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佛教經典功德會 歡迎您隨喜助印佛經

佛教經典功德會 歡迎您隨喜助印佛經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694-1-1.html


宋齊梁陳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


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


後賢如未聞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慈悲的佛子 平安吉祥:


牟尼佛法流通網 於今年年初開始免費流通新版「藥師經(附修持法)」,蒙佛力慈悲加持,海內外世界各地的佛子們,紛紛來信迎請經典法寶,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流通了數千本,佛日增輝、法輪大轉,真是令人感到十分的欣悅。


 


因此,牟尼佛法流通網 正式成立了佛教經典功德會,希望能讓流通經典法寶此一佛行事業,永續經營發展。除了「殊勝加持咒輪」、「藥師經」、「療痔病經」之外,佛教經典功德會將來還會流通更多殊勝的經典法寶,讓珍貴而且實用的佛法,普遍全球世界。


 


「佛法如甘露,除熱得清涼」,從許多親身體驗、親眼所見的實例中,確實證明了讀誦佛經真的是能夠消除我們的業障,增加我們的福慧。光是讀誦藥師經的感應,那就多不可數,連癌症病人都能因為虔誠讀誦藥師經而獲得痊癒。所以,在此歡喜的邀請大家來共飲佛法的甘露,邀大家一起來獲得佛法的真實之利。


 


助印流通佛經的功德廣大不可思議,依據印光大師所言,助印流通佛經有以下十大功德:  助印佛經的十大功德 (請看以上連結)無論是消災祈福、發展事業、和諧家庭、身心健康、增長善緣、或是超薦亡者,都可以透過助印流通佛經來累積我們的功德! (隨喜助印流通的方式請看:   隨喜功德助印佛經)


 


佛教經典功德會也會將隨喜助印流通佛經的功德芳名,以及需要特別祈願的回向,公佈在:   助印佛經 隨喜名單 及 功德回向


 


普願現在未來一切有緣,善覓福田,善結勝緣。勿任妙用現前之大好光陰,如滔滔逝水在眼前足底飛過也。


 


 


佛經   


 


敬祝 福慧圓滿 平安吉祥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法師 合十


http://www.muni-buddha.com.tw/dakuanQA/


地址Address: 台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聖嚴法師:山下做水牯牛

  














 


【公案100 】山下做水牯牛


 



     南泉普願禪師辭世前,門下問:「和尚去世之後將往何處?」南泉答:「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僧人說:「我也隨你去,可以嗎?」南泉云:「你如果隨我去,就必須啣一莖草來。」


     這是師徒二人的對答。師父說他死了之後將到山下做一條大水牛,弟子不解,問師父是否他也可以去做水牛。南泉說:「你如果跟我去的話,就要把草啣著來了。」意思是不是南泉做水牛就不必「啣一莖草」呢?


    「啣一莖草」意味著心有罣礙,業障放不下,還不能灑灑脫脫地自由來去。南泉並不是因為造了惡業才去做水牯牛,而是既然有人問他死後會到哪兒去,他也就隨口答說到山下做水牛去也無妨。這不是預言,而是「做什麼都可以」的自在灑脫。大師們往往被弟子預想設定,來生一定再做大菩薩,或者到西方極樂世界,蓮品高超。這都是執著、計較、分別。在解脫自在的禪師心中,做大菩薩或做水牯牛都是相同的,因為他們已是無罣無礙、無所期待、無所畏懼。

     因此,不要一口咬定南泉一定會到山下做水牛,重點不在於做水牛而於解脫自在。至於他終究會到哪兒去?這得由因緣而定,看因緣如何需要他、促成他,他就在哪裡出現,即所謂隨緣度眾生、隨類應化、隨方示現。在人之中,可做國王也可做乞丐,可做億萬富翁也可做販夫走卒,可做紳士也可做淑女。沒有挑剔,不做安排,沒有一定要怎樣或不要怎樣。他要打破一般人的觀念,誰說高僧過世,一定會轉世再做高僧或往生佛國淨土?這是有我、有念、有相、有執著。所以當弟子問:「我也可以去做水牛嗎?」這就是執著。師父去做牛,弟子也要去做牛;已悟的師父做牛是隨類應化,未悟的弟子做牛是去隨業受報!


     多數人會為自己做生涯規畫,青年、中年、晚年各有藍圖。也可以問一問:每個階段所做的規畫,是否都能如期、如願的實現?畢竟人算不如天算,當初規畫得再完善,一個突然出現的因緣,就會把原先的生涯規畫改變了。所以,規畫縱然要有,如果固執而不知變通,就不免要痛苦終身了。以禪的觀點來看,人生應有立足點、應有大方向,但該如何往前走,就要視因緣而定了。若能懂得隨緣行事,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便會使你活得非常自在,而且左右逢源了。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公案100」,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作商業用途,謝謝 




 


2011年1月31日 星期一

淨空法師: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是否與因果報應相違背?

海潮音.JPG


 淨空法師: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是否與因果報應相違背?


   3461016313634377132.gif


問: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救助眾生於急難恐怖,雖然菩薩的願力宏深,但是否與眾生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相違背?這種解救是臨時改變受報的緣嗎?今後還會不會再現行?


 ap_F23_20100220095218982.jpg



答:佛教裏面沒有迷信,希望自己對於經教要深入。經教深廣沒有底線,真的是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去學習,生生世世都學不完。你明白之後才知道求觀世音菩薩,急難、恐怖的時候求觀音菩薩救助,是求誰?求自己。


自己能求菩薩這個心,那個心是真誠心、那個心是清淨心、那個心是慈悲心,這就救了自己,就把自己現前的業障化解,是這麼個道理。如果你要相信自心之外還有個觀音菩薩,那叫外道。自性觀世音,唯心解災難、消災難,這哪里是迷信!要不談這個,給你講真的原理,就是清淨心能化解一切災難,真誠心不受一切災難,慈悲心能化解一切毒害。所以念觀世音菩薩把自性的清淨、慈悲、真誠念出來,一切災殃就化解了,這是理,要懂得這個理,你就不會懷疑了。


你問將來災難還有沒有?怎麼會沒有?你一念迷了災難就來了,一念覺悟了災難就化解。你要想永遠沒有災難,念念覺而不迷,災難就永遠沒有了。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總的原則、總的依據。


ap_F23_20100709010557592.jpg


(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十九 2008/2/29)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50066.htm)


聖嚴法師:空性與孤獨

聖嚴法師:空性與孤獨


am-l.gif 


    心與物質真實存在嗎?如果仔細去分析它們,我們就會發現它們的存在只是暫時的現象。難道這就表示心與物質在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嗎?如果我們將時間不斷細分,就會發現時間並不存在;空間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斷將它細分,分成更微細,我們將找不到真實存在的空間。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時間與時間中確實是有連接的,而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也是存在的。


    因此,不瞭解佛法的人可能對空會產生兩種錯誤的見解。第一種是從時間的觀點來看,叫做「斷滅空」。持這種見解的人認定事物是自然生滅,沒有過去因造成現在的果,也沒有現在因造成未來的果。這是與時間關聯的空。


     另一種錯誤的空性見解叫做「頑空」。這是從空間的觀點來看,認為現像是全然的虛幻,因此不認真地看待現象。持這兩種錯誤見解的人,很可能會有道德或人格上的問題,也可能缺少生命的重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空是非常的不同。佛教認為過去因造成現在果,而現在因造成未來果。可是如果我們將時間細分成許多段,那麼存在就只在於那「當下」,所以並非是真實的。由於時間不斷地遷流,因在變、果也在變。沒有不變異的果,也沒有不變異的因,因此是空的,但因果不爽,依然存在。


 


問題一:在佛教的經典與著作中提到,涅槃不是由某種因所能成就的結果。如果說涅槃就是實相,那麼是否意味著達到這個境界的人就不受因果,是這樣嗎?


 


聖嚴法師(以下稱師):涅槃並不是一個東西,涅槃是當你體驗、瞭解,以及認知到一切皆空。透過修行,你將逐漸經驗到沒有一個能執取的真實空間或時間。因此你可以說涅槃是修行的結果,而不是一個東西變成另一樣東西。如果一些事情發生了,我們並不能說它們沒有發生。如果我們無視於事情發生的事實,那我們就會落入「頑空」見。不過,如果我們瞭解無論發生什麼事,並非永恆或不變的,那就不需要對它太過於認真或執著。如果執著它們,就會產生煩惱。 


    如果你執著錯誤的空性見解與否定因果法則(業),你就危險了。你可能會以為一切現象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就不用遵守道德規範。由於沒有責任感,你將會造許多惡業而遭受惡果。執著存在的有會帶給你煩惱,但執著錯誤的空性見解將帶給你更大的麻煩。如果意圖避開對存在的執著,卻落入錯誤的空性見解中,那就如同畏懼溺水而躍入火中。從佛教的觀點,我們會選擇中道,也就是說,存在是事實,但存在的本身是空的。


 


問題二:修行者必然會經歷兩種錯誤的空性見解嗎?


師:不一定。那要看他(她)是否得到正確的引導。可能會發生,尤其是沒有良好佛法基礎的人。有一個學生,在打完她的第一次禪期回到家後,覺得生活很悲觀而無意義。她想放棄一切,斷除一切與世界的聯繫,獨自修行。後來,她向禪中心借閱了許多書,到了第三次禪期,她的態度有了轉變,也敞開了心胸面對生命和世界。其他人也走過類似的歷程。這是由於經過認真的修行,這些人雖然對空性有了深的體驗,但在佛法知見上,基礎還不夠。


 


問題三:這種深層的孤獨感是從那裏來的?


師:那些因為不瞭解時空真義而無法與外在世界連結的人,和那些不瞭解因果、因緣法的人,會感到孤獨。當我在閉關的時候,我知道我與十方世界無量眾生在一起。雖然看起來我是一個人在狹小、封閉的房間,實際上,我有許多螞蟻作伴,而屋外的昆蟲在夜晚發出各種聲音。當我打開佛經,幾千年前的古人在對我說話。我怎麼會覺得孤獨呢?有些人認為我身為一個和尚,沒有妻子,沒有兒女,一定覺得很孤獨。一點也不。我有五戒和十善法作為伴侶,而所有與我有因緣,稱呼我為師父的人們都是我的兒女。


    只有那些把自己孤立起來,而無法與外在世界建立關係的人們會感到孤獨。如果你將自己封閉起來,即使你與數千人同住,還是會感到孤單。可是如果你敞開心胸,即使是一個人單獨生活,你還是會生活得很充實。因此敞開你的心,對待每一位你所接觸的人,如同親近的善知識。


 


am-l.gif


   3.jpg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48984.htm)


 


2011年1月27日 星期四

【生活心法】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15564456.gif 15564456.gif15564456.gif


【生活心法】不要只是抱怨,要處理抱怨


 


    「抱怨」是從家庭到社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現象,也是正常現象。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互相抱怨,雖然父母疼愛子女自不在話下,但仍不免口出怨言。例如,母親看到孩子不聽話,可能會在父親面前說:「這孩子像你一樣,脾氣那麼壞,怎麼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像這樣的言語,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愉快。


    人都是在生氣之後才會抱怨,所以抱怨的內容多半聽來刺耳,不只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連抱怨者本身也一樣不愉快。會抱怨,主要是起因於對人事物的不滿,但是,世間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並不能讓事情如意。


    一般人在聽到怨言後可能會想:「我對他這麼好,他為什麼還不滿意?我好心替他處理問題,結果他卻反過來抱怨我,真是『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這種想法只會讓自己愈想愈氣憤。如果能將抱怨視為正常現象,被抱怨的人或許就不會太痛苦;否則別人一抱怨,便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痛苦也會像滾雪球一般,愈來愈大、愈來愈沉重。

    如果又能換個角度想:「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說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過失,他抱怨得其實很有道理,可以幫助我看清自己的盲點。


    更何況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沒有煩惱,有煩惱就會有抱怨。雖然別人的煩惱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別人把你當成出氣口,負面的情緒透過抱怨而得到舒緩,你也等於幫了他的忙。


    其實當不滿的情緒出現時,可能是別人的問題,也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大家都沒有問題,只是有人誤傳了一句話,使得別人口出怨言。遇到這種情形,應該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為自己著想,並且做到:一、不要抱怨別人;二、接受別人的抱怨;三、傾聽別人的抱怨。也要像孔子所說的「君子聞過則喜」,不但不要難過,甚至要更歡喜,因為別人願意向你抱怨,表示對方還看得起你。

    另外,有些人一聽到抱怨後,認為「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便自築高牆,對別人的反應不加理會,這樣反而會激怒對方,以為你放棄了和他的友好關係,打算絕交。如果到了這個地步,問題就更難化解了。


    所以聽到抱怨時,要有適當的處理措施,以免又進一步產生誤解,而且對於輕重不同的抱怨,處理方法也不同。如果聽到的是輕微的抱怨,只要點點頭,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了,因為對方只是希望你聽到這樣的意見而已,不一定要給予任何回應。


    至於嚴重的抱怨,則一定要有所回應與處理,如果是對方誤解了,一定要找對方協調、懇談,讓他瞭解事實真相。如果是對方因為你的作為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產生抱怨,則一定要告訴他,你會努力改善與處理;如果處理的結果還是不能讓對方滿意,也要讓他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你的能力在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希望對方能夠諒解。


    如果大家對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並且妥善處理,就能從中得到成長,而不是傷害了。


 convallaria2-2007-4.jpg


本文摘自法鼓山文化「從心溝通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作商業用途,謝謝


15564456.gif15564456.gif15564456.gif15564456.gif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老 實

card03-06.jpg  


  老  實


line57.gif


   《金剛經》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要告訴我們:大乘佛法是在生活當中修學的。換言之,就是要教我們怎樣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過的是大智慧、大覺悟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


    念佛不能成就,就是因為不老實。不老實就是不會過日子、不會生活,糊裡糊塗的生,糊裡糊塗的死,這實在是非常的可憐,如經上常講的:「可憐憫者」。 


     有了般若智慧之後,明白了人生的真相,這就會老老實實、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了。誰能夠接受,誰就得利益;如果不能接受,不能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既然是造作罪業,來生必定還是在六道裡輪迴,無論修持怎麼好,如果不能出三界,都是沒有成就的。


    我們講《金剛經》的目的,就是為了勸導大家,教大家明白事實的真相,要死心塌地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金剛經》上所說的,乃至於世尊在廿二年中所說的《般若經》,就是為了教我們要看破、放下。為什麼「看破、放下」這四個字要講廿二年?試想,誰聽了之後他就看破了?他就放下了?聽是聽了,說是說了,依舊是看不破,依舊放不下。心裡面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口裡面、行為上,還是一天到晚批評別人,不知道檢點自己,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ap_F23_20100712121739536.jpg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別玩劈腿遊戲~聖嚴法師

 


 baraline7.gif


  


別玩劈腿遊戲-聖嚴法師


 


 



    劈腿族是愛情國度新名詞,以前叫腳踏兩條船,但現在船不只兩條,有些人還可以同時和許多人交往,腳下踏的「船」,多到可以組艦隊。法師對劈腿族有何建議呢?


 


    愛情不專一會有問題。在同一個時間有兩個以上的親密朋友,不論男女,都容易出問題。因為愛情的特性是獨佔的,如果同時與多人交往,這是「亂愛」、炫耀,不是真感情。


 


    談感情不專心,就像在「玩」感情,不是真愛;真正的愛是不容許同時愛兩個人的。如果既愛這個,又愛那個,都很親密,這樣危險性太大了,就像步入危險區,隨時都可能出問題。


 


    二十多年前,有個女孩子同時愛上三個男孩子,三個人都向她求婚,也各有所長,她不知道到底要嫁誰好,於是來問我。


 


    她說:「法師,我本來要到廟裡求籤的,問說到底該嫁哪一個;現在來請教您,哪一個男孩子比較好?」


 


    我說:「妳帶他們來見我,一個一個來。」


 


    隔天,她果然帶了一個男孩子來。我告訴她:「妳就嫁這個吧!」我問那個男孩子:「你是真心愛她嗎?」他說:「是。」我說:「那你們就準備結婚吧!」


 


    女孩子一聽急了,問我:「那還有兩個呀!師父還沒有見過呢!」我說:「妳就告訴他們,妳已經答應別人的求婚了。」


 


    他們果真結婚,現在孩子都上大學了。


 


    為什麼我會這樣決定呢?她要上廟抽籤,如果沒有我,她自己做三個籤,丟一丟,也會有一個結果;但我決定這個男孩子,是因為她第一個帶他來,應該是最愛這個男孩子的;或者其他兩個男孩子沒有辦法第一天就過來,那也就是因緣不具足。


 


    最好不要當劈腿族,但如果你不幸不小心成為對方劈腿下的「一艘小船」,最好要懂得退出,不要跟著玩感情遊戲。


 


    可以直接對劈腿的情人說:「我只愛你一個人,也希望你只愛我一個。在第三者和我之間,請你做個選擇。」如果對方無法選擇,你就得忍痛退出,長痛不如短痛,因為多角戀情是危險關係。


 


    既然你有愛人的條件,何不等待更優秀的下一個對象呢?


談感情不專心,就像在「玩」感情,不是真愛。


 



本文摘錄自《方外看紅塵分類:佛教文章


 



amita-1.jpgbaraline7.gif  


勤修清淨波羅蜜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華嚴聖因精舍  釋大寬 比丘 合十


地址Address:北市信義區吳興街122號


電話Tel: 886(國碼)–2(區碼)-23775886


牟尼佛法流通網  牟尼佛法論壇  藏經閣


慈悲喜捨小站  摩尼網路世界  普光明殿


佛網大聯盟  般若小站  IBC國際佛法中心




baraline7.gif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說禪】法華轉.轉法華

【聖嚴法師說禪】法華轉.轉法華


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一個偈子裡說過:「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是不是說當你的心是迷的,《法華經》可以幫助你;當你悟了以後,一切道理豁然貫通,可以為你所用?


633999830419908833DSC02436.jpg 


答:「轉」是轉法輪、誦經的意思。一位叫法達的和尚去見六祖惠能,說他對《法華經》下了很多工夫,惠能告訴他,心迷時,心是隨《法華》轉的。


《法華經》共有二十八品,經中叫人讀誦、書寫、為他人說、如法修行。以《法華經》或佛教觀念來說,凡夫依據《法華經》的文字內容去念誦、實行是對的,可以因此悟入佛的知見。也就是說,讓《法華經》來幫助你超凡入聖。


「心悟轉法華」,開悟之後,以所誦的經文來印證自己的內在境界,亦即以自己體會到的佛法來闡釋《法華經》。這並不容易;一般人如果這樣做是私心自用。許多民間宗教,包括道教在內,用《法華經》或其他佛經去傳道,從鸞壇或自己的神祕經驗來解釋說明《法華經》;換句話說,以《法華經》作為工具去附會自己的觀念或神祕經驗。這也叫轉《法華》,但其中有問題。


以禪宗徹悟者的立場來看任何一部經典,都會感覺這些經典的內容就像是從自己心裡流出來的,自己心中所體驗到的就是經中所說的,也等於是釋迦牟尼佛幫自己說出來的,自己的心目中本來就有這些東西。在這種情況下,用自己的體驗和悟境來看《法華經》,用《法華經》去自度度人。這叫「心悟轉法華」,非常難得。


如果尚未確認自己的佛法知見或尚未確定自己真正開悟,第二句話這樣用是很危險的,是用一知半解或邪知邪見來解釋、運用《法華經》。因此惠能大師說,心迷未開悟時是讓《法華經》來轉變你,開悟之後你就能用你自己來認識、說明、肯定、宣傳《法華經》。


世間亦如此。有真知灼見的智者或自實際經驗有所體會的人,常用古人的經典來幫助自己和他人,但他的解釋和古人有所差異。歷來詮釋四書五經的人也往往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學問深度不同、思想境界不同、個人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可見世間的學問跟出世間法也有類似之處。


圖:法鼓山 北投 中華佛教文化館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  聖嚴說禪 >,版權為法鼓山所有,請勿做商業用途,謝謝!