麼辦呢?要如何行使直心呢?


請儘量用白話舉些您們曾運用過的例子來給末學參考


 


 


 


 


直心簡單的說就是「真心」!


 


就是不能「虛情假意」!


 


以「真心真意」來修持佛法,行八正道、觀四諦、行六度萬行、觀緣起性空,這樣子才能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的向成佛之道邁進。


 


在生活或工作上也是一樣要用「真心真意」來待人處事,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心口不一去欺騙他人,也不能運用一些權謀詐術,來詐取別人的金錢甚至是感情...等。只要我們是用真誠的心,以菩薩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來待人處事,一定會有很好的善緣的,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所以,這也是行菩薩道的佛弟子們必修的功課!


 


如果因為說話太直而得罪人,其實不能算是直心,雖然沒有虛情假意,可是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等於是沒有作好菩薩的四攝法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同事」的意思是說如果因緣環境允許的話,要儘量幫助對方去完成他份內的事情,只要他作的不是壞事,而我們也有這個能力去幫忙,那麼我們就要不吝惜的去幫助他。另外,這個「同事」也可以說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說出不適當或太主觀的話語,也是違反了「同事」的原則,這樣子沒辦法和對方站在同一陣線,很容易就會形成對立,嚴重的話甚至會因此樹立敵人,這點千萬要小心謹慎呀!


 


 


參考資料:維摩詰經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聖嚴法師 講述



發表主題:轉貼-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 聖嚴法師 講述) 


  主題發表人:妙淨(yeu7746) 


 


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聖嚴法師 講述


 


觀音法門很多,大致分為顯密二門。密法多用觀想,必須身口意三業齊修,修學者必須師師傳承,師弟親授,修行時必須供養、作觀等儀軌壇場,而且不是短時間能夠成辦。顯法則不拘形式、不限時地、不擇師資,只要持之以恆,必有效驗。所以本文僅將人人可修的觀音顯法,介紹如下,願十方大眾,人人擇一而修,祈觀音加護,處處皆成佛土。


 


     《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


     《般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六字大明咒〉


     〈白衣大士神咒〉


     〈延命十句觀音經〉


 


一、《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


 


這是修定發慧的方法,出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門的修法與層級段落,已經非常清楚,不過初修之時,未必人人能夠得其要領,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門者的初步修法,稱為「聞聲音法」,共分四個步驟:


 


1.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音自來。


 


2.知道自己在聽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只有聲音和自己的和應,沒有任何雜念現前。


3.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


4.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歷歷分明,故與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僅存獨頭意識的境界不同,也與小乘的滅受想定有異。


 


經此四階,再對照《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繼續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觀音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也的是大乘的極則。即是用分析法方法,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的環境,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類。物質的色法,即是眾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因、動力、動的結果,此結果又成為另一循環的動因,佛學專有名詞,稱之為「心念」、稱之為「識」。凡動皆由於因,凡動皆產生果,其間動的作用稱為「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如困眾生能洞察五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真一能常,便不起貪瞋等執著,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瞋等的煩惱所苦,便能不再繼續造循環不已的生死業,便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了。觀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徹見五蘊的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蘊皆空,所以戀世、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而又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發表人:妙淨(yeu7746)  2008/11/18 00:33:48 


 


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普門品〉云: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接著說明,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求難、無求不應。


 


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效驗也最彰著的一種法門。只要持之以恆,信之懇切,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


 


四、《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經屬於密教部類,是一種素樸的密法,雖無上師傳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


 


此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之中,重聞此咒。由於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不墮三惡道;生諸佛國;得無量三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衹物、污淨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共除十五種惡死。


 


又說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持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衞護。持此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以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十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處可以請到,此處不錄。根據此經的要求,誦持此咒者,也有規定: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不斷。並且要求:住於淨室,沐浴淨衣、懸旛燃燈,香華及各味飲食,供養觀世音菩薩,然後攝心靜慮,不起雜念,如法誦持;這種規定,即是儀軌。若能如法如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及專注心來誦持此咒。若能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唵嘛呢叭 " 吽〉,中國的流傳,始於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入而到漢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尚未見到,至清初已被收入《襌門日誦》所錄十小咒內。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神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現和流傳,為時更遲,不知出於何經,為何人譯出,大概是出於大士化現時為某人所授的法門,而非來自印度的傳譯。內有「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的句子,相當俚俗化,近於道佛相融的民間信仰。可見,其中的皈敬三寶,皈敬觀世音菩薩,皈敬摩訶般若波羅蜜,乃是自古即為佛教徒門日常持誦的內容,所靈驗非常顯著,民間的傳誦也極為普遍。並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為一願,一願不成再二願乃至多願,必得成就。滿願後即當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張。此咒的內容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怛垤多 唵 伽囉伐哆 伽囉伐哆 伽訶伐哆


囉伽伐哆 囉伽伐哆 娑婆訶


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 化為塵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咒文見早期的大陸時代,僅僅於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持誦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迴向。凡為正當心願,如求癒病、消災、解厄、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均有奇驗。


 


七、〈延命十句觀音經〉


 


此經係《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同出於古人的夢中傳授。《高王觀音經》早在東魏時代即已傳出,《延命十句觀音經》則出於劉宋元嘉二十七年(西元四五○年)。據趙宋時代四明志磐於西元一二六九年撰成的《佛祖統紀》卷三十六所載:「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謨北征失利,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諌曰:『佛貍(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不僅未遭刑戮,後來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壽終正寢。王玄謨如何得此際遇?乃由於受誅之前,夜夢異人,告以若誦《觀音經》千遍,可免死難,並口授經文十句: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大正藏》卷四九.三四五頁中~下)


這部《觀音經》,雖出於古人的夢中感得,並非傳譯自印度,以其僅僅十句,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趙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方傳誦。特別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白隠禪師(西元一六八五~一七六八年),為了弘揚此經,蒐羅資料,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記》。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而在我國,竟又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門,所以樂為介紹,普勸誦持。


 


(本文原收錄於《佛教入門》-法鼓文化出版)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


 

佛說“人有二十難”淺釋 宣化上人



發表主題: 佛說“人有二十難”淺釋   宣化上人 


  主題發表人:風中之燭(nmamtf) 


http://www.muni-buddha.com.tw/p2-detail.asp?Pid=111&tohit=1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佈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宣化上人淺釋】


 


  “佛言”:佛又說了,“人有二十難”:所有的人都有二十種難。怎麼叫難呢?難,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就不難了;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難,這不容易的事情,就是逆,所謂逆境,是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認識的;這個容易就是順,順就是人覺得好受一點。那麼這二十種難,就是人不容易做的。


 


  第一就是“貧窮佈施難”:你若有錢,想做佈施,那是很容易來做佈施的,因為你有。有,用一點也不算個什麼;你若沒有,而能佈施,那才是真正的佈施。因為你能做到所謂做不到的事情,這事才是真;你做得到的事情才去做,那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你去做,那沒有什麼出奇;人人做不到,你能做得到,這就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超出一切的人了。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就是和一般人不同了。


 


  講到貧窮佈施難,我們可以說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最貧窮的人,他雖然貧窮,但是他還有個太太,就夫婦倆。可是夫婦倆的生活非常困難,只有那麼一個小破房子住,可是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窮得這個樣子,只好天天去乞討,到街上去和人要飯吃。要飯吃,這不是很難的一件事,難的是夫婦倆沒有衣服穿,只有一條褲子。兩個人穿一條褲子,你說這一條褲子怎麼穿呢?就只能輪流著穿。怎麼穿呢?譬如今天丈夫出去討飯吃,就穿這條褲子出去討飯,討回來的飯,夫婦分著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討飯,也穿上這條褲子。在家裏的這個人就沒有褲子穿,出去討飯的這個人就有褲子穿,要回來的飯,還是兩個人分著吃。這樣子馬馬虎虎的,也就天天這麼維持生活,你看!窮得這樣子,可以說是最窮的人了。


 


  在這時候,有一位辟支佛,前面講過辟支佛有宿命通的,他一觀察:這兩個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做佈施,所以今生就這麼窮,窮得要兩個人穿一條褲子。“啊!這回我要度他們去!”這辟支佛就發願要度這兩個人,讓他們有機會種福,於是到這夫婦的門前來化緣。這辟支佛是一個比丘的樣子,站在那個地方,托著缽在化緣,這對夫婦一看,有個和尚來化緣,自己家裏什麼也沒有,啊!飲食也沒有,衣服也沒有,只有一條褲子,這丈夫就對太太說:“唉!我們都要發一點佈施心來求求福。為什麼我們這麼窮呢?就是以前我們不肯佈施,所以現在窮得這個樣子,我們應該做個佈施。”


 


  太太說:“做佈施?我們有什麼可以佈施?”


 


  丈夫就說:“我們還有一條褲子啊!可以佈施給這出家人。”


 


  太太就發了脾氣,說:“你真是混帳、糊塗!我們就一條褲子,如果佈施給比丘,我們連這出去要飯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用什麼可以再向人乞食呢?只有這一條褲子輪流著穿,還可以出去討飯;要是把褲子也佈施了,我們怎麼出去呢?”


 


  丈夫就勸他太太:“不錯,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不管自己的生活,佈施褲子給這比丘,我們兩個不出去,就在這兒餓死算了,還管那麼多幹什麼?你看,那比丘在這兒也不走。”


 


  太太一聽,歎了一口氣說:“唉!好吧,你歡喜佈施,就佈施好了!”這夫嫦倆就把這一條褲子,從窗戶遞給這比丘了,這比丘是個證果的辟支佛,他接受這條褲子後,就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地方去,輾轉供養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方才在一個窮苦人家化來的一條褲子,這條褲子是他全家的財產,可是他都佈施給我了。”


 


  釋迦牟尼佛就接受這條褲子。接受之後,就對人說:“這功德是很大的,他家裏就這麼一條褲子,都能佈施出來供養這比丘,尤其供養的是個辟支佛,所以能得福無量,將來是有很大的福。”


 


  當時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會裏,這國家的國王也在這兒,國王一聽,就想:“自己國家有這麼一個窮得連飯也沒得吃,連衣服也沒得穿的人,自己在皇宮裏吃得那麼好,穿得也那麼好,這怎麼能對得住老百姓呢?”於是國王生了大慚愧心,就派人到這窮苦的家庭去送米、送面、送吃的、送穿的,送了很多。這兩夫婦即刻就得到果報了,才佈施一條褲子,現在什麼都有了。他們以後也去見佛,佛就為他們說法,一說法,這兩人即刻就證到初果。


 


  所以說貧窮佈施難。你在難的時候,若再能佈施,這才是真正有佈施心;越難你越能做,這才有價值。好像我們人不能捱罵,若有人罵我們,我們能受,這就是有德行;人也不能捱打,若有人打你,你能接受,能認識:“啊!這是善知識,他能令我消業障,能令我出苦海,這是最難得的善知識。”無論哪一位,境界來了,你們要認識,說你不好的人,那正是你的善知識。不要聽人家讚歎你一聲,就好像小孩子吃糖似的,高興得不得了;人家譭謗一聲,就比吃黃蓮還苦,不要這樣子。


 


  佛說二十難,人生豈止二十難,這難可就多了,難的事情來了,你能把它處理得很容易,那就是明白佛法了。


 


  “豪貴學道難”:豪,富豪,很有錢的;貴,就是尊貴,很有地位,很有勢力的。既有錢又有勢力,當然生活很安定,不像方才說的那對夫婦,只有一條褲子,那麼樣地苦惱。豪貴的人穿的衣服很多,錢也很多可以用,並且有很多高尚的親戚,又有很多有名望的朋友。在這時候,你教他修行用功,出家學道,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什麼呢?他一切一切都滿足,一切一切都覺得很快樂,什麼都很自由。住的房子像皇宮一樣,吃的都是一般人吃不著的最名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你要他修道,這是不容易的。


 


  “棄命必死難”:棄命就是不要命了,但是即使你不要命,也不一定就可以死的。好像有時候人想要自殺,吃安眠藥,吃得少了,他又活過來了,這就是想不要命,卻不一定會死的。如果你想不要命,就一定會死,那就不難囉!


 


  又有一個說法,你這命不要了,當然會死;就算你想要命,用種種方法來保護著,教它一定不死,這也是辦不到的。人人都會死,沒有一個人是永遠長生不老,長生不死的。沒有這種事,所以說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你們各位不要以為現在能聽講經,又能看經,覺得很容易,這是不容易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開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想一想!這佛經是不容易遇著的,況且我們這人身也是不容易得的。今生得著人身,又遇到了佛經,還能聽人講佛經,這是不容易的,這都是無量劫以前你們就種了大善根。


 


  “生值佛世難”:你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這也不容易。雖然現在佛滅度了,但還有佛法,還可以學佛,還可以修行,這都是很幸運的。


 


  “忍色忍欲難”:這色、欲——男女之情這種愛欲,是不容易忍的。因為一般人平常的情形,都是這種生理,男女要結婚,這都忍不住的。你若能忍得住,能忍色、忍欲,對境界無心,能有忍力,這也是不容易的。你忍來忍去忍不住了,就顛倒了;忍來忍去忍不住,又顛倒了,所以這忍色、忍欲也是不容易的。


 


  “見好不求難”:見到什麼好事,你不去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人人都是見著好就貪了,所以見好不貪求,這也是不容易的。


 


  “被辱不嗔難”:好像無緣無故就被人打一頓,無緣無故就被人罵一頓,也不因為有什麼理由,他就來侮辱你一番。侮辱就是對你不客氣,對你很不好,這時候你不嗔恨,心裏能像沒有那回事似的,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你若能做,那就是過來人了,就是過來了。


 


  “有勢不臨難”:有勢,就是有勢力。好像那作官的,他要殺人就殺人,這叫倚勢淩人。人家沒有犯法,他用他的勢力去把人殺了,這叫有勢。臨,就是臨到其他人的身上去。有這種權力,就隨便殺人,這叫有勢臨了。不臨,就是不仗著權力去欺壓人。雖有權力,還是尊重人,不隨便殺人,隨便欺負人,這叫有勢不臨,這也不容易的。雖不容易,但是你若能那樣做,這是最好的。


 


  “觸事無心難”:觸事,你無論遇著什麼事,你要能以無心處之,以無心應付。事情來了,也不要緊,隨緣處理;事情去了,更不要緊。就是事來則應,事去則靜,這叫無心,沒有執著心,沒有妄想心。


 


  “廣學博究難”:廣學,就是廣泛地去學習;博究,是多多地研究,這也是不容易做的事情。


 


  “除滅我慢難”:人人都有一個我慢,你若想要把我慢除滅了它,沒有我慢,這也不容易的。


 


  “不輕未學難”:你們各位先出家的,都要知道這一點,對沒有學佛法的,你不能輕慢他。你若輕慢他,那就叫輕慢未學了。對不懂佛法的人,你應該用種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他,不應該輕慢他,不可輕忽他,不可對他很不客氣的。在佛教裏有這四種的不可忽,佛也常常這麼說。什麼是四種不可忽呢?


 


  (一)火雖小不可忽。就是對於小小的火,你不可以馬虎,不可以隨便,雖然是很小的火,你也要很注意它,因為你一不注意,它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燒光了。


  (二)龍雖小不可忽。龍雖然很小,你也不可以忽略它,因為龍可小可大,它有神通變化的。


  (三)王子雖小不可忽。王子是國王的太子,雖然他很小,但你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是做皇帝的。


  (四)沙門雖小不可忽。沙門雖然小,你也不可以忽略他,因為他將來可以成佛。


 


  因此不輕未學,就是對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你不可以輕看他,不可以看不起他。所以不輕未學是很難的。


 


  “心行平等難”:你這個心要行慈悲平等是不容易的,但是也要去做。


 


  “不說是非難”:人人多數都歡喜講是講非的,若能不說是非,這是很難的一件事。我有個弟子說,他沒出家以前,就不會講是非。那麼出家以後,在這兒反而學會說了。但是他還覺悟得很快,所以現在相信他又不會講是非了。


 


  “會善知識難”:會,就是遇。你能遇到善知識,這也是不容易的。你看人人學道啊!遇到的多數都是糊裏八塗的。善知識他不糊塗,不會教你走到錯路上去。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不聽善知識的話,在你還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任自己的性,那是不行的,終究會墮落,終究會招魔障的。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聽善知識的教化,這是說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學道的人不容易明心見性,學道要能明心見性,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隨化度人難”:隨緣隨份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睹境不動難”:你遇到什麼境界,能不被這境界所轉動,而能轉動境界,這一件事也是不容易的。


 


  “善解方便難”:你能明白什麼是方便法,用它來教化眾生,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發表人:930930(930930)  2008/11/17 16:41:51 


 


謝謝師兄,未學受教。。


 


 


 


發表人:佛光普照(168168000)  2008/11/17 17:09:58 


 


阿彌陀佛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牟尼佛法流通網  http://www.muni-buddha.com.tw/


慈悲喜捨小站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


藏經閣 http://www.muni-buddha.com.tw/CJG/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